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戶外野菜辨識

2021-02-23 66遊學頻道

 提示:點擊上方"66旅遊" ↑ 加入溜溜遊會員聯盟並訂閱本號內容

開門見山篇~~春暖花開時,踏青吃野菜


  春天來了,大地露出野菜的信息,往山野去登山踏青並且採摘野菜的人也愈來愈多了。由於湖北地處亞熱帶地區,加上多樣化的地形地貌,故植物資源甚為豐富。野生的維管束植物多達4000餘種,有些種類的嫩莖葉可食;有些則根質鮮美;有些種類的果實更是香甜多汁。然而,卻也有不少的有毒植物;假如我們懂得野外求生,懂得在山林裡就地取材,並能正確的辨識野生植物,那麼既能一飽口福,也能在危機時刻足以果腹而不至於因未攜帶足夠的食物而危機重重了。

 

有言在先篇~~試著認識你,野菜!

野菜就字面上來解釋,指的是野生的蔬菜,也就是自生於山野,也就是非人工種植的可食用植物,靠風力、動物等傳播種子自然生長,是大自然的寶藏之一。

野菜一般有著純淨的品質,是大自然的美妙饋贈,也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見證。野菜無汙染、營養豐富、清新可口,是絕佳的食材之一。

很多野菜都具有藥用價值,俗話說「偏方治大病」,野菜如果食用得當、對症,大多可視為偏方。比如,薺菜能清肝明目,可治療肝炎、高血壓等病;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是糖尿病人的佳餚;苦菜可治療黃疸等病;野莧菜可治痢疾、腸炎、膀胱結石等病;蕨菜益氣養陰,可用於高熱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病。如今野菜不但登上了高級飯店的餐桌,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的保健食品,深受人們的青睞。

生長地

學名

俗名

可食部分

煮法

旱地

車前草

蛤蟆草

嫩葉

炒、炸、煮湯


馬齒莧

長壽菜

嫩葉


野莧菜

白莧

嫩葉、花穗

炒、煮湯


雷公根

馬蹄草

嫩葉

炒、涼拌

肥沃土壤

昭和草

神仙菜

嫩莖、嫩葉

炒、炸


龍葵

野茄子

嫩葉、果實

炒、煮湯


苦苣菜

苦菜

嫩葉

炒、煮湯


羊蹄

野菠菜

嫩葉

溝旁溼地

姜蘭花

野薑花

嫩芽.花.地下莖

炒.煮湯.醃製


火炭母草

冷飯藤

嫩葉、嫩芽

炒、炸


長梗滿天星

空心草

嫩葉

炒、煮湯

森林邊緣

金銀花

忍冬

花、嫩莖、嫩葉

炒、燉


過溝蕨菜

過貓

嫩葉、嫩莖

炒、油炸

還有薺菜、蒲公英、灰灰菜、香椿、水芹菜、野韭菜、野蒜等常見野菜。

  

實話實說篇~~野菜是否有毒必殺技


  有毒植物的外表跟一般草木甚至可口的野菜並無顯著的不同,因此並沒有切確而可靠的方法可資辨別,僅有一些前人累積的經驗可以參酌遵循而已。

 

     鑑別野生植物是否有毒之必殺技——


六六旅遊頻道鄭重提醒:先採一小片置於舌尖,若有麻辣強烈之辛味者,最好不要食用。

        有乳汁的植物除了你熟悉的桑科、菊科等成員外,很多種類都或多或少具有毒性,在確認之前,不要隨便採食。

  在煮食野生植物時,可將銀質或象牙質的器物投入同煮,然後再撈出查看,如仍為原色者無毒,如器物變黑者即顯示同煮的食物有毒不能吃。

  野鼠、松鼠、鼯鼠、鳥類或其它哺乳類動物食用的野蔬野果,通常我們也可以採食。六六旅遊童軍戶外生存體驗曾經經歷過。

 

