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求著年輕人買房?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月詠幻 底線思維

文/月詠幻

日本觀察者

筆者最近在規劃人生大事,以不同的可能性前提計算了買房的問題。但最後發現,日本買房竟然如此有趣,以至於它甚至根本和房價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你有穩定的收入,你就可以在稍稍妥協的情況下買得起房子,但收入問題顯然更複雜一些。

本文將分以下幾個部分,簡單和各位聊聊日本買房的事項:

1、貸款、身份,以及其他在日本購房的前提條件

2、日本的房價到底怎麼樣

3、日本人,還有住在日本的外國人,究竟能否買得起房

《海街日記》劇照

購房的前置條件

相信各位在國內買房一定經歷過各種考驗。不僅有各類考驗,如果趕上變化更是讓人胃疼。這類限制在日本就相對輕鬆。

即使你是外國人,你也可以掏全款,或是在首付20%左右的前提下貸到款,年息可能稍高,1%起,最高會到3%。如果是綠卡身份或者有日本國籍,就更可以享受到日本銀行0首付+約0.45%年息+35年期的貸款。

這幾乎是王炸。比起國內的30%首付,以及幾乎5%的年利,日本政府更像是在求著大家買房。

外國人在日本掏全款買房,完全不需要日本長期籤證。只需要找合規方式辦手續,交了錢,你是可以得到寫了自己和家人名字的房本的。所需要付出的額外代價是房產稅,以及房子如果是有人管理的公寓的話,需要每個月交管理費和修繕基金。

因此,一個人在日本購房,並不會遇到太多的限制,同時在不考慮貸款的前提下,是否本國人都不怎麼有太大差距。即使考慮貸款,日本最嚴格的條件也都和國內普通的條件相當。

即使考慮貸款,銀行的審核條件也基本上就是看你是否工作了3年以上,以及你過往一年的稅收情況,公司實發的工資和獎金,以這些數字為參考。同時很多銀行會提供針對外國人非綠卡身份的貸款,條件如上述所說,而年限則是你的年齡和60歲之間的差值(上限35年)。

在此基礎上,如果你已經結婚,家裡是雙職工的話,即使你沒有綠卡,需要付一定比例的首付,也能夠在運氣好的情況下拿到更好的條件。我大學同學夫婦倆都是日本大企業工作,他們能夠以10%首付的比例拿下一套5千萬日元的房子,同時拿到了約0.45%年息+35年期的條件。他倆的收入水平完全可以在付了房貸的前提下快快活活過日子,還養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日本的房價

日本購房條件如此寬鬆,那麼日本的房價本身到底如何呢?

首先不得不承認,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畢竟是真正的優質資產,基本只會漲。因此東京的核心區域基本都是高價的。但說實話,還是比國內低。就算是欲望拉滿,參考一下好地段+好建築+大面積的公寓,大約80平,1億日元能拿下(約630萬人民幣)。

以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上野地區,離車站走路5分鐘,新建的公寓,屬於較有名氣的開發商,80平左右,就是這麼一個價格。

3LDK表示是3房

同時日本的房子和國內最大的差別之一,在於日本房子不僅不算公攤面積,甚至陽臺也多半是不算在面積裡的。因此實際上你買80平的房子如果陽臺不小,可能算上之後實際得房85平。所以按這麼計算的話,在東京相對核心的地段,以不錯的條件買新房,大約是7萬多人民幣一平,且沒有公攤面積。

物業費和修繕基金,就非常因房而異。我們這裡的計算取大致常見的數字,大約3萬日元,也就是2千人民幣一個月收住。

因此如果是這樣的計算方式,以0首付+暫時忽略年利率+算上物業費+暫時忽略不動產稅的情況下,可以算出:

100000000/35/12≈238000,+30000=268000

也就是說,買一套不上天,但是絕對已經很不錯了的住房,每月支出大約是15000元人民幣的月供。

是不是聽了感覺還不錯?

