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技術上的「時間差」

2020-12-25 三聯生活

中美軍事技術上的「時間差」

2014-12-04 10:01 作者:宋曉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9期

自11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宣布辭職後,身邊很多炒股並盯著「軍工股」的朋友,常常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對中國軍事而言這是大事兒嗎?

美國海軍「特魯斯頓號」驅逐艦

 

自11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宣布辭職後,身邊很多炒股並盯著「軍工股」的朋友,常常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對中國軍事而言這是大事兒嗎?對此,我都會借用11月25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克(Bob Work)的一篇「訪談」,來描述一個中、美在軍事技術上的「時間差」。

11月25日,沃克在接受《防務新聞》視頻採訪中,兩次回答了未來如何在軍事上應對中國的問題。他的回答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仍要在政治、外交、軍事層面加強與亞太盟友的聯繫,建立一個可制約並讓中國遵守的安全秩序;二是美國要探索一條低成本應對中國「反介入」能力的技術路徑。前者經過幾年來歐巴馬政府「重返亞太」的雙邊和多邊軍事運作(籤署協議和聯合演習等),大家已經大致清楚了。但真正具有軍事意義的是在第二個層面中的兩點:一是面對中國以各型反艦飛彈為主的低成本「反介入」手段,美軍已經失去了成本優勢;二是為了扭轉這一成本困境,美國必須進行軍事技術上的創新,如儘快開發雷射和電磁等武器技術。而所謂的軍事技術「時間差」,實際上就在於原有的宙斯盾反導系統難以承受成本壓力轉而尋找「廉價新技術」所需的時間。

那麼這個「時間差」是怎麼產生的呢?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挾「冷戰」勝利之勢,軍事戰略的核心從「冷戰」期間的「戰備威懾」,轉為了「裝備技術優勢威懾」。其海軍戰略由此也從「在海上」的戰略,轉向將艦艇逼近被威懾對象國近海的「從海到陸」戰略。而其海軍從1978財年開始研製並陸續服役的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也開始開發、研製反導功能。與此同時,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也推出了「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指導方針,並啟動了從「方針」出發通過軍事能力需求分析,發展所需的武器裝備和關鍵技術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以現有技術基礎出發並結合高技術的發展方向,中國自主設計、生產能力最強的飛彈武器,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的「殺手鐧」。

20年過後,美國海軍到2014財年結束時,已有了33艘具備反導能力的宙斯盾艦艇(巡洋艦5艘,驅逐艦28艘),以及320枚標準-3反導攔截彈(259枚標準-3Block I/IA型和61枚標準-3Block IB型)。與此同時,中國軍方也發展出了各型系列化的反艦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也正是在此時,美國一些軍事專家發現了由「時間差」造成的成本困境。比如他們認為,中國的100枚超音速反艦飛彈成本最多為3億美元,而一艘宙斯盾驅逐艦的成本為15億美元,即便在其96個發射單元中全部裝上正在研發可攔截巡航飛彈成本為1300萬美元的「標準-6」型飛彈,放棄裝載攔截彈道飛彈的「標準-3型」飛彈,在中國的發射平臺攜帶的反艦巡航飛彈超過96枚,且空軍戰機又無法在取得制空優勢後將這些發射平臺擊毀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的驅逐艦很可能會遭遇「來自地獄的47秒」(他們以中國的YJ-12超音速反艦飛彈飛行30海裡的時間計算而來)。

