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郵筒「肚子裡」裝傳感器 信件一收秒發通知

2020-12-17 醒獅評論

綠皮郵筒開啟「物聯網+」模式,信件一落箱,通知秒送達。近日,我市260餘個郵筒信箱已陸續完成智能化改造,後臺調試工作完成後,將大幅提升投箱平信的管理水平,避免漏件積件。

【郵筒如何升級?】

安裝長方體黑盒子,擁有「感應設備+無線通訊」技術集成

在松柏郵政支局門口,郵政工作人員蹲在綠色郵筒前,搗鼓著一個比手掌略大的長方體的智能傳感器。接上光電感應器、門磁感應器、天線,再插上一張物聯網卡,這套智能系統的七經八脈就基本打通了。裝上電池確認沒有故障後,工作人員用3M膠、卡扣固定器、掛鈎等將感應裝置固定在筒壁上,郵筒端的智能化改造就算完成了。

「這套智能設備安裝十分簡便,升級單個郵箱(筒)只需要半小時左右。」廈門市郵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市260餘個郵箱(筒)已基本安裝完成。升級後的郵筒雖然外觀上並無變化,但擁有了「感應設備+無線通訊」技術集成。

【有哪些方便之處?】

提升開箱工作效率,避免明信片貼在角落被漏掉

等近期後臺調試完成後,只要有信件投放到郵筒信箱內,就會觸發感應器,第一時間將取件提醒簡訊發送到綁定的郵遞員手機以及郵政投遞部門管理後臺,真正做到信件一落箱,通知秒送達。此外,郵遞員的開箱動作也會觸發感應器,每次開箱,後臺相關數據就會自動清零,重新計算。

智能郵箱除了可以強化郵箱(筒)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避免空開漏開外,還能有效避免明信片等比較薄的信件貼在角落,發生「漏件」的情況,讓信件更快更有保障地送達。

【寄信的人還多嗎?】

全市日均處理信件約2000件,琴島郵筒每年收5萬張以上明信片

據了解,儘管如今郵筒的使用頻率相較以前有所降低,但仍有一部分固定群體和業務,習慣使用信件交流。單位間的往來書函、朋友間的明信片等都屬此類。目前,我市共有260多個郵筒在服務市民,日均處理信件2000件左右,鼓浪嶼郵政支局郵筒每年收到的明信片都達到5萬張以上。

「如果電池沒電了,會不會通知不到投遞員呢?」有市民提出疑問,如果智能設備發生故障是否會影響到信件的傳遞。對此,廈門市郵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系統安裝後,投遞員和後臺管理人員都可以通過手機端App等後臺系統,隨時查看郵箱(筒)狀態,一旦出現智能設備故障或電池電量不足的情況,都能及時察覺和處理。(記者 劉少敏 通訊員 陳國輝 陳小英)

