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拉,愛咬指甲……寶貝壞習慣裡藏著好多心理秘密

2020-12-24 上遊新聞

講座全體人員合影

近日,一段名為「廣安小學生連續三天未完成作業,被父親帶回鄉下挑糞」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一些家長紛紛表示,就該進行這樣的「體驗式教育」,現在孩子的壞習慣太多了,比如喜歡咬指甲,做作業、穿衣、吃飯拖拉……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真能練就好習慣,成就好人生?5月19日,重慶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專家團首席專家鄭勇利在重慶市少年宮,為30多位親子家庭開設了「好習慣好人生」的講座,解答了家長們心中諸多的疑惑,並支招給出告別咬咬團,拒絕拖延症的技巧。

精彩現場》》

咬手指、做事拖拉,成孩子最常見的兩大壞習慣

5月19日上午9:50,雖然天氣悶熱,但在重慶市少年宮綜合大樓B區三樓12355幸福沙龍房間裡,已有事先報名預約從市區各個地方趕來參加講座的家長。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10:00,講座正式開始,鄭勇利老師指出,所謂優秀的學生,就是具有無數良好習慣的學生。而良好的習慣是從小開始練就的。

那麼在父母眼中,孩子都存在著哪些不好的習慣呢?鄭老師隨機採訪了現場的父母。「咬手指、做事拖拉……」8歲玲玲媽媽說出了許多孩子身上最常見的壞習慣。

為此,鄭老師分別針對這兩大最常見的壞習慣,通過理論知識,結合日常案例、故事,以及現場做遊戲,給家長們支招如何解決這兩大困擾他們的問題。活動結束後,家長們紛紛表示講座內容太實用了。

「咬咬團」現象普遍家長別武斷打罵、懲罰

孩子為什麼會咬指甲,除了不衛生,還有什麼影響?如何克服咬手指的習慣?來聽聽鄭勇利老師是怎麼說的。

案例1:成績優異的三年級女孩竟咬手指甲

涵涵(化名)是重慶市某小學三年級一成績優異的女孩子,但因為她把全班所有的男女同學都打了,所以同學們都怕她。涵涵的家長和班主任、任課老師等都找她談過心,甚至批評過,雖然採用了很多方法,還是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這麼做?於是,鄭老師被學校邀請去做心理諮詢。

見到涵涵第一眼時,鄭老師就看見她正在咬手指。仔細一看,她的手指甲已經咬掉一大截,剩下一小片指甲蓋嵌入肉裡,周圍的皮膚也已經被啃咬壞,甚至咬出血了。

鄭老師問涵涵,為什麼要咬手指?她說「不知道,好像從小都會咬手指。」後來在交流中,涵涵又說出,在她讀一年級時,因指甲不小心傷到過同學,被媽媽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就加劇了她這個咬指甲的行為,現在上課咬下課咬,心情好時咬,不好時都會咬。

專家:青少年「咬咬團」現象較普遍

「日常生活中,有咬手指習慣的孩子並不少見。」鄭老師說,在她建立的一個家長親子互動群中,有一天一位家長突然問「鄭老師,我家孩子為什麼讀三年級了還在咬手指甲?」她還沒來得及回答,群裡有二三十位家長都反映說自家孩子也有咬手指的習慣,於是家長們自發建立了一個「咬咬團」。

「在這個『咬咬團』中,有五六歲的學齡前兒童,有四五年級的小學生,也有上初中的青少年,甚至一些成年人也有這種習慣。」鄭老師說,很多人小時候都吸吮過手指,比如2歲之前的嬰幼兒吃手,這是孩子處於口欲期的正常表現。從心理學而言,這叫「弗洛伊德人格發展階段論」。口唇期,「力比多」聚集在口唇部位,這些聚集的能量會迫使孩子表現出大量的口唇動作來滿足本能需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力比多」會逐漸遷移到其他部位,部分孩子發展滯後,就會導致能量繼續滯留在口唇部位。在孩子遭遇挫折、壓力,安全感低時,再次使用口唇動作來尋求安全感,撫平挫折感,降低壓力。因此,對於3~6歲及更大年齡的孩子而言,咬手指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

