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半張經濟艙的船票就OK了,慢慢再換一張船票。」一年多前,陳一舟在面對媒體時這樣說道,甚至將自己比作了「不過是家裡有點儲備的小土豪」。但即便如此,不太主動出現在媒體視野中的他依然被頻頻擺在聚光燈下,被各種虛虛實實的外界評價圍繞著。
直到人人網2014年財報的發布,陳一舟又一次被推上了輿論風口,一切對人人業績或產品的不滿最終都指向了陳一舟本人。
人們喜歡將人人網同同樣起於校園的Facebook比較,以哀嘆陳一舟的「痛失好局」,甚至最終將這歸結為陳一舟本人的決策失誤,而忽視了其外在的種種客觀條件。我們總願意復盤失敗者的經歷,因為大大小小的敗局拿來品評一番總可以彰顯某種智商上的優越,這倒也不算什麼錯誤,正如古人常嘆息項羽未渡烏江一般。但有些事情或許當局者未必迷,反而更明白箇中滋味和原因。
放到陳一舟身上更是如此,人人算不上什麼敗局,便已被無數評論者手動刻了墓碑,未免有些過了。簡單總結了一下各方對陳一舟的評價,大概有這麼三頂帽子是各路評論最喜歡加給陳一舟的,仔細想想也頗為有趣,算不上陳一舟洗地,只是覺著簡單地就為一個網際網路老兵下了「失敗者」的定論確實有些偏頗。
第一頂帽子:背棄社交?
提及陳一舟和人人,人們總會想到人人的前稱「校內」,這個2005年上線的校園SNS社區可以說是陪伴了一代人的象牙塔時光。而在很多人看來,陳一舟似乎最大的錯誤就是將「校內」改為「人人」,並在後續的發展中背離了社交的大方向。當然,大家在評價此時的時候更喜歡說的是,「假如王興繼續做校內」,九敗一勝的王興總讓人感覺到一絲悲劇色彩,也更容易讓人們為其打抱不平。
可問題是,從校內改名人人,很多人選擇性遺忘,「校內」這個字眼本身的敏感,也最終促使陳一舟將校內改名,也一直未向太多人講過。改名後的人人希望將社交做得更大,連接所有人,這一步是有些大了,但說到背棄顯然有些跑題。
相比Facebook的發展環境,當時的人人網想成為一個覆蓋所有人群的社交網絡並不算容易,這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2005年7月,知名投資機構Accel Partners向陳一舟創辦的千橡互動投資1000萬美元之前不久,便已經以1270萬美元投資了Facebook,而當年12月,王興的校內網才剛剛創建。
某種程度上,大家所感到的背棄不過是自己長大了,而人人並沒有一起與之成長,但用戶年齡分層這似乎又是所有社交產品難以逾越的鴻溝。
即便是在國外,Snapchat、Tumblr、Facebook的用戶都存在著年齡層的差異,Facebook被爸媽霸佔,Snapchat成為新好,又更何況國內呢?QQ空間、人人網、微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成了一代人必然的社交網絡遷移。但是無論國內國外,這種用戶年齡的分層也從不是絕對的,各個產品之間也絕非用了B,就會和A決裂一般,無非是誰用得更多罷了。就如同有人說大學生畢業就沒人用人人網了,只想問一句「大學生畢業,老師們就失業、學校就關張了嗎?」
回到陳一舟身上,1999年就創辦ChinaRen的陳一舟似乎從創業之初就和社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後來陳一舟的千橡互動又在2004年收購了著名中文社區貓撲,之後便是大家更為熟悉的併購校內網的故事。可以說這位網際網路老兵一直都在做社交,並且算得上有所小成。即便是在人人投資的諸多項目之中,社交也同樣是一條「中軸線」:
2014年7月,人人參投匿名社交應用Yik Yak。
2014年9月,人人領投了股票投資社區雪球。
2015年1月,人人又領投了美國社交化選股投資平臺Motif Investing。
即便退後一萬步講,看看現在各種以「人人」兩字開頭的創業公司(人人湘、人人貸、人人車……),「人人」這個名字改得也是挺有先見之明的。當然,說起先見之明,這或許又要說起陳一舟另一頂被戴的「高帽子」。
第二頂帽子:投資高手?
在此之前,這頂帽子只屬於前世界首富巴菲特,但隨著人人先後以不錯的溢價從藝龍和唯品會退出,不少媒體和自媒體將這個帶著名號也送給了陳一舟,但卻帶著幾分揶揄的意味。
只是客觀地來說,一個公司創始人在對某個產品未來發展趨勢上有著良好的判斷力,這顯然不能算作一件壞事兒,更何況是這種投資不是為其本人而是為公司帶來不錯的投資回報,這種投資行為更不應該被判定為「投機」,這是萬惡的舊社會才有的名詞。
說到這裡倒是想起了另外一位同樣精於投資的早期網際網路人——陳天橋,但相比陳一舟來說,陳天橋和他的盛大資本在命中率和回報率上似乎都比不上陳一舟和人人,畢竟能夠看準唯品會這種妖股既需要眼光,也需要運氣。
與其說陳一舟是股神,倒不如說陳一舟對一些新的方向和趨勢有著不錯的把握,陳一舟在三年前就曾投資了SoFi這一校園貸款公司,而後國內校園金融領域的火爆似乎已經證明了這一次投資的成功,就在不久前,SoFi剛剛完成了D輪2億美元融資。
陳一舟本人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過,人人投資美國創業公司,除了財務上的回報,更多的是想看看國外怎麼做,然後再在國內進行改造。多年對校園、對社交的堅持,可見一斑。
第三頂帽子:管理?
這個……在看完各路評論文章之後,似乎已經成了另一大槽點了。
中國從來不缺少有脾氣的CEO,更有不少頗有成就的成功創業者身上帶著一股痞氣,近期最有名的莫過於那篇「痞子唐巖」中描述的陌陌創始人唐巖了。江湖氣、草莽氣自古以來在中國都算不得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甚至更可以當做一門領導哲學,這種事情往壞處說可以理解為脾氣暴躁,往好裡說則可以說成直率豪爽。正如當初我的老師告訴我的一樣,媒體其實很簡單,想讓你看到什麼,那你看到的就是什麼;你想看到什麼,那你看到的就是什麼。
我無意討論性格剛柔之間孰優孰劣,更難以判斷陳一舟的性格究竟對人人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但至少作為一個幾乎從第一波中國網際網路創業浪潮就拼殺到如今的老兵,陳一舟可以算作那成功的1%中的一個。
當然,有時候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對陳一舟和他的人人滿懷期待,甚至有時候用一些有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過激文字去評論他,但老兵不死,我們更相信在當前的戰略之下,人人不會凋零。人人分期和人人趣學這樣從人人網土壤延伸的金融和教育產品,似乎也更符合人人網校園起家的DNA,我們不妨放長遠一點的眼光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