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全體人員合影
近日,一段名為「廣安小學生連續三天未完成作業,被父親帶回鄉下挑糞」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一些家長紛紛表示,就該進行這樣的「體驗式教育」,現在孩子的壞習慣太多了,比如喜歡咬指甲,做作業、穿衣、吃飯拖拉……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真能練就好習慣,成就好人生?5月19日,重慶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專家團首席專家鄭勇利在重慶市少年宮,為30多位親子家庭開設了「好習慣好人生」的講座,解答了家長們心中諸多的疑惑,並支招給出告別咬咬團,拒絕拖延症的技巧。
精彩現場》》
咬手指、做事拖拉,成孩子最常見的兩大壞習慣
5月19日上午9:50,雖然天氣悶熱,但在重慶市少年宮綜合大樓B區三樓12355幸福沙龍房間裡,已有事先報名預約從市區各個地方趕來參加講座的家長。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10:00,講座正式開始,鄭勇利老師指出,所謂優秀的學生,就是具有無數良好習慣的學生。而良好的習慣是從小開始練就的。
那麼在父母眼中,孩子都存在著哪些不好的習慣呢?鄭老師隨機採訪了現場的父母。「咬手指、做事拖拉……」8歲玲玲媽媽說出了許多孩子身上最常見的壞習慣。
為此,鄭老師分別針對這兩大最常見的壞習慣,通過理論知識,結合日常案例、故事,以及現場做遊戲,給家長們支招如何解決這兩大困擾他們的問題。活動結束後,家長們紛紛表示講座內容太實用了。
「咬咬團」現象普遍家長別武斷打罵、懲罰
孩子為什麼會咬指甲,除了不衛生,還有什麼影響?如何克服咬手指的習慣?來聽聽鄭勇利老師是怎麼說的。
案例1:成績優異的三年級女孩竟咬手指甲
涵涵(化名)是重慶市某小學三年級一成績優異的女孩子,但因為她把全班所有的男女同學都打了,所以同學們都怕她。涵涵的家長和班主任、任課老師等都找她談過心,甚至批評過,雖然採用了很多方法,還是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這麼做?於是,鄭老師被學校邀請去做心理諮詢。
見到涵涵第一眼時,鄭老師就看見她正在咬手指。仔細一看,她的手指甲已經咬掉一大截,剩下一小片指甲蓋嵌入肉裡,周圍的皮膚也已經被啃咬壞,甚至咬出血了。
鄭老師問涵涵,為什麼要咬手指?她說「不知道,好像從小都會咬手指。」後來在交流中,涵涵又說出,在她讀一年級時,因指甲不小心傷到過同學,被媽媽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就加劇了她這個咬指甲的行為,現在上課咬下課咬,心情好時咬,不好時都會咬。
專家:青少年「咬咬團」現象較普遍
「日常生活中,有咬手指習慣的孩子並不少見。」鄭老師說,在她建立的一個家長親子互動群中,有一天一位家長突然問「鄭老師,我家孩子為什麼讀三年級了還在咬手指甲?」她還沒來得及回答,群裡有二三十位家長都反映說自家孩子也有咬手指的習慣,於是家長們自發建立了一個「咬咬團」。
「在這個『咬咬團』中,有五六歲的學齡前兒童,有四五年級的小學生,也有上初中的青少年,甚至一些成年人也有這種習慣。」鄭老師說,很多人小時候都吸吮過手指,比如2歲之前的嬰幼兒吃手,這是孩子處於口欲期的正常表現。從心理學而言,這叫「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論」。口唇期,「力比多」聚集在口唇部位,這些聚集的能量會迫使孩子表現出大量的口唇動作來滿足本能需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力比多」會逐漸遷移到其他部位,部分孩子發展滯後,就會導致能量繼續滯留在口唇部位。在孩子遭遇挫折、壓力,安全感低時,再次使用口唇動作來尋求安全感,撫平挫折感,降低壓力。因此,對於3~6歲及更大年齡的孩子而言,咬手指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
小升初等新環境可能會讓孩子咬手指
鄭老師指出,孩子咬手指具體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客觀原因:同學咬指甲,好奇模仿;指甲沒有及時修整或修整不規則,以牙齒代替指甲刀;飢餓或身體不舒服時,咬指甲分散注意力;早期吮吸母親乳頭習慣的延續;飯後或零食後未及時洗手,舔手指的油漬或甜味形成習慣,等等。
二是心理原因:換了新環境,適應困難,比如孩子入託、入學時容易出現緊張而咬手指;或者從小被婆婆爺爺帶大,到臨近上幼兒園或小學時突然變更撫養人,孩子沒有和婆婆爺爺做好情感分離,當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也可能咬手指。有的家庭為了方便孩子上學突然搬家,孩子對新環境適應不良,引發焦慮和恐懼情緒,用咬手指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撫的行為增加。此外,缺少同齡夥伴,老師或家長要求過度嚴厲,壓力過大,心理緊張等時也會咬手指。
長期咬手指,不僅會造成牙齒咬合不正,手指損傷、指甲畸形,細菌感染,以及被同學嘲笑,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因咬手,咬筆等行為,造成孩子鉛濃度過高,影響智力發展。
面對咬咬團,家長們可這樣做
面對「咬咬團」,家長們該怎麼辦呢?鄭老師說,有的家長會採取幹預原則,比如打罵或懲罰,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不斷強化孩子咬手指,因此,得找到正確的方法應對。
1.首先積極尋找引起孩子緊張和憂慮的因素,及時改善孩子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修剪指甲。
2.看見孩子咬指甲,耐心地提醒孩子把手移開,父母要微笑、點頭表示讚許,通過做有意義的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運動。
3.可做一些行為訓練。比如採取行為遞減的方式進行系統脫敏:咬手指—手放嘴裡不咬—手靠近嘴唇—手遠離嘴唇。
4.也可做放鬆練習幫助孩子緩解焦慮和緊張的情緒,讓孩子在有足夠安全感的情景下,放鬆性情,排解壓力。
5如果頻繁出現咬手行為,對身心的危害程度加劇,可以尋求專業的行為矯治療法,設計出行為治療方案,由家長協助實施,同時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
孩子拖延,家長不停催逼只會越催越慢
除了咬手指,做事拖拉也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孩子為什麼愛拖延,如何解決孩子拖延的習慣?來看看鄭勇利老師給家長們指出了哪些技巧?
