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範坤鵬 記者 張紅霞)草莓紅了,新年到了。12月28日,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第四屆狀元草莓節在該鎮農業科技創業基地(下稱創業基地)舉行,與眾不同的是,這些種植戶都是通過產業扶貧「孵化」出的種「莓」能手。
在活動現場,來自創業基地的種植戶展示自己的草莓品種,草莓色澤紅潤、個頭碩大,品嘗起來味道鮮美,紅顏、豐香、章姬等5個品種,吸引了周邊不少人來參與。這一切得益於鎮上的產業扶貧政策。
「很多貧困戶有致富意願,有勞動能力,但缺乏致富膽識與能力,收入較低沒有存款;再者很想創業,但苦於沒有一技之長。」馬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庚攀介紹,基於此,2015年以來,馬家鎮結合實際,把草莓作為重點實施的特色產業,打造屬於貧困戶的創業孵化園,幫助他們走上創業道路。
扶貧對象是如何確定的呢?扶持對象的選取要經過各村推選、鎮上公示,隨後開始對接「三年放飛計劃」,具體是:第一年,政府免費提供土地、大棚、種苗、有機肥等生產資料;第二年,政府收取50%的土地租金、生產資料等費用;第三年,政府按100%的比例收取土地租金、生產資料等費用。「政府從無償提供生產資料到有償收取費用,這是建立在農戶掌握好技術基礎之上,三年時間其實是個政策過渡期,讓他們掌握好技術再出去。」離開基地後的人員就進入獨立創業階段,「有的回到家中利用自己的土地,有的通過土地流轉方式進行規模化種植,都開始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抱團才能取暖,加入了草莓合作社和協會成為真正脫貧的最佳載體。目前,馬家鎮草莓種植戶參與組建專業合作社9個,組織貧困群眾參與推廣、交流創業經驗,搭建平臺廣泛互動。當然,草莓種植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作為甜錦草莓合作社負責人溫賢軍對科技的應用達到熟練程度。「今年收成相當的好,首先應該感謝智能管理系統,在家中用手機就可以監控大棚內的溫度和溼度。什麼時候應該保溫,什麼時候把棚子放起來,都會有智能提示。其他學到的如疏花疏果技術,減少果實顆粒,力求精品,達到提升整體品質的效果。」
溫賢軍現在的目標是實現手中項目的多元發展,用他的話來說,也就是一個農戶要種植2-3個品種。「昨天,剛種植上土豆新項目。今年5月草莓採摘結束到7月底,我種了苦瓜和番茄,草莓育苗也銷售到省外了,今年的收入已經超過20萬元。」目前,他最大的收穫在觀念,以前只想在地裡老老實實幹活,現在琢磨的是如何提升技術創造更高價值,所以經常到周邊學習交流經驗。「給家人感覺是沒怎麼在田裡幹活,現在有點偷懶了。」
作為創業基地的政府方面負責人白蘭勳,他經歷了基地的成長與變化。貧困戶學到的技能既有市場需求,又深受老百姓喜愛,不愁出路。「扶貧基地投用三年來,直接扶貧28戶貧困戶,帶動周邊農戶108人種植草莓致富,創造經濟收入1100餘萬元。2016年基地的扶貧對象實現增收平均為每戶80000元。下一步,我們要擴大草莓種植規模,提升品質,加大種苗銷售和休閒項目推廣,實現四季都有瓜果和景觀的目標。草莓採摘活動將持續到2018年4月,也希望通過舉辦活動,展示馬家鎮風採,讓更多的人走進馬家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