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
第15屆常會於12月14日至19日召開
12月17日晚
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
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以下簡稱「送王船」)
兩個項目
經委員會評審通過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你有了解過閩南地區特色的民俗活動嗎
是以廈門為主參與申報成功的
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更是我國
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
聯合申報成功的
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廈門送王船」活動儀式一般是三到四年舉行一次
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曆月份確定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
製造一艘王船
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
把王爺請上王船
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
在海邊焚燒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送王船儀式活動 | 攝影:歐陽淑順
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據悉,「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也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廈門一直重視
「送王船」習俗的保護和傳承
在廈門,思明區廈港、何厝、塔埔,湖裡區鍾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滄區鐘山、石塘、芸美、新垵、溫厝、海滄社區,同安區呂厝,翔安區後村等14個社區、村落等都保留著這一民間習俗。
第十屆廈港「送王船」活動
海滄「送王船」
「送王船」活動在何厝舉行
2005年12月,「廈門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6月,「送王船」被列入廈門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6月,由廈門市申報的「閩臺送王船」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由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請
名稱為「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
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屬於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類別
思明廈港沙坡尾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社區
寫進申報文本
回顧聯合申遺之路
歷程艱辛但意義重大
凝聚著許多非遺人的智慧力量
由廈門市申報的「閩臺送王船」成功入選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由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共同倡議推動送王船聯合申遺,並廣泛開展社區和宮廟間的民間交流。
中馬兩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材料。
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秘書處將中馬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審查通過的報告呈報委員會委員。
第十五屆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投票決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
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起看看我國列入項目情況
2008年:崑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城市捷報社融媒體出品
編輯:周逸芸
來源:新聞聯播、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客戶端、海西晨報
感覺贊的話 推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