我們再算一個經濟適用房。

這是一個略微偏,離地鐵站需要走1.5公裡的房子,走路的話需要不到20分鐘,同時門口100米有公交,也還不錯。2房的戶型也適合年輕人結婚。

這個房子就是53平,只需要3880萬日元起跳。就算算上手續費等按落地4千萬來換算也僅需250萬人民幣。他自己給出的每個月還款金額是算了利息的,變成了每個月10萬日元起,也就是月供約6300人民幣。即使算上物業費等,也就是8千人民幣左右。

這個價格,能夠換來的是自行車能夠通勤到上野東京站的地點,以及新建公寓的居住質量。

同時請注意,我目前舉例的兩個房子都是2房的相對大面積的,且地段都不太差。如果不考慮結婚,只買單身公寓,或者不在乎地段想要再鄉下一點,都還可以再繼續下探價格。

根據以上數字,筆者認為,如果你是日本人,只要工作了幾年,工資收入穩定,且銀行能夠查詢你的信息,你就可以用近乎房租的價格還月供。在日本銀行存錢的活期利率已經降到0.001%的前提下,0.45%的貸款利率看似很高,其實仿佛不要錢。

開閘放水的時代,本來就是在讓更多的人去背上房貸,轉動社會經濟。即使你是外國人,只要你有辦法弄出首付,且條件不差,也都完全有機會貸款獲得自己的房子。

結論很顯然:在2020的日本購買房產並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

究其原因,日本自從86年到91年之間的泡沫經濟被戳破後,住宅用地的平均價格就一直跌了15年。下圖有些模糊,不過可以看到最明顯的綠色線,也就是東京23區的線,從平成3年一直跌到了平成18年。也就是說從91年泡沫戳破後,直到2006年,日本的住宅用地價格才有一些起色。但如圖所示,也並沒有漲回來很多。

來源:https://www.fudousan.or.jp/market/1601/01_01.html

網站整理數據來源於日本國土交通省:http://www.mlit.go.jp/totikensangyo/totikensangyo_fr4_000034.html

日本的房價這麼多年並沒有漲,但相對的,工資也沒有什麼變化。

可以看出,從平成3年,也就是91年泡沫破裂之後,日本全國平均的家庭收入並沒有怎麼受到影響,甚至還漲了幾年,直到平成8年,也就是96年,才開始往下走。而在平成6年到平成28年的這22年裡,全國平均家庭收入慢慢地跌了100萬日元左右。也就是從原先水平大約下降了15%。結合上面那張房價的圖,跌幅其實也接近這個數字。

因此日本在房價和收入都在跌的情況下,房收比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而在這種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只能繼續開閘放水。上文提到,日本銀行的利率是驚人的0.001%,同時前幾年甚至有過要導入負利率的報導,但最後僅僅落實在了部分帳戶和國債產品上。而降息這件事,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願意借貸做生意,或者借貸購買房產。同時日本政府還對有房貸的人進行減稅政策。

出處:日本國稅廳

https://www.nta.go.jp/taxes/shiraberu/taxanswer/shotoku/1213.htm

這個減稅政策雖然經常變更細節,不過大致描述一下的話,就是在你貸款買房後會有一個10年左右的時間,每年按照你貸款所剩餘金額來給你減少每年需要交的稅款。如果能夠拿滿,目前能夠在十年裡省下500萬日元,也就是32萬人民幣左右。這個數字也差不多是一年的收入了,這讓該政策有相當不小的魅力。

給房東打工,還是給自己打工?

上面說了那麼多,似乎很明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日本的房價便宜,貸款優惠且條件寬鬆,利息低得仿佛不要錢,甚至還有政策補助……

那麼這就能讓大多數人都安居樂業,高高興興去買房了嗎?理論上可以。上述的房價,在你要求較高的情況下幾乎可以日本全國通用,只要你想要設備好,外加地段不錯的新房子,都差不多是這樣的數字。同時我們以日本全國男性的收入中位數來看,30歲之後其實完全可以買得起房子:

圖片來源:https://tenshoku-plus.com/nensyu-tyuouchi/

數據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

2019年,30歲男性的收入中位數是330~366萬日元,取中間的我們按340萬來算。一般住宅支出壓縮在收入的三分之一為好,計算可以得出每月能夠用於還房貸的數字大約是9.5萬日元以內。因此就算買一個3500萬日元左右的房子,月供8萬加上物業費維修費大約2萬的前提下,也是能夠做到。而外國人雖然如果沒有永駐綠卡的話需要首付,但同樣,能拿到相對應的年收的前提下,也是能夠買得起的。

