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總督府左側一座擁有五個大圓頂的教堂,就是威尼斯最有名氣的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
公元829年有位威尼斯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德拉港,以半哄半騙的方式把聖馬可的遺體運回了威尼斯,運送的途中雖然遭遇大風浪,幸得聖馬可「顯聖」,船隻最終平安返回威尼斯。從此聖馬可就變成了威尼斯的守護神,帶翼的獅子是聖馬可的象徵,這也是在威尼斯處處能看見翼獅的原因。
當年聖馬可的遺體被運回威尼斯後,原本只是暫放在總督宮內草建的禮拜堂中。公元976年,民眾因為不滿總督產生暴動,並放火燒了總督官與禮拜堂,隨後即任的總督, 雖然馬上修建新的禮拜堂,不過規模還是一樣小, 直到1063年才重新改建,費時31年始完成。但改建後的400年內又陸續裝修數次,就成現今所看到有華麗裝飾的教堂立面,與內部多達四千平方米鑲嵌畫的聖馬可大教堂。
由於教堂歷經400年的大小裝修,所以匯整了很多不同時期的建築風貌,五座圓頂的外觀是典型的拜佔庭式建築;立面五座拱門則帶有哥德式的風貌;拱門上華美的鑲嵌畫、雕塑又流露出濃濃的東方情調,是座融合東西文化特色的教堂。教堂內部從地板、牆壁到天花板,全部都是金光閃閃的馬賽克鑲嵌畫。由於這些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金箔,搭配昏黃色的燈光,使得整座教堂的內部金光閃閃,就像是一座黃金教堂。
旅行中,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因為它的歷史與過程,看到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教堂。與比薩大教堂相較,聖馬可大教堂更能看出融合了東西方的元素。這種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卻很吸引我,雖然它沒有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沒有米蘭大教堂的尖塔、扶壁,不過金光閃閃的馬賽克鑲嵌畫與濃厚中東味道的花紋圖飾,也是其它教堂所沒有的。前來參觀時,教堂一側因為整修而被遮蓋了起來,不過就算這樣,還是無法遮住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