孤獨傷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020-12-15 最美詩畫

孤獨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無人陪伴,但是從心理層面看,孤獨的狀態與真正的孤獨感不同,真正的孤獨會逐漸腐蝕內心,讓人產生與世界疏離的邊緣感。在古詩詞中也有很多描寫孤獨的名句,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意思是:昨天夜裡秋風勁吹,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盡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2、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不難想像:一燈如豆,伴著一個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氣包圍中,燈光更顯得黯淡無力,而詩人孤獨悽苦的心情也隨之更進了一層。

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

4、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萬裡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悽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託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

5、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李商隱

紅的色彩本來是溫暖的,但隔雨悵望反覺其冷;後一句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之於燈影前對雨簾的幻覺,極細微地寫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狀態。

6、雨暗殘燈棋散後,酒醒孤枕雁來初。——杜牧

意思是殘燈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經散去,酒醒後孤枕難眠,又看到北雁南飛。

7、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吳融

詩人正獨自奔波於茫茫的旅途中,各種憂思盤結胸間,那枝昭示著青春與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卻在他心頭留下異樣的苦澀滋味。

孤獨傷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關於孤獨的詩詞你還知道多少,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注釋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燕的雙飛,更反託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 孤獨傷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孤獨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無人陪伴,但是從心理層面看,孤獨的狀態與真正的孤獨感不同,真正的孤獨會逐漸腐蝕內心,讓人產生與世界疏離的邊緣感。在古詩詞中也有很多描寫孤獨的名句,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吧!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是《人間詞話》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昨天夜裡凌冽的寒風將碧樹凋零,在這樣萬物蕭條的秋季,詩人獨自一人,登上西樓。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只有詩人獨自一人登高望遠!不自覺便在自己的腦海裡出現一個凌然大氣,不畏不懼的形象。那形象是那麼悽涼,但也那麼偉岸。「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jiàn jú chóu yān lán qì lù 。 luó mù qīng hán , yàn zi shuāng fēi qù 。 míng yuè bù ān lí hèn kǔ 。 xié guāng dào xiǎo chuān zhū hù 。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讀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燕雙飛,此刻顯得簾中人孤獨異常罷了。「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地將銀輝穿入朱戶,直到破曉。明月本是無知無識,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自然只顧光照住戶,哪管自己將月下人照得越發清醒,更生出許多思緒以至輾轉難眠。
  • 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為何言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感於《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最近讀到這一首詞時,我十分喜歡,特別是那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讀後,久久停留在記憶裡,揮之不去。「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學習強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盛名。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用典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用 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儘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學詩計劃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回想昨夜的明月,它如此不解風情,不懂得女子內心的痛苦,徹夜照入深閨之中。可以想像,女主人一夜未眠,此時難免將失眠的原因責怪到明月頭上。下片繼續回溯昨夜,「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肅殺,盡凋碧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斷天涯。
  • 詩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按當前較為流行的說法,王國維先生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表達的人生第一境是堅守。詞的下闕,「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想思念之深、思念之切,讓我想起了「望穿秋水」(望穿秋水出自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感悟?
    前言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啥人生滋味?
  • 共讀國學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玩耍規則見本篇內容後……6336-6340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原詩: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雙飛去 一作:雙來去;離恨苦 一作:離別苦)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注釋:檻(jiàn):古建築常於軒齋四面房基之上圍以木欄,上承屋角,下臨階砌,謂之檻。至於樓臺水榭,亦多是檻欄修建之所。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不諳(ān):不了解,沒有經驗。諳:熟悉,精通。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當我看到馮侖的這本書時,我想起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詩。該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該句描述了: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的詞作工美意長,這個與作者的出身平民有關,他一步步走過來的經歷,以及他好學的品質,穩健有序,思路嚴謹,讓他的詩詞充滿了圓融與平靜,具有理念的思辨和智慧的光芒,所以可以說他是一位理性詞人。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 《蝶戀花》——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日本文化裡面有一點讓人觸動很深,就是萬物有靈,由此誕生的各種妖怪文化,惜物觀,乃至斷舍離,都非常的豐富有趣。然而更早時候的中國文化裡面,更多的是萬物有情,尤其是在文士詩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