現在的問題是,在美國軍方探討是否需要轉變投資方向和軍事技術路線來扭轉「成本困境」時,中國軍方應該如何利用這個「時間差」,確定下一步的軍事技術發展路線?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應該清楚一個基本常識:軍事目標只是達成政治目標的一種手段。換句話也可以說,政治目標的制定不可超出軍事能力。因此,中國軍方要探索的是:在達成「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個政治目標上,還有哪些技術差距需要彌補。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外媒比較中美軍事文化異同:相互理解很重要
    參考消息網6月17日報導 美國陸軍前軍官、美駐華使館前武官本·洛森6月16日在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登題為《當東方遇到西方——中美軍事文化比較》的文章稱,現代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露面同時帶來了擔憂和希望:擔憂的是世界如何容納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而希望則是一個偉大文明將豐富全球交往的每一方面。
  • 「中美研究」南海、臺海會成為中美爆發軍事衝突的新戰場嗎?
    他認為,無論是南海還是臺海,中美之間都有爆發軍事衝突或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因此要堅持我們的原則立場,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他還提到,過去經貿領域被認為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當前中美之間的軍方的聯繫、溝通似乎成為穩定中美關係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亞洲強國擁有優勢技術,中美俄三國自愧不如
    當今世界有超過兩百個國家和地區,但是能稱為具備世界級影響力強國的國家,恐怕只有寥寥幾個國家,其中就包括有中美俄三國,中美俄三國是公認全球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中美俄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實力都非常強。
  • 獨家|中美技術戰貿易戰對中國有利?鄭永年解讀
    核心提示:1、鄭永年表示,應該盡一切努力去避免美蘇一樣的軍事競賽。而貿易戰、技術冷戰等經濟競賽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當然我們不是說中國跟美國就會重複美蘇之間的那種冷戰的狀態,因為中美之間實際上跟美蘇之間以前的情況完全是兩個樣子,因為中美之間不管怎麼樣到現在為止還是有貿易往來,還是有很多的人員往來,美蘇之間除了核武器的互相對峙以外,沒有任何的互動,沒有很多的互動,在經貿上,老百姓之間沒有多大的互動。
  • 南海、臺海會成為中美爆發軍事衝突的新戰場嗎?
    他認為,無論是南海還是臺海,中美之間都有爆發軍事衝突或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因此要堅持我們的原則立場,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他還提到,過去經貿領域被認為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當前中美之間的軍方的聯繫、溝通似乎成為穩定中美關係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2、何偉文認為,中國要更多的落實到實處,例如現在最重要的三點,「第一個是臺海,第二個是南海,第三個就是香港。例如避免擦槍走火,我們該如何避免?
  • 遙感技術在國防軍事上的應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0928.htm  遙感衛星最早就是為了軍事應用而研製,後來有一些逐漸從軍事專用技術擴展到民用領域。從已掌握的資料來看,在衛星使用的遙感技術上,目前軍用衛星與民用衛星相比,依然保持著絕對的技術優勢。
  • 世界最新軍事實力排名出爐,中美俄實至名歸,兩個國家出乎意料?
    軍事實力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對於世界各國軍事實力排名也一直爭論不斷,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意見。最近,一家美國媒體再次公布了一份世界各國軍事實力排名,中美俄眾望所歸包攬前三,但在前五名中卻出現了兩個出乎意料的名字,他們就是印度和日本,他們趕超英法,躋身前五,這真讓人不可思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眾所周知,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頭號強國,其軍事實力一直都是世界第一,而俄羅斯雖然經濟實力不如美國,但作為蘇聯的主要繼承人,他擁有大量核武器以及先進的重工業,軍事實力並不遜色美國多少。
  • 美稱中方拒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 海軍回應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人民海軍」微信公眾號消息,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文勝海軍大校今日就美稱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答記者問。劉文勝稱,美方有關言論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會議未能如期舉行的原因是美方沒有遵守雙方共識,責任完全在美方。
  • 獨家|中美技術戰貿易戰對中國有利?鄭永年解讀
    核心提示:1、鄭永年表示,應該盡一切努力去避免美蘇一樣的軍事競賽。而貿易戰、技術冷戰等經濟競賽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當然我們不是說中國跟美國就會重複美蘇之間的那種冷戰的狀態,因為中美之間實際上跟美蘇之間以前的情況完全是兩個樣子,因為中美之間不管怎麼樣到現在為止還是有貿易往來,還是有很多的人員往來,美蘇之間除了核武器的互相對峙以外,沒有任何的互動,沒有很多的互動,在經貿上,老百姓之間沒有多大的互動。