如何避免誤食野菜而中毒之原則


  加熱煮熟:部份含有微毒的植物,其有毒物質在加熱煮沸後,將隨之分解,食用後自然無礙。

  同一種植物不要吃太多,除非你有經驗或把握,否則容易引起下瀉等毛病。

       在牧區或草食性動物活動場所裡,常年保持完好的植物,最好不要摘食,因為很可能牛羊已知其有毒,是不好招惹之物。

  很多人認為野生菇類之有毒者,必然顏色豔麗,並能使銀器變黑,事實並非如此,很多種類無法以此來判別,所以非有絕對把握,切莫輕嘗。

  而如夾竹桃及雞母珠等,其花朵明媚、種子漂亮,卻偏偏無臭、無味而有劇毒,故不了解不認識的植物,不要拿它們當野菜。

 

嚴防死守篇~~採野菜安全守則


  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區、森林旅遊區有特別禁止規定者,以及未經申請許可,都不可入內摘取野菜,以免誤觸法網。

  私人土地上非人工栽培的自生野菜,最好先徵求地主同意,以免造成紛爭。

  公路旁、骯髒河岸的野菜,容易遭到汽車廢氣與垃圾汙染,採食可能有害;稻田和菜圃附近的野菜,雖然成長的情況都很好,但是應確定是否噴灑過農藥。

  不認識不確定的植物,就不要摘,以免採到有毒植物。

  採集野菜避免連根拔起或破壞表土,採集數量以夠吃為原則,以免浪費自然資源。

  受保護植物、稀有植物都不能採集,除非野外求生之緊急狀況,否則不該取用採集後便會造成植株死亡的植物。

舌尖野味篇~~煎煮炒炸總相宜


  野菜大都有苦澀味,消除之最普遍的方法為採用汆燙(又稱焯水或飛水),如果如此效果仍不佳,可以加一些草木灰、食鹽或俗稱小蘇打的碳酸氫納,消除異味的效果較好。

  燙軟除味後的野菜,可以炒、裹麵粉油炸、煮湯、勾芡,甚至於涼拌,料理方式完全看各人匠心獨具。

 

速配指數~~圖鑑介紹


    春天可食植物極為豐富,真正好吃的不過百餘種左右,但是對於一般五穀不分的人而言,單是如何分辨這百來種野菜,便是很為難之事,為避免吃到有毒植物,最方便的自學途徑,便是買實地拍攝和撰寫的彩色圖鑑,來幫助野外採集工作了。



延伸閱讀:

六六旅遊全程策動的活動紀實:摘野菜 觀候鳥——圖文:《私享江城》探春紀行    

http://ctjb.cnhubei.com/HTML/ctdsbfk/20130313/ctdsbfk1991222.html 

原載楚天都市報20130313 C07版

66旅遊 |一生不容錯過的66個地方

中國深度主題旅遊頻道

  WWW.66U.TV

合作諮詢·請添加QQ:905051166 生態遊QQ群:174255072

 童軍戶外自然教育QQ群:313300627

活動報名·請添加QQ:138351066 或微信公號回復」報名「

微主微信號:18071129466 加此微信後獲邀入群

添加關注·長按下方識別二維碼添加一生不容錯過的66個旅程

                    微信公眾號ID:i66uTV

相關焦點

  • 走,挖野菜去!——常見野菜辨識圖鑑及食用指南
    這促使人們對野菜等自然資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野菜生長在野生環境下,不噴灑農藥,不使用化肥,不存在化學催生,飽含天地靈氣,備受自然洗禮,是實實在在的綠色有機食品。一提起野菜,人們大都知道薺菜、馬齒莧、灰灰菜等,再多就說不出來了。
  • 野外生存——你所不知的野菜辨識大全
    在這陽春三月,踏春郊遊已經流行起來了,順便採下野菜,既能感受勞作的成就,又能體驗鮮美的滋味,當可為之啊!雖然在我們的認知中許多野菜的養生防病功效,是家常菜的上十,百倍!但有些野菜吃了易引發中毒,所以怎麼去辨識?對我們野外生存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辨識野菜我們主要從根、莖、葉、花、果等區分,認識它們的形態特徵可以助力我們更好的辨識野菜。
  • 戶外自然教育對孩子們的意義
    自然教育,以自然為師的教育形式,對兒童的自立、自強、自信、自理等綜合素質的發展有很好的培養作用。自然教育你只是回到自然,而是為了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利用特定自然環境資源,引導人們在自然中體驗學習,感悟自然的美麗與奧秘,建立人與自然的深度聯結,激發人們了解自然的動力,培養人們尊重自然的態度,促進人們保護自然的行動。
  • 你應該沒吃過「天婦羅野菜」?這是我們在三明找到的「風味人間」
    自從接觸野菜之後,武松建熱衷的戶外遊也變得別有趣味,他開始提前踩點,了解哪個地方的野菜資源豐富,就帶著朋友們去那裡辨識野菜。野菜是未經人類馴化的可食植物,它散發著的生猛粗糲的山野勁兒,吸引了這些生性愛自然的人,他們以「山人」自居,步入深山腹地,識草本、吃野菜不僅是他們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也是他們向外界勾勒並把「山」具象化的過程——如果不是有意識的探索,即便世世代代生存於此,許多人也不知道身後的山到底藏著多少寶藏。
  • 「東莞」大嶺山森林公園開展「生物入侵小科考」自然教育活動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森林文化周品牌活動,推動大嶺山森林公園自然教育工作開展,11月28日上午,第二屆廣東省森林文化周東莞市大嶺山森林公園「生物入侵小科考」自然教育活動在遊客中心舉辦,共吸引了20個親子家庭參加。
  • 春風一吹,野菜當道 by 八爪貓
    當然,這樣的好春光,我們要做的是認識野菜。各地野菜不同,口味不同,今天盤點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那些野菜。薺菜薺菜幾乎已經被馴化成人工養育的時蔬了,作為最好吃的一種野菜,我其實不太在它不開花的時候在野外認出它。
  • 自然教育在中國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擁有地質公園博物館、秦嶺自然學校、朱雀國際青少年營地三大科普基地,戶外拓展、研學旅行等各類青少年科普體驗活動豐富多樣。青青部落 供圖        (一)        自然教育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自然體驗活動的總稱。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客體,以人為主體,開展的一種非正式教育,以知識傳授、自然學習、參與體驗為主要形式。讓受教育者意識到自己與世界、與自然環境、與下一代的關係,從而達到認識自然、保護自然和提升自我的目標。
  • 野菜戶外集
    恰在這個時節萬物復酥,各種草樹冒出新芽,聰明的先輩們就學著神農嘗百草,創造出味道別樣的各種野菜,在能充飢調劑口胃的同時,還能增加人體內所需的各種元素,與我們現在吃野菜是為了調劑口味和保健就大相經庭了。溜了半天嘴扯遠了,歸入正題吧,那苦累或苦淚如何作解呢?
  • 當幼兒園遇見自然教育
    作為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我們的幼兒早期教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愛上大自然,培養孩子對自然界各種現象、各種生命活動的好奇心?由於場地、經費、安全性等問題,到戶外探索,集體外出上課非常不便,而且沒有實踐操作的空間,如果能把大自然搬進幼兒園,讓孩子們在美麗的花園中主動的觀察、欣賞、體驗、探索、感知、創造,初步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就是最科學的引導方式。
  • 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周六龍井八景帶孩子挖野菜
    本周六下午,快報推出「減負提素·快樂周末」第一期活動,請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博士張水利帶同學們到戶外辨識、採摘野菜,一同感受春天的味道。這也是「傳承歷史文化」主題系列的第一場活動。  張水利,副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博士。現為中國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植物學會會員,浙江省植物學會青工委委員。
