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關於中心城區和新城區均衡教育資源的話題,經常被提起。
12月份,官方實錘了武漢中心城區即將擴容的消息,引起一波熱議。→中心城區擴容!武漢教育格局或將有變
近日,有家長再次提出新城區和中心城區打通報考中招志願填報通道的建議。
那麼,2021年,新城區的孩子是否能報考中心城區的高中呢?
今天(1月13日),市教育局做出最新回復!
武漢市教育局回復
您好!
關於您留言所反映的問題,我們高度重視,現回復如下:
根據中考現行政策,其招生範圍規定:
中心城區公辦普通高中學校面向中心城區(初中畢業生)招生;
遠城區公辦普通高中學校面向所在區內(初中畢業生)招生。
嚴禁遠城區公辦普通高中招收中心城區(初中畢業生)考生。
武漢市民族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武漢外國語學校、民辦普通高中學校、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面向全市招生。
您提出的建議,近幾年相關部門研究討論過,之所以沒有實行,主要是條件不成熟,與目前的政策相比弊大於利。
主要是新城區絕大多數老百姓反對,每年收到的政協提案等都是提出要保護新城區的學生政策,打通報考新城區本身意見很大,本著穩定大局,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原則,只能逐步推進。
目前,從我們了解到的全國同類城市來看,都存在著一樣的城鄉招生錄取政策上的差異。武漢在很多方面是走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的前列,比如說: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我市中考升學享受的政策同武漢市本地戶口學生一樣,沒有任何限制。
回復單位: 市教育局
2021-01-13 13:01:12
從回復來看,中心城區和新城區中考無法互通的原因在於條件不成熟,家長反對。
01
多區家長建議武漢各區互通教育資源
近日,關於建議中心城區和新城區互通,不斷有家長在城市留言板上留言提議。
建議一:
3年後取消新城區和主城區學生不能互相報考的限制性政策
雖說目前新城區和主城區學生不能互相報考是一種在當前新城區和主城區教育水平差距下的」保護「新城區學生的政策,但這種政策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不可能再持續10年以上。貴單位的政策重點應該放在主城區和新城區教育差距縮小上,而不是制定這些所謂的」保護「新城區學生的政策,這政策實行的時間長了不僅不會保護新城區學生,只會從根本上加劇主城和新城區教育差距。
建議二:
教育資源互通,為新武漢人提供長遠保障
作為一個在落戶武漢的新武漢人,在遠城區購房居住,逐漸發現遠城區教育配套普遍有待提升。據了解,遠城區小學畢業生是無法報考中心城區學校的,而中心城區之間卻可以互相報考其他區學校,這完全就是教育資源不公平分配。
多數落戶武漢的新武漢人都只有能力購買遠城區房屋,希望武漢能在提升遠城區教育配套設施的前提下,進一步思考分配教育資源,平衡遠城區與新城區,為新武漢人提供更多的長遠保障!
建議三:市內優質中小學與新城區新建學校開展合作辦學
目前新城區是外來人口落戶的主要區域,一對夫妻打拼一輩子才能在武漢新城區買套房,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來了就是武漢人了,教育不應該是短板,新城區在建或者規劃建設中小學硬體設施都比較好,缺乏優質的辦學理念以及優質的辦學方式和優質的老師,而中心城區優質中小學部分學校存在辦學面積小,部分設施老舊等問題,因此我建議市教育局推動中心城區優質中小學與新城區新建中小學合作辦學,推動中心城區與新城區中小學結對互助,帶給新城區中小學新的辦學模式,提升新城區教學質量,縮小中心城區與新城區的教育差距。
家長訴求的集中點都在教育資源均衡上。那麼問題來了:
中心城區和新城區之間,在教育教學上,是否存在較大差距?