小升初等新環境可能會讓孩子咬手指

鄭老師指出,孩子咬手指具體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客觀原因:同學咬指甲,好奇模仿;指甲沒有及時修整或修整不規則,以牙齒代替指甲刀;飢餓或身體不舒服時,咬指甲分散注意力;早期吮吸母親乳頭習慣的延續;飯後或零食後未及時洗手,舔手指的油漬或甜味形成習慣,等等。

二是心理原因:換了新環境,適應困難,比如孩子入託、入學時容易出現緊張而咬手指;或者從小被婆婆爺爺帶大,到臨近上幼兒園或小學時突然變更撫養人,孩子沒有和婆婆爺爺做好情感分離,當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也可能咬手指。有的家庭為了方便孩子上學突然搬家,孩子對新環境適應不良,引發焦慮和恐懼情緒,用咬手指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撫的行為增加。此外,缺少同齡夥伴,老師或家長要求過度嚴厲,壓力過大,心理緊張等時也會咬手指。

長期咬手指,不僅會造成牙齒咬合不正,手指損傷、指甲畸形,細菌感染,以及被同學嘲笑,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因咬手,咬筆等行為,造成孩子鉛濃度過高,影響智力發展。

面對咬咬團,家長們可這樣做

面對「咬咬團」,家長們該怎麼辦呢?鄭老師說,有的家長會採取幹預原則,比如打罵或懲罰,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不斷強化孩子咬手指,因此,得找到正確的方法應對。

1.首先積極尋找引起孩子緊張和憂慮的因素,及時改善孩子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修剪指甲。

2.看見孩子咬指甲,耐心地提醒孩子把手移開,父母要微笑、點頭表示讚許,通過做有意義的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運動。

3.可做一些行為訓練。比如採取行為遞減的方式進行系統脫敏:咬手指—手放嘴裡不咬—手靠近嘴唇—手遠離嘴唇。

4.也可做放鬆練習幫助孩子緩解焦慮和緊張的情緒,讓孩子在有足夠安全感的情景下,放鬆性情,排解壓力。

5如果頻繁出現咬手行為,對身心的危害程度加劇,可以尋求專業的行為矯治療法,設計出行為治療方案,由家長協助實施,同時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

孩子拖延,家長不停催逼只會越催越慢

除了咬手指,做事拖拉也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孩子為什麼愛拖延,如何解決孩子拖延的習慣?來看看鄭勇利老師給家長們指出了哪些技巧?

案例2:起床吃飯寫作業都愛拖延

每天下班,鳴鳴(化名)媽媽便急著趕回家,除了做飯,還要看著正在上一年級的鳴鳴寫作業。可即便是被媽媽盯著,鳴鳴寫作業還是拖拖拉拉,削鉛筆、玩尺子、橡皮擦、看東看西……「看著他寫作業實在是太痛苦了,耐心被一點點消磨光,為了催他每天晚上都得扮演「唐僧」的角色,一直不停地碎碎念,但他根本沒聽進去。」鳴鳴媽媽說。

除了寫作業,鳴鳴起床、吃飯都愛拖拉。早上叫他起床,鳴鳴媽媽基本要用15分鐘,一句簡單的「起床了」,每天早晨她會在溫柔、急促、憤怒3種狀態中上演一次,才能見鳴鳴睡眼朦朧地走出臥室,再坐到飯桌上,發一會兒呆。每天早上鳴鳴媽媽不威逼利誘,使出渾身係數,他都不能按時出門。

專家: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很多

「拖延,就是內心堅決的拒絕而又不得不做的一種行為模式。」鄭老師說,孩子長期拖延可能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引起低自尊;引發不良情緒和無助感;導致人際關係挫折。

而導致孩子拖延的原因很多,比如枯燥的任務,任務難度大,還與家庭教育方式有關。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拖延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呈負相關,與懲罰、嚴厲因子正相關。

