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沙漠,總是能想到沙子,沙子,和沙子,好像沙漠裡除了沙子沒有別的了。的確,一般的沙漠因為乾旱的環境,常年缺水,自然植物很少能夠存活。沒有了固土防風的植物,一旦有風吹來,就會產生漫天黃沙的景象。
我國有不少沙漠,世界上第二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就是在我國境內。可正是因為沙漠的惡劣環境,很多遊客就算嚮往「大漠孤煙直」的景色,也不敢貿然去沙漠中遊玩,狂風、烈日、乾旱等都是阻擋因素。除此之外,沙漠對環境的危害也很大,沙漠化會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還會影響周邊城市發展。
四大沙漠之一,導致榆林三遷
而近期傳出好消息,我國「四大沙漠之一」毛烏素沙漠要被「消滅」了。毛烏素沙漠位於我國陝西省榆林市,面積達4萬多平方千米,沙漠以南就是長城。因為毛烏素沙漠的原因,榆林市也被稱為「駝城」,即「沙漠之城」。
毛烏素的沙子掩埋了長城,明朝中後期的時候朝廷不斷組織壯丁去「扒沙」,每年扒沙的巨額費用讓文武百官愁眉不展,可是如果不扒沙,就會有外敵侵入,佔領國土。直到明朝滅亡,清朝不必再用長城禦敵,此事才告一段落。
歷史上有「榆林三遷」的說法,意思是在現在的榆林沒有建立之前,其原地址是在沙漠裡一處叫「榆溪塞」的地方,後來風沙肆虐,小城連續遷了三處地址,才搬到了如今的榆林地區,留下「三遷」的故事。
數千年年前,這裡水草豐美
毛烏素沙漠在古代其實完全不乾旱,反而是水草豐美之地,一度成為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可見其自然條件還是很好的,不說是人間天堂,但是能作為遊牧民族的首都,一定是有大片牧草灘和清澈的河流。
那麼,為什麼毛烏素會變成沙漠呢?研究顯示,沙漠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歷經了一兩千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毛烏素地區經歷了過度開墾、戰爭和氣候變遷,導致河流乾涸,植被被破壞,消失殆盡,慢慢開始有沙子堆積,到明清時期已經形成一片沙海了。
同心協力,治理數十年
建國後,我國致力於植樹造林,治理沙漠化問題。為了不讓毛烏素的沙子被風吹走導致沙漠繼續擴大,我國在沙漠邊緣建立了防風林帶,同時引水拉沙,挖淤地,控制住不讓沙漠再「長大」。
除了政府的統一行動,也有不少民間力量參與治沙。捐獻資金的民間企業不勝枚舉,還有寶日勒岱、烏雲斯慶等治沙英雄。據說,毛烏素沙漠是全國所有乾旱地區中產生植樹治沙英雄最多的地方。
其中有一位名叫石光銀的農民,把治理沙子和脫貧致富結合,自己承包治沙,最後以一己之力在20餘年的時間裡,在沙漠邊緣留下了6千米長的林帶,還組織農戶成了治沙公司,把自己總結的方法分享給周邊地區,獲得「勞動模範」稱號
沙漠變良田,畝產5噸馬鈴薯
如今,這裡只剩下最後一座沙山,剩下百分之八十的地方都變成了綠洲,漫天飛舞的沙子不見了,地面上綠油油的植被和蟲鳴鳥叫相互輝映,森林覆蓋率也從不到1%增加到42.9%,堪稱治沙奇蹟。
經過綠化後的毛烏素沙漠,不僅不再汙染環境「拖後腿」,反倒能作為農田種植農作物,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在毛烏素種下的馬鈴薯等農作物,產量已經能達到5噸了,這對數年前還是一片黃沙的地區來說,簡直是難以置信的。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希望毛烏素最後20%的沙山也能儘快被治理。綠洲變沙漠只需要放縱汙染即可,但是沙漠變綠洲卻要花費無數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才能達到,其困難和挑戰是不可想像的。感謝所有治沙英雄的努力,希望沙漠不再,汙染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