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大趨勢中的不確定性

2021-01-10 南方周末

不確定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未來,不採取任何行動絕非明智的選擇

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的傑夫·奈特(Jef Knight)和他的八名同事發現,全球變暖在過去10年裡發生了停頓。從1999年到2008年,世界變暖了0.07°C±0.07°C,並不是預測中的0.20°C。考慮到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並進行修正後,氣溫變化的幅度剛好是0°C。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的《美國氣象學會公報》增刊上。

研究者們對於全球變暖「打盹」的確切原因持有不同解釋,但一致的意見是,沒有一種自然界的力量能夠長時間對抗溫室氣體帶來的變暖。在科學家的模型中,極少會出現長於15年的變暖暫停現象,所以許多人認為升溫會在今後幾年內恢復。

全球變暖仍然被看作是一個大趨勢,儘管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中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喜馬拉雅山的未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其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以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速度退縮,可能到2035年就會完全消失。

英國《自然》雜誌報導說,不丹境內有983個冰川和2794個冰川湖,喜馬拉雅山冰川的快速融化使得其中一些湖產生致命的洪水。圖託麥措(Thorthormi)冰川湖是不丹最大的冰川湖,在10年前,科學家們還從未想過它會對人們構成什麼威脅,2001年尼泊爾對區域威脅湖泊的研究中也還沒有將它納入視野。然而現在圖託麥措的水塘正在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擴大。

不丹1994年的一次冰川洪水向河中釋放了1800萬立方米的水,造成21人死亡。一組科學家預測,由於圖託麥措冰川湖不斷增加的水壓,它和另一個叫做Rapstreng的湖之間的冰磧可能在2010年垮塌,釋放出5300萬立方米的水。這一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是1994年的十倍。

1月3日,首爾,隔著冰柱韓國國會大廈隱約可見。但目前的寒冷天氣並不意味著「全球變冷」了。  圖/CFP

2007年5月25日,尼泊爾,根據NASA衛星照片顯示,喜馬拉雅山冰雪的快速消融形成了一處冰川湖泊。  圖/CFP

比測量中的不確定性更複雜的是「模型」的不確定性。

■英國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全球變暖在最近10年似乎出現了「打盹」現象,但是科學家相信,沒有一種自然界的力量能夠長時間對抗溫室氣體帶來的變暖。

■印度冰川學家的一項新近研究認為喜馬拉雅地區冰川加速融化的觀點是一種錯誤的印象。但著名冰川學家瑞格諾表示,他不認為那篇報告能夠得到數十年來的數據的支持。

■對於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衝擊,有很多情況是我們沒有完全理解其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這種不確定性比數字上的不確定性更難以描述和處理。