  • 自然教育是什麼?自然教育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而以間接體驗為主(包括多媒體應用、照片、展示物)的教學方法,即使使用了大量的自然素材,也不能解決這個需求。自然教育從哪裡來?如何定義自然教育?什麼是自然教育?為什麼要做自然教育?為什麼需要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連接?天天宅在家裡不可以嗎?只去健身房鍛鍊或者從事室內運動不行嗎?
  • 好多老年人都喜歡挖野菜吃?吃野菜對身體有好處嗎?
    本著感受自然、體驗、享受生活為主要樂趣去對待和參與。老年人喜歡吃野菜的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不認識野菜了,能認識、敢挖敢吃野菜的都是歷經苦難歲月的中老年人,尤其以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只是參與過,依稀還能記得而已。主要原因是過去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加之以前的社會制度,一切生產生活物資的種植養殖是完全根據計劃來執行。
  • 鄉村校長走進都市植物園 認植物聽自然探索自然教學法
    在植物老師的帶領下,校長們在植物園的桃源裡自然中心,一起認識各種植物,聆聽自然的聲音,做自然遊戲,探索自然與教學的融合。這是馬雲「鄉村校長計劃」校長領導力課堂的一部分。雖然這些校長鄉村都是來自鄉村,但是他們對身邊的植物普遍缺少認識,在自然教師的指導下,他們視野突然開闊,對自然表現出了孩童一般的興趣。
  • 自然教育成營地教育主流,自然教育也成為森林旅遊的新業態
    目前我國營地教育機構提供的活動產品排名前三為:戶外運動、自然探索、拓展體驗,分別佔比74.77%近幾年,自然教育在我國迅速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營地教育機構推出自然體驗、自然探索、野外生存等一系列自然教育類主打款,自然教育也成為森林旅遊的新業態。
  • 我們為什麼推廣自然教育?
    ——《林間最後的小孩》,書的主要內容講述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化越來越嚴重,電子產品逐漸佔領了人們的生活,家長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心,讓其在室內呆的時間很長,很少有機會去戶外活動。在作者的眼裡,橄欖球等有組織的戶外活動都不是真正的戶外活動,真正的戶外活動應該是自由自在地在森林裡玩耍,搭一個小木屋、撿幾片葉子、挖一個水坑。
  • 森林教育=戶外郊遊?不要再弄錯了
    有說是教戶外生存技能的,還有說是教孩子認識大自然的,甚至還有人以為森林教育就是帶著小朋友到戶外郊遊的......看來很多人對於森林教育的認知還很片面,甚至有不小的偏差。而在我國由於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在城市裡很難做到與自然親密接觸。為了讓孩子更加親近自然,許多家長選擇在節假日帶孩子去戶外郊遊、到自然景區遊玩。但值得注意的是,因家長普遍不具備相關知識體系和經驗,去戶外遊玩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 DIY小遊戲,輕鬆提升寶寶辨識能力
    在寶寶成長時期,對辨識能力的培養是早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辨識能力,包括對聲音的辨識、對色彩的辨識、對形狀的辨識、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辨識等。對色彩的辨識能力,我們稱為色彩啟蒙教育。五彩繽紛的成長環境,更有利於寶寶觀察力和記憶力的發揮。
  • 散文天地 | 葉道光:舌尖上的鄉愁——野菜
    舌尖上的鄉愁——野菜孝昌 葉道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語,它凝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位於大別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的孝昌人對此似乎頗有心得,尤其是地處大山中的小悟鄉和觀音湖旅遊區的農民,在長期與大山相處的過程中,積累了依靠山地資源生存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特的野菜飲食文化。他們深諳山中各種野菜的採摘、儲存和食用,各種處理、烹飪方法爛熟於心,經過幾代人的傳承,野菜的味道也通過舌尖,逐漸融進了鄉愁裡。一年四季,當地人的餐桌上都不缺野菜的身影。
  • 中山中野戶外拓展,不一樣的自然探索魅力
    中山中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中山首個自然探索體驗營地。營地坐落於中山市五桂山自然保護區,是集真實地理環境、安全的戶外設施、完整地課程體系、專業的教練於一體的戶外探索體驗營地。以「探索、挑戰、發現、體驗、分享」為價值宗旨,用高品質的服務、穩健的技術向用戶提供豐富可靠的體驗式活動。
  • 親近自然,趣享戶外——YOLAFE戶外
    2021年1月13日,廈門市悠萊弗旅遊用品有限公司核心品牌YOLAFE戶外的產品總監在品牌接待室接受了本臺記者的品牌專訪,專訪就YOLAFE戶外品牌的成長曆程、角色定位、品牌文化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規劃等做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