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面紗,形形色色端午節粽不僅是紀念屈原

2021-02-17 華人傳統文化

點擊上方 華人傳統文化 敬請訂閱

請大家把我設為「星標」,避免失聯!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

1、怎樣避開瘟疫?送你一個千金良方

2、純真善良是最好的護身符

3、警戒色慾的故事

4、放下,放下,再放下

5、我一直在假裝修行....

6末法時代,佛與魔的對話

7、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

8、一定要給孩子看正統文化傳統故事

9、天籟之音《醒來》,震撼心靈!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雜粽在南北朝時代是南土珍寶。

粽子是個小東西,在中華文化中卻是源遠流長。說起粽子,怎能不想起高潔的愛國忠臣屈原呢!《續齊諧記》說楚地人以竹筒貯米投水祭祀屈原:「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後來為了驅逐蛟龍又在竹筒上蓋上楝葉、纏上五色絲繩。[1]後代人在這一天,包粽子、纏系五色絲繩,保留了楚地汨羅遺風。然而,中華文化地大物博,粽子的形貌也是多採多姿,和紀念屈原的筒粽也有所不同。作為端午節的民俗美饌,從東漢以後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展了很豐富的樣貌。

東漢人以葉子裹米作粽代替竹筒。東漢《說文解字》說:「粽(粽):蘆葉裹米也。」但沒有提到米中有包內餡。《本草綱目》李時珍說了「粽」名因何而來:「古人以菰蘆葉(*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

古時的菰、菰蘆即是筊白筍。人們取用筊白筍葉包黍米做出牛角形的粽子,稱為角黍。

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有華麗的形貌和多樣的口味。灰汁涼粽、益智粽、甜蜜粽、雜粽,開展了後代粽子的形形色色,而且還有一種巧妙美麗的九子粽,現代已經難見。清人葉紹本的詞「餉益智、粽黏子九。五色絲穿長命縷……」是此時期粽子的特色剪影(《金縷曲 五日 二十六疊前韻》)。形形色色的粽子挑動味蕾,黏住暖胃的思念,穿越千百年,年年端午,依舊不衰。

灰汁粽 涼夏粽

往前追溯端午節物歷史,在晉朝平西將軍周處的《風土記》中,記載了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和夏至吃粽子的風俗:「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周處記載粽,也叫角黍,是用菰葉,即筊白筍葉裹黍米,放濃厚的灰汁中煮到熟爛而成。

周處記載的吃粽風俗並沒有提到紀念屈原,而是當時人在盛暑的端午和夏至日的食俗,是應天時、應節氣的食品。泡在草木灰汁(*鹼水)中煮的黍米粽,因為鹼性重,黏稠性更強,米粒都融合在一起分不開了,顏色金黃,口感彈滑。這種「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對應了端午、夏至時陰陽循環剛好處在陽氣至極的時點,這時陰氣尚未萌發,「陰陽尚相裹未分散」呈現純陽之象。

古人詩詞中說端午節俗常見「角黍包金」的形容,例如宋人的端午詞:「角黍包金,草蒲泛玉」(楊無咎《齊天樂 其二 端午》),說的就是這種菰葉包的黃金粽。宋人楊萬裡詩句描寫「三峰冰盤飣角黍」(《過烏沙望大塘石峰》),把冰峰和夏日冰盤上堆疊如山的角黍作了連結,展現了古人的夏日涼粽的寫照。這涼粽多沾上蜂蜜、砂糖來吃,「蜜粽冰團為誰好」(範大成《重午》)、「菰粽蘸蜜彩作絲」(宋.陳造《次韻梁廣文重午弔古》),還有清人詞「沙糖角黍,依然風味」(樊增祥《金縷曲》)都是端午風物角黍,即粽子形象化的描寫。從古到今,人們吃黃金涼粽的食文化竟然這般相似。

