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4 0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焦新安、鍾海振、陳士佳、劉娜,是清河人民送給武漢的四朵「迎春花」。清河、武漢,800多公裡的距離,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緊急關聯。馳援武漢之前,四個人無一例外都在清河的戰「疫」一線。好多天了,他們,在武漢怎麼樣?
2月4日,清河縣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焦新安,向醫院黨組織遞交請戰書獲準後緊急啟程;這位「90後」男護士,成為清河縣派出支援武漢抗擊疫情的第一批、第一人。
「挺好的!」焦新安到武漢已經快一個月了,目前他在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剃了光頭,會不會影響我的形象?」「我還沒結婚呢。哈哈!」因工作需要,武漢一線醫護人員都要理短髮或剃光頭,這次採訪,電話那頭的小焦護士陽光依舊。他和隊友們負責100多個患者的護理,工作量還是挺大的,但大家都很默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問他在武漢怎麼樣,除了「挺好的」這三個字,他告訴記者一個他認為「很有意思」的事兒:隊長總把他的姓氏叫錯;每次叫錯,大家都會樂一陣子。「除了工作本身,我這顆開心果發揮的作用挺大的呢!」
如果防護服上不寫著名字,即便是天天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很難辨認清楚哪個是哪個。鍾海振,清河縣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2月15日第二批馳援武漢。這張在國旗下的照片,是他正式開始在漢陽方艙醫院工作後,同事給他拍的。「所謂方艙醫院,就是利用體育館,或者會展中心的大型場所,臨時安置大量床位,收治輕症患者,密切觀察。病情加重的轉入醫院病房,治癒後的出院回家。是一種分級分層診療機構。」電話那頭的鐘海振還不忘給記者「科普」。鍾海振在清河馳援武漢的四個人中年齡最大,1983年出生;記者試圖通過鍾海振的召集,與四個人一起連線。「絕對做不到!無論從工作紀律和安全角度考慮,都不會允許四個人一起。」鍾海振說,每一名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都是單人宿舍,而且每天上崗、離崗前,和回到宿舍後,個人的消毒程序很嚴格,真切的體會到當地政府、醫療機構和武漢人民,對他們工作和生活上的細緻體貼,不會擔心個人安全問題。「不管怎樣,我們都要完成好任務。」
陳士佳,清河縣中心醫院急診科副護士長。和焦新安一樣,也是一位男護士;他於2月15日和鍾海振一起,第二批馳援武漢。那天,中共清河縣委書記王俊紅親自為他們兩個壯行:「充分展示清河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發揮奉獻精神,做好本職工作,贏得武漢人民的尊重。」陳士佳目前也在漢陽方艙醫院,每個班次是6個小時,加上穿脫防護服和來迴路程,大約要9個小時的時間。「接下午和晚上的班,通常要到零點以後才能休息;如果接晚班,就是第二天白天補一覺。」問到在工作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兒,陳士佳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患者對他們工作的配合。「他們本來就是病人,但經常會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比如幫我們發發飯啊什麼的,相處的特別融洽。」
劉娜,是四個人中唯一的女同志。到2月28日記者截稿時,她尚在武漢市江夏區人民醫院緊張的崗前培訓中。記者:「會不會想孩子?」劉娜:「顧不上想,現在除了培訓就是搬運物資。而且有家鄉政府在,我沒有後顧之憂。」1988年出生的劉娜,是清河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於2月21日第三批馳援武漢。和所有女孩兒一樣,劉娜很愛美,尤其愛惜那一頭飄逸的長髮;到武漢後,長發不再。值得一提的是,劉娜主動向記者提供了她削掉長發後的照片:「這代表的是我們的決心、信心!我想不用等到頭髮長起,我們就會勝利凱旋!」
在採訪的最後,記者在電話中都問了他們同一個問題:即便已經身在武漢,但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他們不約而同、但異常堅定的回答是:「縱然有來無回,那便有來無回!」親愛的兄弟姐妹,你們在武漢——一定要好好的!
來源:清河融媒
網信清河
微信公眾號:qhwxbgs
清河縣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官方帳號
原標題:《馳援武漢的清河四勇士,你們在他鄉還好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