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宣布辭職後,身邊很多炒股並盯著「軍工股」的朋友,常常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對中國軍事而言這是大事兒嗎?
美國海軍「特魯斯頓號」驅逐艦
自11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宣布辭職後,身邊很多炒股並盯著「軍工股」的朋友,常常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對中國軍事而言這是大事兒嗎?對此,我都會借用11月25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克(Bob Work)的一篇「訪談」,來描述一個中、美在軍事技術上的「時間差」。
11月25日,沃克在接受《防務新聞》視頻採訪中,兩次回答了未來如何在軍事上應對中國的問題。他的回答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仍要在政治、外交、軍事層面加強與亞太盟友的聯繫,建立一個可制約並讓中國遵守的安全秩序;二是美國要探索一條低成本應對中國「反介入」能力的技術路徑。前者經過幾年來歐巴馬政府「重返亞太」的雙邊和多邊軍事運作(籤署協議和聯合演習等),大家已經大致清楚了。但真正具有軍事意義的是在第二個層面中的兩點:一是面對中國以各型反艦飛彈為主的低成本「反介入」手段,美軍已經失去了成本優勢;二是為了扭轉這一成本困境,美國必須進行軍事技術上的創新,如儘快開發雷射和電磁等武器技術。而所謂的軍事技術「時間差」,實際上就在於原有的宙斯盾反導系統難以承受成本壓力轉而尋找「廉價新技術」所需的時間。
那麼這個「時間差」是怎麼產生的呢?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挾「冷戰」勝利之勢,軍事戰略的核心從「冷戰」期間的「戰備威懾」,轉為了「裝備技術優勢威懾」。其海軍戰略由此也從「在海上」的戰略,轉向將艦艇逼近被威懾對象國近海的「從海到陸」戰略。而其海軍從1978財年開始研製並陸續服役的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也開始開發、研製反導功能。與此同時,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也推出了「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指導方針,並啟動了從「方針」出發通過軍事能力需求分析,發展所需的武器裝備和關鍵技術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以現有技術基礎出發並結合高技術的發展方向,中國自主設計、生產能力最強的飛彈武器,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的「殺手鐧」。
20年過後,美國海軍到2014財年結束時,已有了33艘具備反導能力的宙斯盾艦艇(巡洋艦5艘,驅逐艦28艘),以及320枚標準-3反導攔截彈(259枚標準-3Block I/IA型和61枚標準-3Block IB型)。與此同時,中國軍方也發展出了各型系列化的反艦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也正是在此時,美國一些軍事專家發現了由「時間差」造成的成本困境。比如他們認為,中國的100枚超音速反艦飛彈成本最多為3億美元,而一艘宙斯盾驅逐艦的成本為15億美元,即便在其96個發射單元中全部裝上正在研發可攔截巡航飛彈成本為1300萬美元的「標準-6」型飛彈,放棄裝載攔截彈道飛彈的「標準-3型」飛彈,在中國的發射平臺攜帶的反艦巡航飛彈超過96枚,且空軍戰機又無法在取得制空優勢後將這些發射平臺擊毀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的驅逐艦很可能會遭遇「來自地獄的47秒」(他們以中國的YJ-12超音速反艦飛彈飛行30海裡的時間計算而來)。
現在的問題是,在美國軍方探討是否需要轉變投資方向和軍事技術路線來扭轉「成本困境」時,中國軍方應該如何利用這個「時間差」,確定下一步的軍事技術發展路線?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應該清楚一個基本常識:軍事目標只是達成政治目標的一種手段。換句話也可以說,政治目標的制定不可超出軍事能力。因此,中國軍方要探索的是:在達成「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個政治目標上,還有哪些技術差距需要彌補。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