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藍字,記得關注我們哦!
唐山曾經有個叫「老站」的地方。
如今,
年紀較輕的人已大都不知曉了。
唐山第一座火車站站址
「老站」是唐山第一座火車站的站址。1881年,開平礦務局出資修建了唐胥運煤鐵路。次年,該局為擴展客運業務,便從現永紅立交橋處,向東接出一條約0.9公裡長的線路,建起了唐山火車站。運營之後,收益可觀。據《開灤煤礦大事記》載:1883年1月,開平礦務局已擁有頭等客車1節,二等和三等客車3節,每日在唐山和胥各莊之間往返6個來回,客票收入已足夠這條鐵路上行車的日常費用。
唐山最早的街道就在老站周邊
沒有多久,火車站前的人流多了起來。礦工、旅客、商人、居民,形形色色,穿行不息。車站道口兩側也成了鬧市,商販雲集。起初是露天擺攤,或支傘搭篷;後來則建房築屋,開店經營。站前四周漸漸形成了唐山最早的幾條街道。
到了1894年,唐胥鐵路已先後向西通抵天津、向東延至山海關,唐山站的客貨運量驟增,候車室和貨場亟待擴建。可是此時車站附近已無空地可以利用。後來,路方在王謝莊的東南選址(今唐山南站處)興建新站。然而,工程浩大,費用甚巨,故工期拖長,一直到客車線、站臺、貨運線、貨場、站房等建築相繼竣工後,新的唐山火車站才於1896年正式運營。此時,舊的車站並未拆除,後來成為專供隆義棧、瑞信棧等眾多商家進出貨物的一個貨場。候車室及票房改成了貨運室,貨物線、站臺、扳道房、道口依然使用。時間一長,這裡就有了「老站」和「老站貨場」的新稱。
成為唐山的中心地帶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站」周圍已成為唐山的中心地帶。富貴街、東局子、糧食街、柴草市、五福溝、瓦房街、和順裡、便宜街……縱橫交錯;綢緞莊、鞋帽店、鮮貨局、菜市場、糧號、飯館、藥房、戲園、郵局……鱗次櫛比。人口密集,商業發達,各行各業,無所不包。每年逢元宵節、端午節期間,大城山雹神廟舉辦廟會。屆時,由唐山交大道口始發、經唐山火車站(今南站)的「廟會小火車」,無論往返都會在「老站」停靠,以供遊人香客搭乘。老站道口更是整日繁忙,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這時的「老站」及小山一帶,竟被外埠人讚譽為了「小天津」。
「老站」 一名逐漸消失
新中國成立後,工商業實行了公私合營,出入唐山的貨物大都改在火車站內的貨場裝卸,「老站」已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於是,大約在1956年至1957年間,「老站貨場」最終被撤消,院牆內蓋起了鐵路職工住宅,貨運室(原始的候車室和票房)也分給唐山站的職工居住,扳道房改成了公廁。只有人行道口保留了下來。
1976年大地震中,「老站」的新、舊建築全部損毀。幾年之後,市場經濟飛速發展,連接建國路商業街與小山鬧區的「老站道口」,已顯得越來越狹小。於是,1994年這個平交道口改建成了立交橋。因為是唐山金匙集團捐資修建,故定名為「金匙橋」。從此,「老站」這一地名就在唐山人的口頭上漸漸消失了。
來源 | 唐山勞動日報
【來源:唐山公共文化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