具體來說,因學生保持專注力的時間大致在15~25分鐘,因此,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專注力是小學生學習拖拉的主要原因,他們喜歡邊做邊玩,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聽見外面有電視聲音或其它動靜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做作業上來。同時,低年級小學生缺乏對時間的感知,在學習時間上的自我管理是低效的、無計劃的,不知道儘快做完一件事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磨蹭、拖拉又有什麼不好。此外,逆反心理、學習興趣不足、執行力不強,追求完美等諸多因素,也會造成孩子喜歡拖延。

家長催逼孩子只會越催越慢

「面對孩子的拖延,很多家長都會催逼,但這樣做的結果是:越催越慢。」鄭老師說,如果從父母的動力來看的話,孩子的慢,不僅打亂了父母的節奏,而且把父母心中對孩子理想狀態的想像給打破了,這會給成年人帶來一種失控感。因為我們都不想讓事情處於失控狀態,更不想孩子變成我們不喜歡的樣子。所以家長一直催,孩子一直拖。

但是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點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變成了找尋自我的內在鬥爭: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還是為自我權利去做鬥爭?

糾正孩子拖延習慣家長應以身作則

如何讓孩子提速,告別拖延呢?鄭老師給家長們支了幾招。

1.尊重孩子的磨蹭,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用你的言行引導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批評與指責。同時,正確回應孩子編造拖延藉口的方法,平息孩子內心的慌張與焦慮。

2.讓孩子明白拖延的代價。要睡覺了,本來並不多的作業,孩子仍沒做完,這時你得讓他明白,必須按時睡覺,沒做完作業就要接受老師的批評,除非自己提高完成作業的速度。

3.改善評價角度,家長儘量少說「慢」,從正面去引導。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孩子「你可以快起來」,或是與孩子一起玩小遊戲,如比賽看誰穿衣快等。

4.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該寫作業了」「該洗澡了」……如果家長總是這樣替孩子安排時間,孩子很難有時間觀念。因此,可以試著讓孩子為自己制訂每天的學習和生活計劃,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份「待辦事項」清單,每天自己監督完成情況。

5.和孩子一起做時間訓練。比如孩子可能明白一分鐘是60秒,但到底多長呢?遊戲前先預測下1分鐘能拍手多少次,然後盡情拍手,以調動身體的反應,刺激大腦。遊戲結束後,孩子可能就會明白,原來1分鐘能拍100次或120次手,通過遊戲讓孩子用自我身心的體驗去感知時間價值,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6.將事情按重要性排好順序。太多作業會造成孩子不知從何開始的困擾,每天不妨花5到10分鐘,檢視要做的功課,列出優先級,按順序完成。

7.讓孩子學會收拾凌亂雜物,從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比如收拾自己的書包、作業、書桌等,慢慢也可擺脫拖拖拉拉。

