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崖口吹海風吃美食。」
# 崖口煲仔飯自選食材。圖/網友「輝」
當田園風成為都市時尚,中山及周邊城市不少人選擇了南朗鎮崖口村,一個僅有3400多戶籍人口的海濱村莊,冒出雲吞、煲仔飯、海鮮等30多家餐飲店,自發形成特色美食村,容納300多人直接就業創業,村裡2萬多畝種養殖面積為餐飲業提供新鮮食材支撐。
12月12日,借著周末,記者到新鮮出爐的「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崖口村尋味,探尋鄉村美食背後的產業鏈條,發現這是一條城鄉聯動的鄉村振興路。
回家門口創業成崖口新風尚
崖口美食街位於崖口村沙頭湧邊,雙向水泥路兩旁,雖然規劃好了停車位,但一到周末,來自珠三角的自駕車能把美食街擠個水洩不通。
崖口煲仔飯
4年前,年近五旬的崖口人孫廣亮,放下做了10多年的燒豬生意,轉型做煲仔飯,在崖口沙頭湧邊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廣亮煲仔飯,沒想到引來7個跟風者,形成煲仔飯一條街,附近還冒出一些移動奶茶店。
清早5點多,崖口雲吞煲仔飯店老闆譚衛林就起床採買。午飯時間還早,譚衛林和太太、老母親就在店裡忙開了,他的父親午餐時間趕來幫忙。為了這家店,譚衛林將做了20多年的豬肉檔委託給姑姑打理。
譚衛林一家。圖/張房耿
崖口海鮮
5年前,曾任五星級酒店國際酒店前堂經理的崖口人黃幹凱,回到家鄉村莊紅樹林密布的沙頭湧邊辦起紅樹林海鮮餐廳,旁邊是鱗次櫛比的9個同行,他在這裡投下600萬元。如今,餐飲店總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米,80張餐桌可同時容納700名食客。
紅樹林餐廳黃幹凱。圖/張房耿
崖口雲吞
比崖口海鮮和煲仔飯更早成名的是崖口雲吞。36年前,崖口人關細松在家裡開起雲吞店,以家傳手藝製作皮薄餡嫩的雲吞,突然之間名聲大噪,他就近將側邊的可庵譚公祠闢為店堂。這家雲吞店平日裡12:45左右收檔。記者周末來到時,已經是中午1點多,店外偌大的健身公園停滿小車,店堂找不到空位。狹窄的小店內,7個員工一刻不停地包著雲吞,店家要求我們等候半小時。雲吞店外,兩側擺滿地方土特產,崖口東堡68歲的阿婆譚滿何席地擺賣自家種的薯類。
舌尖上的崖口走紅之後,這裡成為鄉村體驗遊的打卡點。回到家門口創業,眼下成了崖口人的時尚,民宿、生曬等行業成為新的投資選擇。
網紅美食街超六成員工是本村人
崖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譚錦鵾說,村裡餐飲店多數是本村人開的,300多名就業者中,超過6成是本村人。
經營崖口煲仔飯的譚燦輝介紹,店裡一個月的工資開銷需七八萬元。「目前有26名員工,其中固定員工17人,月薪約4000元。在工廠上班的村民下班後也來當臨時工,一個月8天能掙1400元。」
崖口煲仔飯店老闆譚燦輝在廚房操作。圖/張房耿
崖口雲吞煲仔飯店裡,當天一起忙碌的有15名員工,其中12個固定工、3個臨時工。第二天,譚衛林說增加了2個臨時工。店裡員工絕大多數是同村人,就近工作,方便照顧家小,料理家務。尤其是臨時工,周末假期抽空來工作,時薪比固定工還高。
年輕的廚工毛建明,跟著譚衛林學會了星級酒店炸石岐乳鴿方法,店裡周末一天炸200多隻乳鴿,平日也炸100多隻乳鴿,一次下鍋要炸七八分鐘,師徒兩人輪流上陣。
進崖口煲仔飯店,見到送餐的53歲阿姨譚鳳如時,被她一臉的和善感染,與她聊了起來。已經有了孫輩的譚阿姨,在店裡做了2年多,月薪近4000元,這是村裡餐飲業比較普遍的工資水平。
家門口的餐飲業就業機會,讓婦女成為崖口服務業代言人,她們以嶺南家庭主婦特有的溫婉賢淑,為崖口美食注入了濃厚的鄉土氣息。
一條美食街帶動產業鏈延伸到塘頭
記者清早趕到伶仃洋畔沙頭湧,養殖戶和水產中介正在這裡交易,魚蝦蟹都是剛剛捕撈上來的。
在紅樹林海鮮餐廳見到漁民韋永民時,他正將剛剛捕撈上來的9隻水蟹賣給店家,剩下的3隻蟹,店家嫌小,沒有要,他騎上車帶著回家。這些蟹,是他跟妻子開著2.6米寬的小木船,6點鐘出海拉網捕獲的。他說運氣最好的時候,能撈到1000多塊錢一斤的黃油蟹,一天撈到2000塊錢的魚蝦蟹。他的這份營生持續了17年,一年能攢下五六萬塊錢,養育了三個孩子,大孩子已經工作了。
漁民韋永民將當天捕撈的蟹就近賣給紅樹林海鮮酒家。圖/張房耿
店裡收貨的廚師邱文藝說,餐廳邊的沙頭湧裡,漲潮時常常遊來成群結隊的魚。10月4日晚上下班,他們看到黑壓壓一片魚遊過來,一網下去,撈上來12斤野生鱭魚。
崖口鹹淡水交界處特有的水環境和2萬多畝養殖面積,孕育了豐富的海產品,每斤價值過千元的黃油蟹,是崖口人引以為豪的金字招牌,養100斤青蟹,1%左右能長成黃油蟹,原因在於,當地除了水體無汙染,養蟹的飼料白蜆也是海中野生的。
圖/張房耿
在崖口養殖黃油蟹出名的金隆源水產養殖場何淦全,多年帶著崖口養殖戶養殖黃油蟹,給養殖戶提供黃油蟹苗,並提供技術。今年幫著擁有50畝魚塘的崖口人黃錦均首次養殖螃蟹,就養出了許多黃油蟹。
依託崖口水產,崖口生曬成為餐飲業上關鍵一環。在村內佳記土曬場見到楊少佳時,從生蠔養殖業轉型而來的他,用家鄉土法生曬臘鴨、臘肉、鴨胗、蠔幹、魚乾。他說,生曬追求的是原汁原味,想留住兒時的味道。
佳記土曬場生曬工群姐月薪4500元。圖/張房耿
崖口餐飲業依託的是當地水產業和種植業,
又拉動了水產業和種植業,
一條產業鏈共生共榮,
為崖口人提供了一條富民產業鏈。
編輯 張耀文 二審 周亞平 三審 徐小江
來源:中山日報(記者 李鑫 程明盛)
閱讀完本文,請點「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