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杭州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而杭州下城區的許多背街小巷裡,同樣熱鬧非凡。
人們在萬壽亭街尋訪南宋御街的遺韻,在獅虎橋路探訪原中共浙江省委秘密機關的舊址;在青雲街體味古代考生跨登雲橋、過青雲街,進入貢院蟾宮折桂的心情;在嶽官巷8號吳宅中欣賞清代官宅府第的精美建築,感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經過一年的背街小巷改造,杭州下城區的100多條背街小巷面貌大變。
昔日坑坑窪窪,破舊不堪的小街小巷,如今變得整潔漂亮,道路平坦,實現了背街小巷「四化「(清潔化、街區綠化、道路亮化、管理有序化)的目標;
「一街一設計」、「一巷一內涵」。經過對尋常巷陌歷史遺存的重塑、恢復,打造出一個個優美動人的「城市記憶」、「小巷印記」,如串起的一顆顆歷史文化「珍珠」,在西子湖畔熠熠閃光;
「一街一特色」、「一巷一文史檔案」。那深藏在背街小巷裡的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仿佛一曲曲古樸優雅的旋律,讓杭城百姓陶醉,讓外地遊客流連,為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下城區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自漢後成陸後,隋唐至吳越漸為市井,南宋時日趨昌盛。明清以來,這裡更是「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成為杭州絲綢手工業的中心。
這裡,一座古亭,傳頌一段百年佳話;一口古井,留下一段久遠的回憶。像孩兒巷,就因文採斐然的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與宋代大詩人陸遊永久地聯繫在一起。這些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很多就植根於老百姓家門口的小街小巷裡。
2005年,下城區委、區政府根據市裡的要求,開始實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
所謂背街小巷,是指城區主要道路以外,寬度在30米以內的道路。為了讓歷史的文脈在城市改造中得到延續,這裡的背街小巷改善工作不僅僅停留在治理小巷環境這一表面層次,更將保護、挖掘小巷的歷史文化底蘊放在突出的位置。區委書記翁衛軍說:「我們投入近3億元改造背街小巷,就是為了用心串起西子湖畔的歷史文化珍珠,更加凸顯下城區和諧、人文、歷史的特色,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滿意工程』。」
「一街一設計」,「一巷一內涵」,重塑、恢復尋常巷陌的歷史遺存,打造小街小巷的「文化記憶」
四川籍民工趙世安今年留在杭州過年。大年初一,他約了幾位同鄉在教場路上唯一的一堵綠牆下見面,然後同去遊西湖。
初一上午,他早早地來到了教場路。可是,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自己定下來的約會地點。
一年前的那堵綠牆怎麼不見了?
一位老人告訴他:「綠牆在背街小巷改造中已經拆掉了,現在,那裡已種上了一片竹林。」
同鄉們知道後,跟他開起了玩笑:「老趙,老趙,地方找不到。」趙世安憨厚地笑笑:「變化真大呀!一年沒來,教場路完全變了。」
是的,經過改造的教場路變得讓人認不出來了:既寬敞整潔,又有濃鬱的文化韻味。
教場路因地處元教場而得名。位於教場路1號的原楊氏「天緣鞋莊」和30號的周家大宅,均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兩層磚木結構花園式洋房。教場路東端的石窟門民居,人們稱之為杭州市最典型的石窟門建築。整條教場路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韻味,被譽為杭州市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教場路兩側的老房子日漸陳舊,街面店鋪招牌雜亂。特別是各種各樣的電線桿立在道路兩旁,望過去密布的電線似蜘蛛網一般,大煞風景。
下城區背街小巷改善工作辦公室幹部楊紫江告訴我們,原先的初步方案中,打算對教場路東端的兩層石窟門民居採取重新貼青磚的辦法。但是,大多數專家和居民卻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樣做會對歷史建築造成傷害和破壞。於是,城管部門及時調整方案,決定堅持「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原則,只對石窟門民居大部分立面進行清洗,更換個別已經嚴重破損的青磚,並對建築線條重新勾勒,儘可能保持歷史建築的本來面貌。
經過整修後的教場路,由于堅持了「一巷一文史檔案」的維修原則,杜絕破壞性的「改善」,取得了明顯的整修效果:原先灰暗陳舊的「天緣鞋莊」,古樸典雅,整幢樓採用亮黃色基調外牆塗料裝飾,有歷史的滄桑感;衝洗後的石窟門居民住宅,外牆青磚上清晰地露出了當年磚廠的標誌,使歷史積澱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周家大宅本來用綠色的圍牆與教場路隔離,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如今,人們拆掉了這堵綠色磚牆,改用一片天然的竹林作為隔離帶,突出了大宅的江南特色,顯得更加大方而得體。