純粹黃金色鹼粽,表現端午時節「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
益智粽子 益智又甜蜜

嶺南廣州特產甜蜜益智粽子,晉代還有一種養生粽叫「益智粽子」,這是廣州地方的特產。《晉書》記載廣州刺史盧循,派遣使者送給劉裕益智粽子(劉裕是後來南朝宋的始祖宋武帝)。晉代顧徽《廣州記》說:「益智,葉如襄荷,莖如竹箭,子從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如粽子,味辛。」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晉代盧循饋贈劉裕的益智粽,就是這種蜜煮的益智粽子。益智也叫益智子,出於崑崙及交趾國,今嶺南各地普遍有產,大如小棗,其中心的核黑而皮白,核小的較佳,益智的子實在五、六月成熟,此時正是粽香時節。李時珍說:「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與龍眼名益智義同。」

九子粽一家親 「中子」心想事成

另外,還有一種「九子粽」,在魏晉時代也是一種普遍的民俗,也傳名後代。唐玄宗在端午節宴群臣時賦詩,詩中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描寫,想當時,精巧的九子粽也是御宴中的上品,今人則難得一見了。

傳說九子粽是將九個粽子串成一串,一串中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九個形狀各異,並且分別以九種顏色的絲線綁紮。這種五彩繽紛的九子粽多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尤其是祝賀人能得子。因「粽子」諧音「中子」,所以民間送九子粽有祝福人得兒子的風俗意涵。

在魏晉民間,無名氏的《月節折楊柳歌 五月歌》就以九子粽作為五月的抒情主題:「菰生四五尺,素身為誰珍,盛年將可惜。(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出《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從歌中看到九子粽和角黍一樣都是以菰葉包裹的粽子,也看到母為子付出的情義。

甜蜜富足棗慄粽

將慄肉入粽給人富足的滿足。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粽䊦法第八十三》說了一種叫「䊦(*音同葉)」的甜蜜棗慄粽,形狀是扁平的四方形。首先用黏性米的細末加上蜜水調和,再揉出長尺餘、廣二寸餘(*古人的尺寸)的米糰,從中間四破,在上下鋪滿棗肉、慄肉,然後以塗上油的大竹葉包起來煮到爛熟。竹葉上塗油可避免粽子沾黏竹葉。棗慄在周代就已是美饌上品,棗子甜蜜、慄子富足,所以這種甜蜜棗慄粽帶給人美味的滿足感,也帶來一種富足生活的象徵。

南土珍品雜粽香港名點蒸鹹肉粽是一種豐富的雜粽。

「雜粽」則是南朝宋的珍品。《宋書.列傳第十九.張暢》有「螺杯、雜粽,南土所珍」的記載,也用它作為外交綏靖的禮物,送給鮮卑族的頭目索虜託跋燾。所謂的「雜粽」,實物內容無從知曉,顧名思義當是採擷多種山珍海味來入餡吧,巧妙組合各展巧思,總也不離其宗,不離其粽。

從魏晉到南北朝的粽子種類又豐富又多元。環視現代出現的粽子,和魏晉南北朝的粽子比一比,幾乎九變不離其宗了,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巧思早慧、博厚涵容和綿延不絕。

知道了粽子的古早歷史,讓我們在享受各式各樣的珍味粽、養生粽時,更能汲取醇厚的內涵珍味。唐人楊巨源有《謝人送粽》詩,在此際,以此詩追想粽子的歷史,也以此來謝人、謝天迎端午吧:

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又臨。
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注釋

[1]《續齊諧記》:「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常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喜歡可隨意打賞,算是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吧,謝謝您!