相關焦點

  • 家書少了帳單多了 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瀋陽很多的郵筒上面都寫著開啟時間:10點25分,13點20分。 每天在這兩個時間,唐斌都會準時打開位於瀋陽鐵西區建設大路七馬路上的郵筒。這方圓幾十平方公裡,有30多個郵筒,清理灰塵,清理郵筒上的小招貼,是他每天必做的分外事兒,他的分內工作是取出綠皮信筒裡的信件。這些年,他管轄的十幾個郵筒裡,信件的確是越來越少。大大的郵筒,裡面只躺著幾封信。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因為當紅藝人鹿晗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與一隻郵筒的合影照片,那個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的郵筒瞬間變成了「網紅」。而在現實生活中,想一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關注過那個綠皮郵筒了?「那時候我負責的有20個郵筒,儘管那時寫信的人就不是很多了,但到了聖誕節、元旦那段時間,每天也有幾百封信件。後來隨著道路改造、拓寬,郵筒就少了。我現在是負責11個郵筒,有時候一連幾天也收取不到一封信件,但工作該咋幹還是咋幹。」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像郵筒這樣的設施,會慢慢消失嗎?
  • 信件銳減 臺灣郵筒玩「變身」
    柴逸扉攝  「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只有一封信。」談及信件數量的減少,臺灣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表示,這些年隨著手機、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大家很少寫信,郵局收寄的信件量大幅下滑。
  • 你知道溫州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  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數據  從270個到71個  「十多年前,市區的郵筒數量有270個,遍布市區的大街小巷。」
  • 臺灣島內信件銳減1/4 郵筒轉型變網紅景點
    (資料圖片)「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只有一封信。」談及信件數量的減少,臺灣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表示,這些年隨著手機、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大家很少寫信,郵局收寄的信件量大幅下滑。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打開34隻郵筒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2004年的時候,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現在變了,回單位的時候,電瓶車後座的麻袋沒有重量了。」鄧亞東苦笑了一下。記者跟著鄧亞東又跑了附近兩個郵筒,他跟記者抱歉地笑笑,「我們開郵筒是有規定時間的,郵遞員得準時到達取件啊。你騎著共享單車太慢了點。」
  • 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  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中國最大郵筒亮相廣州 可容納500萬封信件
    中國最大郵筒掀起「蓋頭」。記者楊勤攝本報訊 (記者石善偉 實習生鄒華華)昨天,與琶洲展館隔江相望的廣州北岸文化碼頭,超級「巨無霸」郵筒掀起蓋頭,驚豔亮相。這是中國最大的郵筒,高約15米,是原熱電廠一棟運煤設備房的一部分,它的通體呈深綠色,上面蓋有亞運徽章,它擁有光滑飽滿的筒身、頂蓋凸出的筒帽、長長的「嘴巴」(投信口)、大大的後門(取信口)。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 郵筒裡,還裝有多少「期待」?
    每次在路邊見到綠色的郵筒、綠色的箱門,往往會多看幾眼,因為在網絡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藏著太多人的「期待」。「前兩天去市區項王故裡景區遊玩,無意中發現了郵筒。瞬間,許多回憶如同雪花般湧現出來。」此時,天空小雨霏霏,景區裡的遊人並不多,當一兩名遊人經過時,也只是行色匆匆,沉默的綠色郵筒或許被人們不屑一顧,慢慢淡忘。劉忠是眼前這個郵筒最「期待」的人,作為一名攬投員,他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從不間斷。每天下午3點半,劉忠準時出現在郵筒前,利落地拿出鑰匙,打開郵筒的門。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李先生表示,當他滿懷深情地把寫好的家書裝進信封,準備拿去郵寄時,卻無法在城區的幾條主要街道上找到郵筒,「好不容易在市政府一帶找到一個郵筒,卻發現該郵筒只辦理市區以內的郵寄業務。」最後,李先生不得不到東區郵局寄信。  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對於眾多中山市民來說,郵筒是朋友間聯繫的「信使」。
  • 趣味玩法 | 帶著時光刻度的紅色——郵筒
    拿著寫好的信,轉過幾條彎就能看見那些可愛的郵筒。大肚能容,仿佛能把所有關乎文字的東西——國事家事天下事統統裝進肚子裡。花8分錢買張郵票,仔細封好口,輕輕地把信件投進郵筒。這樣寫信收信的日子可還記得?如今手機電話E-mail,全世界盛行,幾乎再也沒有人寫信。
  • 郵政網點未按時打開郵筒(箱)收取信件被責令整改
    在二季度的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個別提供郵政普遍服務的郵政營業場所營業時間不達標、未按時打開郵筒(箱)收取信件、監控設備未符合規定要求等依法責令郵政企業限期整改,共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5份。省際地級以上城市間信件最長時限縮短至7天據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修訂的《郵政普遍服務》標準對郵政普遍服務的業務範圍、郵政設施、服務時限、服務環節、用戶投訴和申訴賠償等7方面內容進行了部分修改,其中部分關鍵指標較原標準有大幅提升,實現質的飛躍。
  • 郵筒寂寞守街頭:1天收3封信 打開多樹葉廢紙
    寫好信、裝進信封、貼好郵票、投進郵筒——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一轉眼,已經過去了近二十年。如今,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中,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似乎已經慢慢淡出了青島人的視線。
  • 杭州主城255隻郵筒在堅守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打開34隻郵筒  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  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  下午3點15分,錢報記者在浙江日報社門口見到鄧亞東的時候,他已經開了10多個郵筒了,記者往他身後的雙麻包瞅了瞅,「沒什麼東西。」  打開報社門口的郵筒,空空如也。  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
  • 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34隻郵筒只有一封公務信
    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打開34隻郵筒  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  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  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 杭州路邊的郵筒你還好嗎?
    2004年的時候,鄧亞東說那時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現在變了,回單位的時候,電瓶車後座的麻袋沒有重量了。」鄧亞東苦笑了一下。鄧亞東帶著記者又跑了附近兩個郵筒,然後對記者抱歉地笑笑,「我們開郵筒是有規定時間的,郵筒上寫著的,得要準時到達取件啊。你騎著共享單車太慢了點。」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路邊的郵筒,你還安好否?
    鄧亞東是名郵遞員,屬於中國郵政杭州市鳳起路投遞組,負責鳳起路周邊5公裡範圍的信件投遞,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收件是他的工作之一。(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浣紗路的郵筒裡空空如也)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鄧亞東說那時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康火燦回憶說,以前平信交寄量很多時,廈門專職開取郵筒的約有15人。  進入2000年,郵筒大部分由郵遞員兼開,郵筒中的信件量也逐漸減少。「現在平時郵筒裡平均能開出兩三封信件,多數是明信片,也有郵筒連開幾天都見不到一封信。」康火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