上面這些計算,都只是計算單人收入的情況下。如果兩口子同居,且至少一人全職另一人打工,打工那一方一個月也可以有8~10萬日元的收入,那房貸更是可以直接覆蓋。這如果是雙職工,那就簡直不要太爽。

那麼,是否所有人都是畢業了工作了幾年了都買了自己的房子呢?事實上並沒有。

我在日本這麼些年,認識的人都並不會把買房子這件事情掛在嘴上。即使提到了,更多人也都在表示不急。日本年輕人無論怎麼關心,到最後都很少在共同的話題裡提到「買房」。因為買房和租房之間的差距主要集中在是給房東打工,還是給自己打工。這更像是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險喜好。

其中最大的差別之一,就在於日本的戶籍制度。理論上,只要你搬家到一個新的地方,就可以到當地的市政府,也就是「役所」,辦理入住手續,你就拿到了「戶口」。你唯一需要做的,是在你遷出地的市政府列印遷出票,再把遷出票拿到遷入地市政府登記,把證件上的地址改了,你就是這裡的人了。即使是外國人,也是一樣的流程。

而各地的公立學校,比如小學和初中,直接由當地市政府決定你所住的地址可以就讀哪所學校。

筆者所住東京都臺東區的學區劃分。可以直接在臺東區役所官網查詢。https://www.city.taito.lg.jp/index/kurashi/kyoiku/kuritsushocyugakko/tsuugakukuiki.files/taitoukuritsusyougakkou_tsuugakukuiki.pdf

如果非說有學區房特徵的話,就是對應的學校是指定的。但話又說回來了,日本的精英教育和學區房無關。如果想要按照精英路線培養孩子,那其實應該考慮把孩子放進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畢竟,日本最厲害的學校都是私立的,前有學霸精英風格的開成中學和灘中學這種進學怪物,有極大比例考入日本一流國公立名校,後有充滿了布爾喬亞風情的早稻田和慶應的附中系列,只要送進去了就等於一隻腳踏入了早慶。

至於私立學校麼,對通學區域就沒有限制了。連通學時間都沒有建議。

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曉星小學,並不對通學時間做出規定。僅僅表示比較重要。

https://shogakko-juken.jp/gyosei-e/

不難發現,在國內買房時腦中附帶的落戶和教育等等周邊附屬內容,在日本並沒有相應的要求。在國內大家為學區房和熱門公立學校發愁的時候,日本實現的租買同權,讓買不買房這件事情成為了更為單純的生活方式哲學問題,而非國內這種,幾乎是不買房就等於沒有落腳的問題。因此,買房在日本並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原因之一就是它不屬於剛需。

如果追究其他原因,或許和大企業能夠讓任何一個人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分公司有關,也或許和日本年輕人都不找對象有關,也或許和年輕人對未來並沒有那麼多期待有關……但這其中,一定是和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很強關係。

昭和泡沫經濟時代的年功序列制,讓人們不得不努力去熬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前途,同時也很少培養出自己的職業技能。安倍經濟學給日本的股市帶來了一段時間的短暫騰飛,但這最終也只是富了部分投資人和企業家。實際落在國民口袋裡的,也並沒有很多。但即使在口袋裡了,他們到底想去哪裡,未來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如何構想的,我依舊看不清楚。

