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唐山南湖生態風景區內,位於唐山市京山鐵路東側,唐胥路北側,總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公園以機車車輛廠原有的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劃分為遺址區、水區、碎石廣場區和樹林區四個區。園內除保留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山大地震遺址—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之外,還規劃建設了紀念牆、紀念林、紀念廣場、紀念水池、主題雕塑和地震博物館等一大批紀念教育設施。建成以來,曾榮獲「河北省十大公共建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首個國家防震減災教育示範基地等稱號。
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建於1959年,現保存的遺蹟是其南北走向的3跨廠房,建築面積9072平方米。從北向南依次為5噸轉爐2座,5噸電爐2座,修理、預熱鋼水包工地,機車主車架片造型工地。地震時,廠房處於宏觀震中,烈度為11度,3跨廠房除部分中間立柱扭曲、傾斜外,四周牆柱全部倒塌,屋架落地。當時有夜班煉鋼工人及輔助生產人員20人,11人震亡,3人重傷,40餘臺設備震毀或受損。廠房南側的磚砌煙筒,原高35米,地震時斷成三截,其餘兩節煙囪被直接嵌入現存的煙囪內,成套筒式結構,內外共有三層。
紀念廣場佔地3萬平方米,地面由黑白相間的大理石鋪成,可供上萬人舉行重大集會活動,是公園內供人們紀念親人、憑弔逝者的一個重要場所。
廣場正前方是紀念水池,佔地3萬平方米,廣場左側是地震紀念牆,由五組13面牆體組成,全長493米,每面牆高7.28米,代表7月28日,紀念牆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預示著逝者與生者的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讓人永遠銘記1976年7月28日這個令唐山人悲慟的日子。紀念牆上,鐫刻著唐山大地震24萬罹難者同胞的名字。這些名單主要按照罹難者生前所在縣、區或工作單位進行分組,他們名字有的一家幾口排在一起,有的和同事、同學排在一起,還有一些年老者,由於全家震亡,且受地震時統計條件限制,無人能夠回憶起他們的姓名,只能用「某某之母、某某之父」代替,一些剛出生的嬰兒,還來不及起名字,就用「某某之子、某某之女」代替。走在這400多米、刻滿罹難者姓名的紀念牆邊,眼前仿佛浮現出那瓦礫成堆的悲慘景象,只有地震牆正前方的一池清水,才能使人們的情緒得到暫時的平靜,水中一棵地震前的老泡桐樹,默默地矗立在那裡,用特殊的年輪記錄下1976年這裡發生的一切。旁邊兩根鐵軌,由於地震的強烈顫動,嚴重扭曲變形,如今,它也靜靜地躺在水中,伸向遠方,正像是所有唐山人腦海中那永遠揮之不去的曲折記憶。
紀念水池內規劃建設一組長70米、寬20米、高11米的大型雕塑,雕塑採用石材和青銅質地,用寫實的雕塑語言,描寫當時唐山人民期盼救援、奮力自救的生動場面。
在紀念牆的北側正後方,是一片佔地14萬平方米的紀念林。主要用樹表達生命和一種紀念意義,體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愛。
緊鄰紀念牆西側的地上、地下各一層建築,是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地震科普展廳和地震紀念展廳,總建築面積1萬2千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地震主題展館。地震科普展廳位於地上,內設唐山震前和震後的資料、照片、地震科普知識展示、地震模擬器、逃生訓練等。2018年「7·28」完成了科普館的升級改造工作,改造後的科普展館展示了唐山震前和震後的資料、照片、地震科普知識展示、地震模擬器、4D影院、逃生演練等。特別是全息劇場、地震模擬器等設施的建成,能夠讓人們親身感受到各種級別地震的強大力量,未來這裡將建成國家級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地震紀念展廳位於地下一層,於2009年建成,主要展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災難以及震後唐山人民在全國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包括序廳和劫難篇、救災篇、自強篇、振興篇、發展篇共六個部分。展覽設計既突出了1976年的歷史特色和唐山大工業文化背景,又本著體現歷史性、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原則,加大文物、景觀陳列力度,共展出照片近500幅,實物近300件,復原式景觀4組,蠟像30餘尊。走進展覽空間,觀眾能身臨其境的感受1976年唐山地震後的慘烈情景,與唐山人民共同經歷抗震救災和恢復生產的悲壯歷程,深刻體會「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抗震精神的凝鑄與升華,同時也為唐山由毀滅到重生,建成一座全國最堅固、最安全的生態城市,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飛速邁進而振奮鼓舞。
特別聲明:本文內容(圖文、視頻)部分來源於網絡或轉載自其他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的,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我們第一時間刪除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