  • 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原標題: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原標題: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旭、呂曉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來自美國的陳納德將軍領導美國志願航空部隊「飛虎隊」投入到中緬印戰區,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 日本稱中美軍事結盟危險 中國航母會到關島(圖)
    太平洋上的美國航母戰鬥群    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評論文章說,在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對中國進行訪問之際,日本又開始擔心中美之間的合作對日本未來安全的影響,日本有軍事分析家    日本防務分析家Hisao Yuwashima稱:「日本對美國對華態度十分關注,中美兩國友好是可以,但如果它們在軍事上結盟的話則很危險。」     他說,在常規航母成軍5年之後下水的核動力航母很明顯將讓中國軍隊對太平洋的軍事投放能力大為增強,在這5年裡,中國能夠對其航母艦隊的戰術和戰備進行完善。
  • 海軍新聞發言人就美稱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黎雲)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文勝17日就美稱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答記者問。  記者問:據報導,美印太總部16日發表聲明,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拒絕參加計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6日與美印太總部以視頻形式舉行的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有關會議。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 時間差:上帝賜予人類的槓桿
    病毒不經意地給中國和歐美之間製造了又一個僅50多天的時間差。時間差是歷史的透視鏡,它能讓那怕是最普通的人也可以在明暗對比中瞬間看清誰是真正的裸奔者。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的民眾,在時間差這一上帝的魔鏡中,同時看到了不一樣的對方。中國民眾,特別是湖北和武漢的民眾。
  • 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解放軍「拒絕參會」,背後原因是什麼?
    編輯:化蝶近期,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在歷經兩個月後依然流產,中國解放軍表示不會參會,源於中美兩國存在的種種問題。導致會議流產的問題在於中美雙方對於會議的內容和議程出現了重大分歧,中國向美方提出了此次會議議題和內容安排的建議,但是美國不接受也不做協商,不尋求達成共識,反而想要強迫中國參會,這種霸道、仗勢欺人的態度和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的狀況促使中國做出拒絕參會的決定。
  • 基辛格警告:中美已展開對抗性外交,或將言語交鋒變為軍事衝突
    他認為,中美關係的下滑,很有可能會導致世界進入一場新冷戰,而現在和幾十年前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如果在此時爆發冷戰,以當前的軍事科技基礎來看,危機將比上一輪冷戰更加嚴重。對抗性外交必然會對國際形勢帶來不利影響基辛格認為,當前的中國和美國正在逐漸走向對抗,而且雙方在外交交流上也主要是以對抗為主。外交強硬措施,必然會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帶來危險,而且很有可能把原先的危機從簡單的言語交鋒轉化成實打實的軍事衝突。而一旦中國和美國出現軍事衝突,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噩耗。
  • 中美軍事衝突可能加大?臺媒:或是讓川普選情起死回生的方法
    中美軍事衝突可能加大?臺媒:或是讓川普選情起死回生的方法中美之前的關係只能算「一般」吧,可能因為今年是美國的總統大選之年,川普更是把矛頭對準了中國,不過這是美國大選之前一貫的作風,但前段時間美國關閉了中國駐美大使館,中國施行了反制行動,關閉了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這也讓中美之間的關係跌倒谷底。
  • 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文勝海軍大校就美稱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
    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文勝海軍大校就美稱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答記者問 2020-12-17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別再被誤導了,中美軍事差距有多大?張召忠坦言20年內無法超越
    事實上,如果我們對兩國的發展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中美之間仍然存在著軍事差距,我國專家張召忠在幾年前的《海峽兩岸》中就曾經坦言表示,不要再被誤導了,中國很難在20年內完全超越美國。首先我們可以理解大家這種驕傲的心情,因為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包括美國都為之側目,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正確認識到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 美指責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我海軍發言人...
    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文勝海軍大校17日回答記者提問,駁斥美軍印太司令部指責「中國人民解放軍拒絕參加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有關會議」。印太司令部公共事務部16日發布新聞稿稱,中國本應在本月14日至16日參加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有關會議,該會議目的在於加強海上軍事安全,「但解放軍沒有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