原標題:《日本,求著年輕人買房?》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月詠幻:日本,求著年輕人買房?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月詠幻】 筆者最近在規劃人生大事,以不同的可能性前提計算了買房的問題。但最後發現,日本買房竟然如此有趣,以至於它甚至根本和房價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你有穩定的收入,你就可以在稍稍妥協的情況下買得起房子,但收入問題顯然更複雜一些。
  • 在日本買房有多「容易」?這2大「特點」最吸引人,求著人買房?
    當然,在外國也是一樣,畢竟房子這種資產本來就比較貴,所以買房在哪個國家都比較難。但相比之下,在買房這件事上,在日本似乎要「容易」不少。當然,這裡所說的「容易」並不是指日本的房價很低,要是拿全世界的房價排名次的話,日本東京的房價依舊是比較高的,包括日本其他城市的房價同樣也不在低水平行列中。
  •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買車不買房?只想買手機?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買車買房呢?1、買不起房的日本年輕人小編諮詢了一位在日本朋友,原因就是「高房價」。所以,我們之前在「小丸子」、「蠟筆小新」這些日本動畫片裡看到的房子,絕對是日本中產以上了。在日本城市裡,尤其是東京、大阪這樣的城市,年輕人大多選擇群租公寓,一人一間極小的房間,甚至有些年輕「白領」住在網吧裡面的小隔間。所以,日本出現膠囊酒店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 買房才能結婚?85%的日本年輕人告訴你租房才是自由!
    而與離我們只有一海之隔的日本,租房人數卻遠多於買房的人。根據東京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日本年輕人結婚,85%的人是租房子住,還有10%的人是住在父母家裡或者公司宿舍,真正買房子結婚的比例只有5%。直到有了孩子,確實有改善的需要,日本人才會去考慮買房子。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結婚一定得買房?
    近日韓國發布的一項「無住房新婚家庭佔比近6成」的數據,引起我國網民對於「結婚有必要買房嗎」這一話題的熱議。在韓國一結婚就有房子的年輕人很少,大多以租房為主,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日本。在國內多數人結婚,都會考慮房子的問題,似乎房產成為了婚姻的保障或者準入證。為什麼在中國年輕人一旦論及結婚,就逃不開買房的問題?
  • 日本年輕人哪種生存壓力最大?年輕人結婚自己買房的只有1%
    日本每年也有高考,日本高考的情景,就沒有像中國那樣激烈,原因在於日本高考可以考兩次,一次是「全國統一考試」,還有一次是報考的大學的「學校單獨考試」,日本高考還有一個人性化的地方,那就是,你遲到的話,也可以進考場。如果因為下大雪列車停駛,那麼眾多學生第二天再組織補考。也許因為日本人家庭獨生子女少,所以父母親並沒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也沒有給孩子更多的學習壓力。
  • 日本房子「終身制」,房價並不高,為什麼年輕人還不願意買房?
    房子現在成了年輕人一生都要為之奮鬥的目標。每一個現代人的房子,其實都是日日夜夜辛勤勞動的結果,所以也有很多抱怨。但在日本,那裡的土地和房屋都有保有權制度,但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在日本,除了大城市,很多地區都有古建築和現代建築交織的木質日式住宅。這些其實都是日本傳統民居,也是日本人居住的地方。
  • 日本房子是「終身制」,且房價也不高,為何年輕人仍舊不願買房
    現在隨著國家旅遊的發展,去國外旅遊的人很多,我們也可以知道外國的風土人情和我們的區別,原本,國家不同差異很大,是因為這個國家國情的不同,比如說,在家裡有很大的區別,家裡現在已經成為年輕人奮鬥一生的目標,每個現代人的家其實都是日夜辛勞的汗水奮鬥起來的,其中也存在著很多不滿,但是,在日本,那片土地的房屋採用終身制
  • 日本年輕人的「房產觀」與現狀
    原標題:日本年輕人的「房產觀」與現狀     儘管日本的各級地方政府也提供一些保障性住房,供低收入家庭租用,但大多數日本國民的奮鬥目標還是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畢竟日本人的鄉土觀念仍然比較強,另外與月月交房租但最終一無所剩相比,當然是每月還貸款但最終擁有一套房子更划算。因此絕大多數日本民眾都會選擇貸款買房而非租房。
  • 在重慶,年輕人要不要早點買房?
    前兩天,知名地產大佬馮侖的一段關於「年輕人要不要早點買房」的發言引起了萬千網民的激烈討論。(圖片源自騰訊新聞)第一,買房並非一個重要到決定命運的選擇。第二,不建議已經結婚、有房並有閒錢的年輕群體買房。
