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袁方晨 發自上海
在知名私募機構創勢翔「踩雷」欣泰電氣餘波未了之時,證監會一紙罰單又將它推入輿論漩渦。
11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通報證監會依法對6宗案件作出行政處罰,其中包括創勢翔操縱市場一案,證監會給創勢翔開出「沒收創勢翔違法所得約2073.8萬元,並處以約6221.5萬元罰款」的巨額罰單。
隨著一樁又一樁負面事件的曝光,創勢翔及其董事長黃平也跌落神壇。
「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違規就要付出代價。從證監會的處罰看,個人覺得明顯偏輕,應該撤銷創勢翔的私募資格。」獨立財經評論人曹中銘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這次證監會對於創勢翔的處罰對其他私募具有警示意義—操縱市場都會受到處罰。
風格激進
證監會披露,廣州市創勢翔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創勢翔」 )在2015年7月17日至8月26日期間,利用其實際控制的「粵財信託—創勢翔盛世」等37個帳戶通過連續交易、開盤虛假申報、尾市拉抬等方式,影響「輝豐股份」「漢纜股份」等6隻股票的股價和交易量。
張曉軍稱,創勢翔的上述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77條第1款第(1)項、第(4)項規定,構成操縱證券市場。依據《證券法》第203條規定,證監會決定沒收創勢翔違法所得約2073.8萬元,並處以約6221.5萬元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創勢翔董事長兼投資總監黃平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創勢翔交易主管張毅給予警告,並處以10萬元罰款。
時代周報記者查閱相關條例發現,對於黃平的處罰已是最高。根據《證券法》第203條:「單位操縱證券市場的,還應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10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
另外,一位滬上知名私募聯合創始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證監會對於創勢翔的一收一罰,針對的是公司,將全部由公司承擔,並不涉及投資者。
實際上,這已不是創勢翔第一次遭監管點名。8月19日,證監會通報2016年上半年對私募基金開展專項檢查執法情況,表示從檢查情況看,不少私募機構存在違規問題,個別機構存在違法犯罪行為。而在證監會發布被採取行政監管措施的機構和個人名單中,創勢翔赫然在列。
而真正給創勢翔致命一擊的,是欣泰電氣。
「外面的人稱呼我們為漲停板敢死隊,但我們跟大家印象中的敢死隊也並不完全一樣。事實上,我們炒股很多時候並不是炒一把就走,對很多個股,我們其實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跟蹤的。」2015年3月,彼時風頭正勁的黃平對媒體闡述了創勢翔的投資理念,「深度調研」被創勢翔自認為是自身最大的優點,黃平稱他對每隻買入的股票都力求掌握其動向。
現實卻是,3月時,業績平平的欣泰電氣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良久,在退市風險面前,3月1日至4月20日,創勢翔通過旗下22個信託帳戶先後購買了欣泰電氣859.11萬股和856.47萬股股份,兩次均觸及舉牌線,並最終以10%的持股比例成為欣泰電氣第二大股東。7月8日,IPO造假事實被公之於眾。9月,欣泰電氣成為創業板第一家終止上市的公司。創勢翔也因此豪賭失利,損失近2億元。
基金業協會披露信息顯示,舉牌欣泰電氣,創勢翔動用了旗下25隻基金產品,佔其總產品的81%。加上前期業績不佳,創勢翔通過某信託公司發行的產品中,只要持有欣泰電氣的已全部清盤,其管理規模損失慘重。在清盤時,創勢翔多隻產品的淨值已跌至0.7元左右。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將這一切都歸為盈虧同源。「創勢翔嘗到過『殼股』的甜頭,它的突然崛起也是因為其激進的風格,然而讓它一敗塗地的也正是它的激進。」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欣泰電氣退市已成定局後,創勢翔掌門人黃平將其持有的創勢翔股權全部轉讓給自然人餘榮華。時代周報記者查閱全國企業信用公示系統發現,2016年6月24日,黃平已於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變更了所持有的股份信息。而根據基金業協會所公示的信息,創勢翔的高管名單中已沒有黃平的名字。
神話破滅
創勢翔和黃平的好「運氣」,在兩三年之前已用盡。
公開資料顯示,創勢翔成立於2009年12月,註冊資本1001萬元,黃平曾是公司惟一股東、董事長。