在對現存的歷史文化遺蹟進行保護性搶救,保留歷史文化街區原始風貌的同時,他們還對教場路兩側的房屋進行了立面整治,用柵欄美飾空調外機,規範店鋪招牌,沿街綠化品種得到合理的調整。
穿行在今天的教場路上,一邊是古樸的青瓦飛簷,折射出歷史文化的底蘊;一邊是時尚現代的藝術磚牆,展現出當代都市的靚麗景觀。這裡的一切融合得從容自然,成為杭州提升城市品位、傳承歷史文脈的典範和實施老建築群保護的一個完美縮影。
一個碑廊、一牆連環畫、一個歷史文化陳列館,構成了一條「歷史文化長廊」,將杭州下城區與嶽飛故鄉河南湯陰縣連在一起,使打鐵關路重現歷史文化的光芒
大年初一,天氣晴朗,陽光暖暖地照著大地。
地處下城區的打鐵關路上,探親訪友的人流熙熙攘攘。人們有的在路口瞻仰著打鐵關牌坊的雄偉氣勢;有的穿行在12生肖石柱間,高興地與犬石合影;有的走進打鐵關路歷史文化陳列館,領略著這條小路的歷史變遷。
大家一個共同的感受是:這條小路有濃鬱的文化韻味,值得一看。
打鐵關路43號1單元601室的沈麗華大媽高興地對我們說:「前幾年,這裡破破爛爛,坑坑窪窪,車輛通行不暢。現在你們看,整潔大方,還保留了許多歷史古蹟,這條路被改造得好像是一本歷史書,一個風景點。」
據《艮山雜誌》記載:「打鐵關在太平鄉,西接東新關,置立木柵,看守盤驗,早晚啟閉,以便農船。」南宋時期,打鐵關路一帶聚集著一批手藝高超的打鐵工匠,「打鐵關」的名稱也因此而得。
打鐵關路附近有一座「嶽帥橋」,相傳當年嶽飛率嶽家軍曾在此處安營紮寨。老人們說,嶽家軍的不少兵器就是在這裡打造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風吹雨淋了幾百年,打鐵關路日漸破舊。而2005年的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使打鐵關路舊貌換新顏。
走近打鐵關路口,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座10米多高的青石牌坊,上面有書法家劉江的題字:打鐵關。走過牌坊,只見打鐵關路兩旁豎立著12個生肖石雕巨柱,生動有趣,十分可愛。
打鐵關社區黨委書記陳連榮介紹說,打鐵關路至少有3處值得一看的大作品:在12生肖石柱南面不遠處,有一幢新建的仿古建築,上下兩層。古色古香的大門上有一排字告訴人們,這裡是打鐵關路歷史文化陳列館。館裡著重展示嶽飛的歷史故事,安置了嶽飛塑像和仿製兵器;館外牆上鑲嵌著一塊巨大的《古打鐵關圖》浮雕,歷史上的打鐵關面貌盡收眼底。
向南行走不遠,便是高2米,長50米的嶽飛手書《前後出師表》碑廊。這是打鐵關社區專門派人去河南省湯陰縣嶽飛故裡,得到嶽飛原跡拓片後,請福建石匠精心刻制的。碑廊對面,是一排浮雕群,27塊2米高的青石上,雕刻著嶽飛出生、抗金、受害等故事的畫面。
而在打鐵關路南段的沿路牆上,還有一卷長長的連環畫。畫家用彩繪的形式,描繪了當年嶽家軍英勇戰鬥的歷史故事。
行走在打鐵關路上,我們仿佛走進了一條「歷史文化長廊」。
打鐵關路所屬的文暉街道工委會副書記邵偉華告訴我們,陳連榮便是打鐵關路歷史文化「長廊」的設計師。
今年70歲的陳連榮,17歲時就擔任了當年打鐵關村的黨支部書記。這個貧農的後代十分喜歡發生在本地的歷史事件。在許多人已經淡忘了古打鐵關歷史時,他卻捧著一本清代翟灝的《艮山雜誌》,找出了打鐵關與嶽飛的淵源,並向杭州市領導提出建議,要求發掘嶽飛與打鐵關的歷史故事,使背街小巷重現歷史文化的光芒。
陳連榮的建議被杭州市領導和北京、河南的歷史學家完全認可後,他不僅親自設計了打鐵關路歷史碑廊和陳列館等,還根據老人們的回憶,親手繪製了《古打鐵關圖》。
如今,展現在打鐵關路上的浮雕《古打鐵關圖》,召喚著人們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更深思考。
讓陳連榮欣慰的是,他的努力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讚揚,人們將打鐵關路當作一個新的歷史人文景觀。去年秋天,河南省湯陰縣嶽飛紀念館的同志慕名來到杭州市打鐵關路參觀,並同打鐵關歷史文化陳列館結成共建單位。他們稱讚打鐵關社區弘揚了嶽飛的民族精神,傳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
街道幹部的一個創意,使東園街成了「 宋詞一條街」,麒麟街多了一道「英雄文化牆」,老百姓多了兩個領略古今文化的好去處
「知道嗎?杭州城裡有一個永遠不結束的書法展覽。不信,你去『宋詞一條街』上看一看!」
今年春節期間,不少愛好書法藝術的杭州市民慕名前往東園街,為的就是一睹「宋詞一條街」的風採。
杭州市下城區眾多背街小巷乘著改善工作的東風,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並把其中最鮮明的個性作為永久的烙印,刻錄在小巷的「記憶」與社區居民的心靈裡。「宋詞一條街」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潮鳴街道辦事處主任朱雲祥今年39歲,但他從小生長在杭州這塊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朱雲祥平時喜歡詠讀古人詩詞,尤其是讚美杭州湖光山色、風土人情的大家傑作,更是他的至愛。街道所轄的東園街是連接刀茅巷和大樹路的一條小巷。這裡,平平常常,沒有古蹟可挖掘,沒有軼聞可編撰。怎樣在背街小巷的改造中,提升東園街的文化品位呢?朱雲祥深知一個道理:一張白紙,可以繪出最新最美的圖畫。經過一番思考,他將自己的思路聚集在浩瀚的宋詞篇章中。