  • 在日本買房需要什麼條件?
    但是很多購房者對日本的購房政策一知半解,今天我們來簡單的講解一下非日本本國人士在日本買房的條件,和幾個常見的問題。 其實作為中國人,在日本買房子是沒有什麼條件的,這也是日本置業的亮點之一。
  • 當地年輕人不想買房,網友:很現實
    當地年輕人不想買房,網友:很現實說到買房,在我國這是一個全民話題,不管是剛剛工作的年輕人還是已經退休的老年人,說到買房都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尤其是目前房價居高不下,買房成了全家人的努力目標。那麼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是否也有和我國一樣存在買房難的情況呢?其實,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存在著年輕人買房難的情況。
  • 揭秘:當代年輕人買房圖鑑,房價讓當代青年有多絕望?
    高房價正在讓年輕人失去欲望,年輕人還有必要買房嗎?」隨後,筆者在知乎上以「年輕人買房、90後買房」進行關鍵詞搜索,彈出了相關話題的各種問題。筆者下拉大致瀏覽了一下這些問題,發現,關於「年輕人買房的相關問題」,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在知乎上提問,並且,還很快會發酵為熱點,引來很多人給出自己的答案。
  • 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有錢不買房 20歲人均存款11萬元
    (原標題:這個國家年輕人省錢成風:有錢不買房,20歲人均存11萬)
  • 在縣城買房的年輕人最後都會後悔?
    能為了在哪買房而煩惱,沒有別的原因,就是預算不夠。有機會,有實力,誰不願意在市中心買房?年輕人在縣城買房,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無奈。 大城市好地段買不起,拼搏了好幾年又不願灰溜溜地回老家,很多人就選擇起了大城市周邊的縣城。
  • 年輕人 今年不要拿六個錢包買房了
    買房不易,對於奮鬥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對於普通人來說,買房已經不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整個大家庭都需要給他們提供支撐。於是就有了六個錢包的說法。六個錢包,不僅僅是年輕人積攢的錢,還包括父母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養老錢。沒有這些錢的支持,年輕人想在大城市買一套房子真的是太難了。在北上廣深,一套房子的首付就差不多需要一百萬起,對於工作時間不長,原始積累不多的年輕人來說,那點存款在房子面前真的是杯水車薪。
  • 年輕人在哪個城市打拼買房壓力最大?
    結合這幾個城市的平均收入和房子均價來對比,看看究竟是哪個城市的年輕人買房壓力最大!首先是香港,根據香港最新統計報告,香港打工仔2019年的工資中位數為18,200港幣,約合人民幣15329元!同年香港的房子套均總價為8191255元,也就是說,香港年輕人不吃不喝買房平均需要44.5年!香港擁擠的房子這麼大的壓力,年輕人是如何住上房子的呢?
  • 真相大白,李嘉誠等大佬不讓年輕人買房,是因為知道房價會降嗎?
    李嘉誠曾經勸年輕人不要太早買房,年輕人要多學習,把更多的時間趁年輕留給自己的夢想。他認為年輕人太早買房會逐漸喪失拼搏的精神。事實上,他自己也是在大筆減持房地產業務。近兩個月來,兩次爆出李嘉誠又開始拋售香港的物業了,這次李嘉誠主攻的投資想新能源,9月李嘉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內連下兩城,先以9億元收購「日本特斯拉」,後以10億英鎊(約87億人民幣)收購了英國一能源公司。
  • 「日本房產」沒有「丈母娘剛需」的日本人,真的不買房嗎?
    01日本人是買房多還是租房多?日本年輕人的住宅持有率較低,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日本的大學畢業生對於買房不會這麼著急,一方面確實日本的年輕人「窮」,這所謂的「窮」主要來源於剛踏入社會後,工資水平不高、物價水平高、還要交高昂的稅費。基本上交完房租水電煤,買幾身衣服就「月光」了。
  • 年輕人該不該買房?
    有很多人問90後是否買房,為何剛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就馬上與買房捆綁?在中國傳統思維裡,最有歸屬感的代表,仍然是有套房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買房成為了是否與城市建立深度關係的衡量標準,或者說,通過買房會給那些想紮根在這座城市的年輕人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