02
中心城區和新城區,排名多少可以上高中
中考是檢驗教學成果比較客觀的評價方式。我們結合近2019、2020年的中考情況來看。
普高率和示範率
首先,每年新城區和中心城區的中考錄取線是不一樣的。
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城區7年的普高錄取線均值在346分左右,比中心城區普高線低了近46分。分值相當大。
2020年示範率和普高上線率
以中心城區示範線400分,普高線384分為標準。同等分數下,新城區百分比明顯低於中心城區。
在教育局給新城區劃定的普高錄取線下,各區普高率比例上升顯著。
從2019年的數據表來看,同樣如此。
我們再來看看2019年、2020年兩大區域間高分層,以及上九大名高的情況。
中心城區和新城區高分層
2020年高分層
此表可直觀反映出各區高分在466分以上的人數百分比。中心城區優勢明顯。
2019年,各區九大名高上線率
根據百分比越大,上優秀高中機率越大的原則,我們可以看出,在同等錄取分條件下,中心城區的孩子上九大名高的機率更大。
03
家長質疑:中考閱卷區別對待?
官方回覆:不存在!
之前,有家長曾留言質疑中考閱卷對中心城區和新城區的孩子區別對待。
對此,市教育局高度重視,立刻做出回覆:全市統一網上評卷,評分標準全市統一,不存在評捲尺度把握不一的問題。
也有家長質疑東西湖區的普高劃線遠高於其他新城區,但是普高上線率均低於其他區的現象。
對此,東西湖區教育局回覆:
東西湖區錄取分數線是根據學校計劃,學生所填報的志願,學生的成績進行劃定的,只有計劃數增加,才能有更多的初中畢業生就讀普通高中,目前我區只有兩所公辦高中學校,近兩年招生計劃數雖在逐年增加,但仍然滿足不了考生就讀普通高中的願望。
其實除了東西湖區,各區都有入學難的問題,而相關部門也一直都在為均衡資源做各種努力。
04
2020年,武漢市新增學位 4.53萬個,新建學校199所
今天,教育局發布了2020教育事業計劃通知。通知中發布了武漢中小學、高中等各學段各區教育事業計劃配比。
2020年武漢市小學教育事業計劃
2020年,武漢市初中教育事業計劃
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直觀看出,2020年,武漢小學學段新增招生人數9771個,其中中心城區新增4868個,新城區新增4903個;
初中學段新增招生人數 6626 個,其中中心城區新增4582個,新城區新增2044個。
新建學校方面,2020年,我市有118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完成現代化建設。已建成的現代化學校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89%,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2020年,全市各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力保障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資金,總計投入3.6252億元。
2020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推進80所中小學校和80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新改擴建工程建設,新增入學(入園)學位4萬個的工作目標。
經過各種不同方式的推薦,2020年,全市實際推進119所中小學校配建和80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新改擴建項目建設,截至12月底,14所中小學項目完工,54所幼兒園完工,其餘項目完成形象進度(包括27個項目主體結構完工,10個項目主體結構施工,30個項目開工,64個項目辦理前期手續)。其中:中小學新增入學學位2.68萬個,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新增入園學位1.85萬個,全年共計新增入學(入園)學位4.53萬個。
在教育投入上,大武漢一直很慷慨。
關於進一步縮小中心城區和新城區教育均衡的問題,官方也不止一次做出過回復,一直在努力。
市教育局1月8日回覆:
您提出的教育資源分配需要平衡,遠城區教育配套需要提升的建議很好。這個問題也是武漢市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涉及到教育的布局規劃、教育配套設施建設,財政投入、教師隊伍建設等等方面的工作。為此,市政府曾發文《關於推進全市教育資源優質擴容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市直各部門和各區人民政府相互協調,大力推進實施教育資源優質擴容工作,深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在「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採取措施,提高新城區教育整體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
市教育局1月7日回覆中小學規劃問題:
說在最後的話
目前來看,武漢的中心城區和新城區在教育上,確實是存在差異的。貿然劃等對孩子們來說恐怕有失公允,壓力陡增。201年武漢中考錄取實現互通報考的可能性不大。
根據教育局首次披露的2020教育計劃數據來看,招生人數是在不斷提升的,新建學校也在陸續展開,都是在為均衡資源做努力。
隨著中心城區擴容實錘,未來武漢各區教育規劃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你贊成打通中心城區和新城區中考志願填報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