■問題的關鍵不是全球變暖,不是水,不是能源,不是飢餓,而是所有這些加在

相關焦點

  •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波蘭舉行 中國將堅定不移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林偉大):聯合國新一輪氣候變化大會3日在波蘭卡託維茨開幕。參加大會的中國代表團當天舉行媒體吹風會,介紹了中方參加氣候大會的原則和立場。中國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副司長陸新明介紹,本次氣候大會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巴黎協定》實施細則不僅事關《巴黎協定》的全面、有效的實施,而且事關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機制的安排。
  • 東南亞及周邊地區氣候變化
    利用最新的觀測和再分析資料,以及先進的數值模式和氣候動力學分析方法,系統性地研究了東南亞及周邊地區春夏季及其轉換期的氣候變化等問題,闡明了一系列有關東南亞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動力學研究中的最新觀點和結論。 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 《中國金融》|應對氣候變化與宏觀政策協調
    有必要評估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對產出缺口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並相應調整貨幣政策。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央銀行現有模型尚難以準確、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一方面,氣候變化的物理風險、轉型風險將引發經濟的結構性變化,推動許多經濟領域的系統性轉型和創新。這些結構性變化在中央銀行現行預測模型中尚未得到具體體現,導致中央銀行經濟模型的精準度有所下降。
  • 「一帶一路」投融資中的氣候變化因素考量
    新華社 資料圖隨著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生效,並於2018年12月完成實施細則談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的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截至2019年3月,共有125個國家和中國籤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其中非洲37個國家,亞洲36個,歐洲26個,大洋洲9個,南美洲7個,北美洲10個。
  • 氣候變化引起複雜的植物疾病變化
    人類行為所引起的地球大氣層成分變化,可能改變未來植物所患的疾病。研究人員預計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將達到前工業時代的兩倍,這將讓糧食生產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而屆時由於人口的增加,糧食需求將大增。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偏高的二氧化碳、臭氧以及大氣溫度對植物疾病的影響,這些疾病可能會阻礙農作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的成長。
  • 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正在與氣候變化賽跑
    新華網倫敦7月15日電(記者黃堃)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界中的生物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適者生存」的壓力。英國學術期刊最近發表的幾份科研報告顯示,一些動植物為跟上環境變化的腳步,正在通過各種方式與氣候變化賽跑。
  • 圖靈獎得主:如何利用AI和機器學習應對氣候變化
    他在熱烈的暖場音樂後輕鬆登臺,臺下的掌聲很快停歇,似乎是想儘快從這位年輕圖靈獎得主的演講中獲取養分。Bengio的開場言簡意賅,他說,「很高興與你們分享我們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方面所做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工作」。 在半小時的演講中,Yoshua Bengio談到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優化能源消耗、提高運輸效率、改進氣候模型等方面的作用。
  • 陳新光:中國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世界典範
    2017年,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因美國氣候政策出現變化而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方在多個重要國際場合表明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的態度和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2018年卡託維茲氣候大會前夕,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中國與法國、聯合國在峰會期間聯合舉行氣候變化會議,發表新聞公報,共同表態支持卡託維茲大會如期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
  • 加拿大環境及氣候變化部長:中加合作將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中加雙方合作基礎堅實,成果豐碩。」加拿大環境及氣候變化部長凱薩琳·麥肯娜日前在北京表示,加拿大近年來在改善空氣品質、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希望與中方進一步增強合作,共同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 研究揭示《巴黎協定》溫升目標下非洲極端氣候變化
    4月23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研究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文章,揭示了《巴黎協定》溫升目標下非洲極端氣候的變化,指出將全球溫升目標控制在1.5 °C而不是2 °C能夠顯著降低非洲地區的熱浪發生風險。 極端氣候事件對於非洲大陸的影響極具破壞性。和全球許多地區一樣,在最近的幾十年間,非洲大陸遭受了一系列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
  • 英國《新科學家》:氣候變化導致北極位置偏移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外媒稱,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北極的位置發生偏移,原因是冰川和冰蓋的融化導致了地球自轉發生細微的變化。這一發現表明,監測北極的位置可以成為追蹤全球變暖的新工具。  這一偏移是在冰川時期過後地殼發生反彈的情況下,因地球質量分布出現變化而導致的。但是陳建力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2005年,這種向南偏移的勢頭突然發生改變。北極開始向東移動,而且現在還在延續這樣的趨勢,自2005年以來,已經偏移了約1.2米。
  • 氣候變化監測的新裡程碑: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ERA5預覽版
    由歐盟資助、ECMWF運營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打造,最新的ERA系列工具在其前身的基礎上實現了升級,具體表現在: 提供更高的空間解析度 提供大氣變量的每小時估值 提供一致的不確定性表示方法
  • 糧農組織稱南美氣候變化或將引發世界糧食問題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媒「20minutes.fr」5月8日援引法新社報導,糧農組織在5月7日發出警告稱,素有「世界糧倉」之稱的南美洲面臨的氣候變化已導致乾旱及氣溫升高問題,這將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在智利聖地牙哥召開的第33屆區域會議上向媒體表示,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當前的問題,其影響遠遠超過眾人想像。
  • 紐西蘭強制特定行業企業披露氣候變化領域信息
    為增強市場透明度、鼓勵市場進行低排放投資以及為已經在投資經營活動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紐西蘭政府不久前決定特定行業企業需要披露氣候變化領域信息,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個強制要求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披露報告的國家。  被要求披露應對氣候變化信息的對象包括上市公司、大型保險公司、銀行、投資經理等。
  • 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在會議開幕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大會將呼籲加強「問責、責任和領導力」,以結束全球氣候的危機。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樣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11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可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2018年以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取得積極進展。
  • 疫情及氣候變化揭示投資趨勢 瑞士嘉盛銀行聚焦可持續主題投資
    綜觀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反覆不定,專家指,疫情會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永久影響,無獨有偶,近年被受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就像大自然界的疫情一般,會為社會和經濟帶來風險和挑戰,但與此同時,其影響也為投資者揭示出主題投資的趨勢。
  • 把握區域氣候變化規律 服務東北社會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東北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氣候變化不僅導致部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政府的防災減災壓力增大,也可能引起農業產量波動及病蟲害增加,氣候變化還會使水資源管理和調度難度增大,旱澇頻率加大,致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總之,氣候變化影響日趨凸顯,這也迫切需要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區域氣候變化評估。
  • 氣候變化對溼地的影響
    迄今,人們很少關注氣候變化與溼地之間的關係,但預期的氣候變化對溼地的面積、分布和功能造成重大影響。氣溫升高、降水變化、海平面上升,是影響溼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氣候變化因素。同時,特別是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庫,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 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全球氣候變化?我不相信!」(圖)
    12月14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外,註冊人員在等待入場。當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入第二階段。數千名記者、非政府組織代表、觀察員等大會註冊人員被告知因為電腦系統故障,無法領取證件而不能進入會場。這些人員等待數小時後,絕大多數沒能領取到證件,未能進入會場。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西班牙當地時間12月10日下午,由科技部主辦的「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COP25)「中國角」成功舉辦,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出席邊會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