實際上,在投資圈中,70後的黃平早已小有名氣,他和他的團隊被外界稱為漲停板敢死隊。據媒體報導,黃平早期一直潛伏在廣州當地著名的一個遊資營業部中,其資金屢屢將營業部推上「交易龍虎榜」。他的得意之作是樂視網歷史上第一個漲停板—當時黃平所在的營業部在樂視網上的買入金額超過1000萬元,成為該股交易龍虎榜上買入席位的第一名,將該股推上漲停。
2012年5月20日,創勢翔成立了旗下第一隻陽光私募產品「粵財信託-創勢翔1號」,由黃平掌管。2013年,創勢翔1號就以125.55%的收益率拿下了當年陽光私募排行榜的冠軍。而在2014年,該產品更是以全年300.8%的收益再次衛冕,創勢翔因此高調號稱「打破私募冠軍魔咒」。當時,創勢翔1號成立以來累計達634.58%的收益,年化116.39%,創勢翔以及黃平因此在私募圈裡站穩腳跟。
彼時,黃平和創勢翔所推崇的是所謂的「創新型價值投資」,就是把團隊核心成員過往最擅長的操作手法整合在一起,包含對三個主要因素的有效整合:價值投資、深度調研以及創新風控模式。黃平還對外豪言,創勢翔將陸續成立對衝基金、量化基金等不同風格的產品。「我們的夢想是構築一個金融平臺式的公司型私募公司。」
然而,創勢翔神話已然破滅。截至11月24日,創勢翔官網產品中心列表中,僅有國創證券投資基金、創勢翔國政對衝基金、創勢翔進取、創通1號、金蘊68期等5隻產品。根據好買基金數據,今年以來,公司的平均回報率為-4.54%,同類平均回報率為-2.75%;而近半年,公司平均回報率僅為-6.09%,同類平均回報率則為3.30%。
從快速崛起到如今的頹勢,這一切其實都有跡可循。
「正常而言,一家私募在打響名氣後,會將發展速度回歸正常,並非一直猛衝,因為畢竟之後盤子大了,風險也更大。其實類似於創勢翔的私募並不在少數,他們為了『一鳴驚人』,往往會運用一些非常手段衝業績,那是因為他們的違規違法成本太低。」上述業內人士說。
監管收緊
除此之外,創勢翔2014年上演的「密碼事件」也曾鬧得沸沸揚揚,讓業內大跌眼鏡。
2014年4月22日上午,黃平召集了20多家媒體,在廣州召開發布會,主題為旗下產品粵財信託-創勢翔2號信託計劃(下簡稱「創勢翔2號」 )遭遇銀河證券堵單。黃平稱, 3月27日,其發現創勢翔2號產品重倉的股票,在潛伏了兩個月後,收益達到了70%,非常高興,正要賣出的時候,卻發現系統自動撤單,而同時,買入的操作也被限制。然而背後,卻是深圳創勢翔兩名股東章亞東、張鏟棣與黃平之間的紛爭,而這次紛爭的源頭,則是深圳創勢翔的股份。
實際上,廣州的創勢翔為黃平本人與其妻子所有。深圳的創勢翔則為黃平、章亞東、張鏟棣以及羅興文共同持有,四人分別持股51%、19.5%、19.5%以及10%。創勢翔2號以及3號產品的法定投資顧問為深圳創勢翔。
根據媒體報導,2014年3月5日,黃平已將深圳創勢翔的股份轉讓給章亞東以及張鏟棣,並於同年3月6日將交易密碼移交給章等人。然而之後,黃平卻仍想把持創勢翔2號的決策權,於是雙方都曾多次修改密碼。最後一次黃平修改回密碼後,章亞東等人拿著深圳創勢翔的公章到銀河證券再次要求修改密碼,致使黃平無法進行下單。
更為出乎意料的是,在涉事雙方當眾自曝家醜的時候,均指對方利用所管理的客戶資金拉抬股價,做「老鼠倉」。黃平稱,章亞東方面曾多次利用投資決策權先於公司買入或賣出某些個股,並在任職創勢翔期間仍在外面代客理財並出現爆倉。而章亞東方面則直指黃平在投資中因為個人利益驅動要求「頂配」深國商。
「這其實可以看出,創勢翔完全沒有公司管理和風控可言。草根出身的私募掌門人,很多都存在這一短板,這與經過公募等金融機構歷練的『正規軍』相比,還是存在差距的。」上述業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就在不久之前,私募出現了歷史性的一刻。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10月底,基金業協會已備案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727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2263隻,認繳規模為9.13萬億元,總規模超過公募基金3900億元。
然而,私募迅速發展的背後,有太多問題亟待解決。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監管層對於私募的監管有所收緊,但如今它仍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公募是完全透明化的,任何風吹草動都需要對外披露。然而,私募卻沒有披露的要求。雖然不對公眾披露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至少需要向監管部門披露,否則,私募可以為所欲為。另一方面,私募的設立是沒有多少成本的,陽光私募聽上去是非常正規的金融機構,但殊不知,成立私募僅需備案即可,甚至有很多私募做不下去了,掌門人將其關門大吉,再註冊一家新的私募機構,換個殼又可以重頭再來。這1萬餘家私募機構該如何管理,監管部門確實需要動一番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