8.作為父母,如果自己都有拖拉的習慣,那麼想糾正孩子的拖拉習慣,應以身作則,做好守時守信的榜樣,找機會與孩子一起分享積極的方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咬指甲」是心理疾病?錯啦,科學家:咬指甲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往往在這時候,家長的管教似乎也不能發揮作用,孩子仿佛是上了「咬指甲」的癮。看到孩子慘不忍睹的手指,許多父母雖然心急卻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一些家長的潛意識中甚至將咬指甲和異食癖聯繫在一起,認為咬指甲同樣是心理疾病的一種。
  • 孩子喜歡咬指甲,說了很多次都不改?「心理問題」父母不容忽視
    許多寶爸寶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寶寶總是喜歡咬指甲,明明和他說了很多遍,但是寶貝都不想改正過來。上周末,我參加了閨蜜小英的家庭聚會。聚會上,我看到小英4歲的兒子一直在咬指甲,即使他的指甲已經被啃出了很多的牙印,手指甲也已經光禿禿的,甚至可以看出露的指甲床,小英說了他很多次,然而兒子卻始終不改。
  • 女人做事愛拖拉堪稱人生慢性毒藥
    你是否做事喜歡磨磨蹭蹭,當天該完成的卻拖到明天、後天……直到交任務的最後一刻才奮筆疾書?你是否遇到過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嘗盡等待的焦急滋味?  別輕視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拖沓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R·法拉利認為,做事拖沓是一種「心」病。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稱為「慢性拖拉症」。
  • 啃指甲、吃手、咬鉛筆,孩子小動作背後暗藏心理問題,父母別大意
    芳芳和我說,她的孩子經常喜歡咬指甲,而且對於手指上的皮也特別喜歡,總是想要通過牙齒把它們啃下來。芳芳還給孩子買了好多漂亮的指甲剪,但是孩子就是不喜歡,對於啃指甲情有獨鍾,對此芳芳也是非常無奈。有一段時間,他們為了讓孩子改掉啃指甲的方式,甚至把孩子的手指塗上各種各樣的藥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改掉這一種壞習慣,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是不去啃指甲了,但孩子的鉛筆頭總是會殘破不堪,甚至會咬的露出鉛筆芯,鉛筆畢竟是不能入口的東西,裡邊可能含有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對孩子身體更是非常不利,看見這種情況,芳芳真的是沒有任何的辦法了。
  • 孩子咬指甲怎麼辦?家長打罵沒有用,教你3招來糾正
    有些孩子總會有一些壞習慣,比如說:喜歡吃飯蹺二郎腿、喜歡吃飯的時候看電視、還喜歡咬指甲等等這些壞習慣。同事的女兒已經快要八歲了,可是一直有一個壞習慣改不了,就是平時無聊的時候喜歡咬自己的手指,同事怎麼糾正都沒有用。同事問我說:」我家的小朋友這麼大了,還老是喜歡咬手指,手指都被他咬禿了,你說是為什麼呢?
  • 24歲帥小夥從來不用指甲鉗,對付指甲全靠「啃」!愛咬鉛筆、啃指甲...
    都市快報訊 許多人在思考的時候,便會不自覺地把手指放進嘴裡開始啃咬指甲,仿佛啃咬指甲能帶來靈感。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手指頭上有大量的細菌,啃咬指甲十分不衛生。不僅如此,長期的啃咬指甲也會造成手指的不美觀。
  • 4歲女孩愛咬手指甲是心理問題嗎?專家這樣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問題越來越嚴重,有時咬的手指甲還會出血。&nbsp&nbsp&nbsp&nbsp隨後,王女士便帶著孩子到醫院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查,結果出來後發現也並不是因為缺微量元素導致的這個問題。&nbsp&nbsp&nbsp&nbsp為何會有這樣的壞習慣?到底問題出在哪?
  • 孩子做事「拖拉」,小心是「拖延症」前兆,可用「計時法」補救
    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二)拖延症除了做事延緩,很容易拖事情的截止日期外,還有容易自我否定、藉口太多、焦慮,情緒不穩定、猶豫不決選擇困難等表現。
  • 孩子愛吃手,咬指甲,父母了解背後的原因,從這3方面糾正
    一想起兒子在小學教室中咬著手指聽著課的樣子,我這個親媽都有些嫌棄,這可一點都不誇張,哈哈......要知道兒子咬手指甲咬到什麼程度呢,他的手指甲從來都不用我們剪的,全部被他咬得乾乾淨淨的。每當看到這種情況,真的是氣不打一處來,那種心情真的是一言難盡。
  • 孩子拖拉怎麼辦?這樣做比你催100遍都管用!