案例2:起床吃飯寫作業都愛拖延
每天下班,鳴鳴(化名)媽媽便急著趕回家,除了做飯,還要看著正在上一年級的鳴鳴寫作業。可即便是被媽媽盯著,鳴鳴寫作業還是拖拖拉拉,削鉛筆、玩尺子、橡皮擦、看東看西……「看著他寫作業實在是太痛苦了,耐心被一點點消磨光,為了催他每天晚上都得扮演「唐僧」的角色,一直不停地碎碎念,但他根本沒聽進去。」鳴鳴媽媽說。
除了寫作業,鳴鳴起床、吃飯都愛拖拉。早上叫他起床,鳴鳴媽媽基本要用15分鐘,一句簡單的「起床了」,每天早晨她會在溫柔、急促、憤怒3種狀態中上演一次,才能見鳴鳴睡眼朦朧地走出臥室,再坐到飯桌上,發一會兒呆。每天早上鳴鳴媽媽不威逼利誘,使出渾身係數,他都不能按時出門。
專家: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很多
「拖延,就是內心堅決的拒絕而又不得不做的一種行為模式。」鄭老師說,孩子長期拖延可能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引起低自尊;引發不良情緒和無助感;導致人際關係挫折。
而導致孩子拖延的原因很多,比如枯燥的任務,任務難度大,還與家庭教育方式有關。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拖延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呈負相關,與懲罰、嚴厲因子正相關。
具體來說,因學生保持專注力的時間大致在15~25分鐘,因此,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專注力是小學生學習拖拉的主要原因,他們喜歡邊做邊玩,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聽見外面有電視聲音或其它動靜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做作業上來。同時,低年級小學生缺乏對時間的感知,在學習時間上的自我管理是低效的、無計劃的,不知道儘快做完一件事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磨蹭、拖拉又有什麼不好。此外,逆反心理、學習興趣不足、執行力不強,追求完美等諸多因素,也會造成孩子喜歡拖延。
家長催逼孩子只會越催越慢
「面對孩子的拖延,很多家長都會催逼,但這樣做的結果是:越催越慢。」鄭老師說,如果從父母的動力來看的話,孩子的慢,不僅打亂了父母的節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對孩子理想狀態的想像給打破了,這會給成年人帶來一種失控感。因為我們都不想讓事情處於失控狀態,更不想孩子變成我們不喜歡的樣子。所以家長一直催,孩子一直拖。
但是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點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變成了找尋自我的內在鬥爭: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還是為自我權利去做鬥爭?
糾正孩子拖延習慣家長應以身作則
如何讓孩子提速,告別拖延呢?鄭老師給家長們支了幾招。
1.尊重孩子的磨蹭,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用你的言行引導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批評與指責。同時,正確回應孩子編造拖延藉口的方法,平息孩子內心的慌張與焦慮。
2.讓孩子明白拖延的代價。要睡覺了,本來並不多的作業,孩子仍沒做完,這時你得讓他明白,必須按時睡覺,沒做完作業就要接受老師的批評,除非自己提高完成作業的速度。
3.改善評價角度,家長儘量少說「慢」,從正面去引導。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孩子「你可以快起來」,或是與孩子一起玩小遊戲,如比賽看誰穿衣快等。
4.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該寫作業了」「該洗澡了」……如果家長總是這樣替孩子安排時間,孩子很難有時間觀念。因此,可以試著讓孩子為自己制訂每天的學習和生活計劃,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份「待辦事項」清單,每天自己監督完成情況。
5.和孩子一起做時間訓練。比如孩子可能明白一分鐘是60秒,但到底多長呢?遊戲前先預測下1分鐘能拍手多少次,然後盡情拍手,以調動身體的反應,刺激大腦。遊戲結束後,孩子可能就會明白,原來1分鐘能拍100次或120次手,通過遊戲讓孩子用自我身心的體驗去感知時間價值,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6.將事情按重要性排好順序。太多作業會造成孩子不知從何開始的困擾,每天不妨花5到10分鐘,檢視要做的功課,列出優先級,按順序完成。
7.讓孩子學會收拾凌亂雜物,從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比如收拾自己的書包、作業、書桌等,慢慢也可擺脫拖拖拉拉。
8.作為父母,如果自己都有拖拉的習慣,那麼想糾正孩子的拖拉習慣,應以身作則,做好守時守信的榜樣,找機會與孩子一起分享積極的方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