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由三個部分思想組成。第一是儒家,第二是道家,第三是佛家。這三種思想,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分別佔有主流地位。但是相對來說,中國儒家思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中國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共同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但有意思是的是,儒家並非宗教,而道家最後發展成了道教,佛教本來就是一種外來的宗教。
我們知道,宗教的最本質的特徵就是神的崇拜,認為在這個世界之外,有神的存在,人的禍福以及人間的一切事情都由神來安排。而儒家,是不相信有神的存在的,儒家相信的是人自我的力量,儒家強調人的個體的價值和努力。因此,儒家是一種非常理性實用主義的派別。
那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神鬼一類的事情呢?
我們先來看看儒家弟子樊遲與孔子的一段對話: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弟子樊遲問老師孔子,什麼是智慧,孔子回答說,你要把精力都放在人最應該做的事情上,而人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立足於現實,立足於實現你的人生價值,而對於那些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鬼神的事情,你報之以敬而遠之的態度就行了。這種腳踏實地的理性主義的精神,就算是人間的大智慧。
這體現了孔子的理性的現實的人文精神,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我們就把它先放在一邊,我們只要努力做好人世間的事情就行了。巧合的是,一貫反對儒家的莊子,其實也說過了類似的話,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對於我們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輕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邊存而不論,前一方面是現實的精神,後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學說是紮根於現實的,它的立足點、著眼點和最終的價值追求,都在這塊現實的大地上。儒家始終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現實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說,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現實理性,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人的行事方式。在這個中庸之道中,鮮明地體現了儒家的注重現實的實用理性主義的精神。
儒家追求「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極高明的境界並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獲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達到。所以,中國人總是在最平凡中的生活中體驗道德生活,體驗大道。這一點禪宗的「擔水砍柴無非妙道」,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個故事,其實更為鮮明地體現了孔子的鬼神觀。
有一天,弟子子路問了孔子一個關於死亡的問題。子路問,人死後是什麼樣子,孔子其實很生氣,認為子路不應該問這樣的問題,因為人的任務就是把生活 給活得明白一點,活的有價值一點,而不是去追求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於是,孔子告訴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你要正確對待生死的問題,死亡是一件我們誰也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不知道死亡之後,是否還有靈魂,是否還能以另外一種方式,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既然一切都沒有答案,一切都是未知,那麼把人的精力放在未知的東西上面,那就是浪費時間。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這種思想,其實重點不在鬼神,而是在提倡一種腳踏實地的、理性主義的人生價值觀。鬼神的價值我們不知道,我們唯一知道的是生命的價值,而生的意義生的價值,我們如何過一段有意義的人生,則是非常明確的。人生的最終意義是成為聖人,做不到的話那就做個君子;人生就是要努力,要像孔子一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努力奮鬥。
所以說,活著的意義是好好地活著,至於死是什麼樣子,你根本不需要著急,等你死了以後,就知道了。
當然,孔子是非常謹慎的。他既沒有說鬼神一定存在,也沒有說鬼神一定不存在。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孔子一般不會輕易下結論。比如他對人性的善惡,沒有下結論;對有沒有鬼魂,也不擅自下結論,他採取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也許鬼神是存在的,也許鬼神是不存在的,這都不要緊,我們在祭祀的時候,就當他們存在一樣就好了。
這種做法就叫「祭神,如神在」。這是一種極為理性的現實主義的態度,他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說,鬼神要是不在,那也就影響不了我們的生活;鬼神要是在,反正我們也誠心誠意地祭祀他們了,也影響不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