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耕馬上到來,對於農業知識空白的我們來說,應當怎樣耕種,選用什麼工具進行耕作,今天我們來說一下。
首先耕作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入土較深,能夠改變耕層物理性狀後效較長的一類耕作技術。這類耕作技術可以細分為三種:
1、翻耕:翻耕主要工具有鏵犁和圓盤犁。主要作用為翻土、鬆土、碎土。這類技術耕翻後水分容易流失,所以不適用於缺水地區。
2、深松耕:深松耕以無壁犁、深松鏟、鑿形鏟為主,這類耕作方式的耕深可達25~30cm,最深可達50cm,此類耕作方法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和丘陵地區以及鹽鹼土、白漿土地區。
3、旋耕:旋耕主要使用旋耕機進行。這類耕作方法適用於水田、旱田均可使用。耕作深度一般為10~12cm。
其次是入土較淺,作用強度較小的耕作措施,旨在改善0~10cm的表土狀況的一類耕作技術。這類技術可以大致分為6種:
1、耙地:這類技術耕深一般為5cm,使用工具一般有圓盤耙、釘齒耙、振動耙和缺口耙。這類技術目地在於破除土壤板結。
2、耱地:是一種平土碎土作業,一般深度為3cm。此類方法多用於半乾旱地區旱地上,多雨和潮溼地區不能採用。
3、鎮壓:具有壓緊耕層、壓碎土塊、平整地面的作用。作用深度一般為3~4cm,多採用網型鎮壓器,主要用於半乾旱地區旱地和半溼潤地區播種季節較旱時。
4、作畦:此類方法一般用於播種前進行,作用是便于田間灌溉和防漬排澇。多用于田間菜地。
5、起壟:作用在於提高地溫,防風排澇防止表土板結,改善土壤通氣性,壓埋雜草等,可以邊起壟邊播種,也可先播種後起壟。
6、中耕:其作用是疏鬆表土、破除板結、增溫透氣、防旱保墒、消除雜草等。對於生育期長、雜草多的中耕次數應多;否則,就應減少。中耕的時間應掌握一個早字。一般農作物的幼苗期中耕要淺,中期要深,行距寬、要培土的中耕要深。
對於不同的土質採用耕作方式各不相同,應當結合各自所在地區與土質進行選擇適宜的耕作方式及耕作機具。那麼各位平時耕作又在使用什麼器械呢。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下期我將與大家分享農作物布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