杭州作為中國十大古都、歷史名城之一,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宋代辛棄疾、蘇東坡、柳永、李清照等著名詞人流連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或從政,或生活,對杭州有著親身的體驗和深厚的感情,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如柳永的《望海潮》,形容杭州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幾百年來口口傳誦,令人拍案叫絕。
據《武林坊巷志》記載,東園巷一帶「南宋時巷為東御園富景園一隅,極一時之盛」。朱雲祥在多年的街道工作中了解到,作為生活在南宋古都中的杭州市民,與自己一樣,對宋詞也一直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而書法在下城區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作者隊伍。
一個念頭在朱雲祥腦海裡閃現:何不以宋詞這個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來傳承南宋文脈,讓老街舊巷增添新的文化韻味?他的創意,得到了潮鳴街道幹部們的贊同。經過一番籌劃,他們決定將宋詞與書法藝術結合起來,以碑廊的形式來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豐富群眾生活,把東園街打造成「宋詞一條街」。
2005年9月,街道通過媒體向杭州籍省、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及民間書法愛好者廣泛徵集宋詞墨寶。一時間,各界反響強烈,許多書法愛好者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宋詞名句,按照「三尺豎幅大小,註明宋詞出處、書寫者姓名和書寫日期」的要求完成作品,郵寄或直接送到了街道。
短短10多天,就匯集各類作品118幅,既有俞建華、朱馥生、葛德瑞、來仲棣等書法名家的墨寶,也有普通居民的熱情參與。82歲高齡的詹瀛生老先生和年僅12歲的張晟熙小朋友,也興致勃勃地送來了自己精心書寫的作品。
為保證「宋詞一條街」書法作品的質量,潮鳴街道於去年9月20日在社區服務中心舉行了「宋詞一條街」書法評審會,邀請省、市著名書法名家,對投稿作品進行了嚴格的評審,從118餘幅書法作品中精心挑選了50餘幅作品,用於碑廊的雕刻。
如今,「宋詞一條街」已經與居民見面。在長約160米,橫跨東園社區與艮園社區香樟樹夾道的東園街上,我們看到,道路邊每隔二三米的圍牆石柱上,都有一塊高1.6米、寬0.8米、用花崗巖雕刻的宋詞書法作品。不時有老人帶著孩童在這裡駐足,欣賞書法作品,解讀宋詞深厚的文化內涵。
「宋詞一條街」讓古典文學和書法藝術走進了社區,貼近了居民,受到廣大群眾的交口稱讚。
同樣利用本地特色,在背街小巷改善工作中創新思路,增添文化新內容的,還有鳳麟社區的麒麟街等。
2005年「八一」建軍節前夕,在剛剛完成改善工作的麒麟街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米英雄文化牆舉行了揭幕儀式。來自鳳麟等社區的青少年參加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社區的熱心黨員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英雄們的故事,帶領大家參觀了新建成的百米英雄文化牆,同學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還來到社區活動室,舉行了「講英雄故事,走英雄道路」故事會,幾位小朋友演講的英雄故事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走在麒麟街上,處處感到文化的韻味。古樸的英雄牆,百米長的英雄浮雕文化長廊,共收集了20塊英雄的胸像和事跡石刻。從南宋的民族英雄嶽飛、近代第一個睜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鑑湖女俠秋瑾、戚繼光、鄭成功、鄧世昌、到劉胡蘭、楊靖宇、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歐陽海、雷鋒,以及新時期的海空衛士王偉等。這些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總能夠讓人們熱血澎湃,見賢思齊。
石板有幸刻忠魂,背街小巷鑄文明,雖然他們的英雄事跡早已讓人耳熟能詳,但我們看到,「英雄文化牆」仍不時地吸引著過往行人駐足觀看,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