相關焦點

  • 來臺北 放「粽」端午節
    端午節民俗端午節在各地都有許多民俗活動,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等等,端午節是中華名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據說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但那時,屈原已經去世了700多年。如果端午節真的是源自紀念屈原,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沒有任何文獻記載。那屈原怎麼就成為端午節的代表人物了呢?其實,關於「端午人物」的候選,不只有屈原。在我國江浙一帶的吳國故地,就有紀念伍子胥的說法。浙江部分地區,端午節又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軍、打敗吳國的歷史。在浙江東部,又有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
  • 端午節只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僅如此紀念人,還要紀念它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不僅有屈原,還有其他人,甚至還有一個不是人!弄清這寫之前,先來弄清楚端午節的習俗吧!
  • 端午節的粽子不只是紀念屈原?灰汁粽涼夏粽益智粽九子粽
    然而,中華文化地大物博,粽子的形貌也是多彩多姿,和紀念屈原的筒粽也有所不同。作為端午節的民俗美饌,從東漢以後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展了很豐富的樣貌。東漢人以葉子裹米作粽代替竹筒。東漢《說文解字》說:「粽:蘆葉裹米也。」但沒有提到米中有包內餡。《本草綱目》李時珍說了「粽」名因何而來:「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除了屈原還有「主角」
    端午習俗已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是日各地粽子飄香、龍舟競賽,洋溢在熱情似火的氣氛之中,不禁有人要問,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端午節有什麼歷史故事?端午節與那些人物有關係?它有些什麼習俗……除了眾所周知的主角屈原外,還存在多個主角,如伍子胥、曹娥、秋瑾,等等。在民國時期,端午節亦被稱為詩人節。
  •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但那時,屈原已經去世了700多年。如果端午節真的是源自紀念屈原,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沒有任何文獻記載。那屈原怎麼就成為端午節的代表人物了呢?其實,關於「端午人物」的候選,不只有屈原。在我國江浙一帶的吳國故地,就有紀念伍子胥的說法。浙江部分地區,端午節又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軍、打敗吳國的歷史。在浙江東部,又有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
  • 端午節後話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的,還能好好說端午節快樂麼
    端午節,本來也是一個喜樂的節日,但是,最近幾年大家都說是祭祀屈原的節日,因此,倡導互道安康。這不,一大早,我們單位的辦公群裡面,群主就在大喊一聲:祝大家粽粑節快樂!(粽粑是我們這裡的方言,就是粽子的意思。粽粑節就是粽子節,指代端午節)群裡的小夥伴們也在回復著。突然,有個小夥伴兒來了一句:同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 粽香萬裡,端午安康!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端午的來源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新華社杭州5月29日電 題:有關端午節的「真相」,你知道幾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 濃情端午 粽葉飄香—鄭東新區龍翔初級中學開展端午節系列活動
    (記者 張偉 通訊員 趙少丹)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 端午節裡說粽文化的變遷,不變的是懷念屈原
    端午節是懷念屈原的節日,千百年來,懷念屈原始終沒變,變的是粽文化,粽文化越濃,也說明我們的生活有了質的改變粽,最早就是飯糰,是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投飯糰到汨羅江裡,目的是保護屈原的屍體,飯糰是那時最好的主食,那時候,平民百姓家,估計連飯糰也吃不上,可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就算餓著肚子也要把飯糰投進汨羅江,這說明屈原的偉大,也說明了平民百姓的善良與無私。
  • 【網絡中國節 · 端午】端午節裡話端午!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端午節原來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為什麼與屈原有關?
    端午節為什麼與戰國時的屈原有關係呢?在五月初五即將來臨之際,我為大家說說,也可以說是共同學習吧?端午也稱端五,「端」和「初」意義相同,「五」與「午」讀音相通。按地支順序五月正是「午」月。端午節起源肯定比紀念屈原故事要早,為什麼現在過端午節都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呢?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7年,戰國時代楚國人。
  • 端午節不僅是紀念屈原,還與兩位歷史人物有關,其中一位是孝女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如惡日說、浴蘭節說、夏至說、祭祀龍圖騰說,祭祀先祖說,紀念歷史人物說等等,紀念歷史人物說中又有好幾種說法,端午的起源說法太多,不過,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端午節:粽香深處的文化記憶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認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擊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 端午節 | 粽葉飄香,端午安康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食粽粽,即「粽籺(hé)」,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粽香情濃的端午節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其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最大。正是由於屈原的緣故,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
  • 「端午節」真的為了紀念屈原嗎?這個流傳千年的謊言,忽悠多少人
    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一天,不知道你此刻還在搬磚,還是在度假呢?歷史叔還是繼續在碼文,咱們今天來說說端午節這個節日。端午,真的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成立事實上,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端午節。端午節最早出現古代百越地區,也就是現如今長江中下遊以及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而舉行圖騰祭祀所設立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