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早在50萬年前,與北京猿人同時代的南召猿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曾被稱為「帝鄉」、「南都」。曾孕育出了名相百裡奚、商聖範蠡、醫聖張仲景、科聖張衡、智聖諸葛亮等名人,旅遊資源也是極其豐富。
提起南陽的風景名勝區,很多南陽人都推薦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臥龍崗上,南陽臥龍崗景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4公裡處,是臥龍諸葛亮躬耕10年的名勝古蹟,也是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臥龍崗南瀕白水,北障紫峰,遙連嵩嶽,山水相依,景留四時。這裡崗巒起伏,曲折迴旋,勢如臥龍,其源發端於嵩山之南,綿延數百裡,連接南陽古城西北紫山繼續南下,至此崗地勢隆起,截然而住,迴旋如巢,南陽諸葛廬在其內,時人以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
劉禹錫有《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早在唐代時期南陽臥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崗」。
南陽武侯祠依嶺就勢坐落在臥龍崗上,南陽臥龍崗中的武侯祠是全國諸葛亮祠廟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整的武侯祠。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有1800多年歷史。這裡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隱居躬耕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歷代官方祭祀諸葛亮的地方。是一座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的文化古蹟,為豫西南歷史名勝之首。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有1800多年歷史,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十年躬耕隱居地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廬對策」發源地。
武侯祠的入口有一座「千古人龍」的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布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第二道坊為「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士為知己者死」,正是由於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臥龍崗,輔佐劉備,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業,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頌揚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石坊北邊的臥龍潭,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系馬的樹。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山門。山門為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相對應。這裡是讚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
最吸引人的還有廊壁間鑲嵌的300餘通碑刻和殿堂上數不清的匾額楹聯,這些碑刻刀法細膩,很多匠額楹聯在書法上也有相當深的造詣。像嶽少保書寫的《出師表》、「還我河山」,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等,筆體蒼勁,灑脫俊逸,歷來受到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稱讚和推祟。楹聯中還有不少佳作耐人尋味。所有這些,使南陽武侯祠成為全國現存祠廟中規模較大,文物價值較高、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一處人文景觀,處處都閃耀著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龍崗之遊,若僅流連於松柏奇花之間,陶醉於亭臺樓閣之中,而忘了欣賞武侯祠中的碑、聯、匠,那就像入寶山空手而歸,真是一大憾事。風和日麗,漫步武侯詞中,「從容細看平沙處,可有先生舊馬蹄」。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構成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在這長河中出現了數不盡的風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淹沒在歷史河床中的,也同樣數不清,道不盡,而極少有像諸葛亮這樣不僅能沿著歷史的長河從中古走到現代,而且還能走向千家萬戶,走進千千萬萬人的心裡。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足跡,點讚,評論,關注,叮噹帶你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