    文 | 魯鵬程 編輯 | 金雀兒在很多媽媽吼叫的原因裡,孩子拖拉要佔據很重的分量。家庭中經常會傳出這樣的吼叫聲:「你動作快點!」畢竟作為成年人,我們頭腦中的24小時每一分鐘都有它的用處,但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卻不那麼清晰,他們看起來總是在悠閒地做事,還總是會被一件事突然吸引住目光,只要被吸引住了,媽媽再怎麼吼他也像聽不到一樣,會長久地沉浸在當時他認為很有趣的情境裡出不來。
  • 啃指甲、嚼頭髮、吃鼻屎,寶寶得了異食癖怎麼辦?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喜歡啃手指甲的孩子,小手伸出來,指甲往往被啃得坑坑窪窪,甚至咬得太深出現滲血。其實啃指甲屬於異食癖的一種,多與自身營養不良,以及家長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 狗狗這些壞習慣,不能縱容!以免它更「放肆」!
    如果狗狗有這些壞習慣,主人更加不能縱容!以免狗狗更「放肆」!狗狗看到主人興奮地撲過來,指甲容易抓傷主人,家裡的老人和小孩也容易因此而跌倒。要從小制止狗狗撲人的習慣,狗狗撲過來時甩開它。這時一定不能撫摸狗狗,並發出「停」的口令加以制止,讓它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受歡迎的。
  • 為什麼有些人愛啃手指甲?經常咬指甲,會變得怎樣?別不當回事
    也有一些成年人,也會咬指甲,按照他們說得,總是情不自禁這樣做,等發現了,指甲都被咬下一點了。那麼不禁會讓人納悶,為什麼有人特別喜歡咬手指甲?咬手指甲是病,並不是一種習慣,這樣的情況,屬於精神方面的異常,也被稱作「強迫與相關障礙」,也有「咬甲癖」的說法。很多人是從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咬手指甲。
  • Nail是指甲,bite是咬,但nail-biter不僅僅是「咬指甲的人」哦!
    Nail是指甲,bite是咬,但nail-biter不僅僅是「咬指甲的人」哦!今天就來起底下nail-biter吧。1)Nail-biterNail-biter確實可以表示「咬指甲的人」哦,但是口語中常用其引申義——表示讓你特別緊張的一件事情。
  • 《親親我的寶貝》 寶寶吃手手怎麼辦
    雖然小嬰兒吃手手很可愛而且並沒有什麼壞處,不過家長對此還是要保持警惕,小心寶寶長大以後還沒改掉這個習慣,甚至發展成咬指甲,這兩者可就不太一樣了。本期《親親我的寶貝》告訴你孩子咬指甲的危害,為你破解寶寶指甲的健康密碼。
  • 指甲上為什麼會出現月牙?月牙越多越好?指甲還有哪些秘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指甲的關注度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對指甲的關注度會更高一些,因為大部分女性都喜歡做美甲,但是經常做美甲也會損傷指甲。很多人說指甲是身體的晴雨表,當指甲出現問題時,也說明是身體出現了問題,而指甲上的月牙也代表身體的健康狀況,指甲上的月牙越多說明體內氣血越充足,身體越健康,這是真的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指甲上為什麼會出現月牙?月牙越多越好?指甲還有哪些秘密?
  • 王一博啃手指甲被拍:長大了還愛啃指甲的孩子,都有這2個原因!
    現在超級紅的小鮮肉中,應該就數王一博是最可愛和呆萌了,因為他的行為和嬰兒真的很相似,不僅愛吃寶塔糖,他還真的很愛咬手指甲。他最近又被記者拍到偷偷咬手指甲了,看著他非常專心地叫著自己的手指甲,若無其事地塞進嘴裡啃。
  • 心理測試:這棵樹能了解你內心中的所有秘密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每個人內心中都藏有很多不為人所知的秘密,巴臺農神廟的巨石柱上刻著先賢蘇格拉底的醒世箴言:「人啊!了解自己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而心理學又是一個了解認識自己的工具,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心理測試來認識一下自己:以下四棵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棵:測試結果A:你是個才思敏捷
  • 指甲上的月牙,越多越健康嗎?關於指甲的秘密說給你聽
    關於指甲的秘密說給你聽 2020-05-15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楠說科普|孩子老愛「吃手」是肚子裡有蟲?
    南楠說科普|孩子老愛「吃手」是肚子裡有蟲?檢驗科 蔣文群經常會有家長問,「我們家寶寶有咬指甲的習慣,是因為肚子裡有蟲子嗎?想去醫院檢查一下。」咬指甲的行為表現咬指甲,是指兒童反覆出現自主或不自主啃咬手指甲的行為,屬兒童常見的不良習慣行為。一般開始於3~6歲,多數兒童隨年齡增大後,症狀可自愈,少數頑固習癖者,並持續到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