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像。
△文和友。
△縣正街的燒烤。
長沙到底有多紅,連馬雲也忍不住來長沙打卡了。
「長沙是年輕人眼中的網紅城市,夜經濟的火爆程度在全國排第一,我早有耳聞,這次是來親自感受的。」馬雲真的去了長沙老街和網紅店,親身體驗了一把「網紅之城」。他或許並不知道,他在長沙的兩天一夜,就把長沙的兩千年走了個遍。
撰文/本報記者劉建勇
[太平街]
到長沙憑弔賈誼成為歷代文人的傳統
9月12日晚,馬雲來到了太平街。他走進的太平街,在賈誼所在的2000多年前的西漢,是最靠近河的街。
長沙,這個望著嶽麓山、依著湘江建起來的城市,曾經只是狹長形的一條。現在我們河東賣得很貴的江景房所在的區域,至少在賈誼來到時,還是湘江的一部分。
賈誼是公元前178年底到達長沙的,離開則是在公元前173年,實際待的時間不到五年。
長沙人對賈誼的厚愛,其實從賈誼生前就開始了。公元前173年底,賈誼初到長沙國,長沙國便把湘江邊今賈誼故居所在地的「江景房」給了他。
如果說那套江景房只代表當時的長沙王對賈誼的厚愛,那一代又一代長沙人對賈誼的祭祀、對賈誼故居的維護與修復則應該可以證明對賈誼的愛了。長沙人對賈誼的祭祀很可能從漢武帝給他建祠就開始了,此後或因戰亂、或因別的原因而有過間斷,但只要天下太平,祭祀就會繼續。
當然,賈誼也沒辜負長沙。他當長沙王傅的第三年,有一天晚上,一隻貓頭鷹不知從哪裡飛來落進他的豪宅,他都為這隻看起來好像不祥的鳥寫了賦。「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此後的讀書人每每讀到此賦,不管去沒去過長沙,都會加深一次對長沙的印象。
賈誼的政論影響深遠,除我們熟知的《過秦論》外,很有影響的,還有重農抑商的《論積貯疏》。如果賈誼故居大殿裡那個賈誼的銅像能夠開口說話,估計馬雲會和他辯論一番。當然,習慣針砭時弊的賈誼,如果穿越到當下,很可能和馬雲坐而論商,寫出一篇《論流通疏》來。
歷史上,到長沙憑弔一次賈誼並為此寫賦或寫上一首詩,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的傳統,而且越是盛世,來拜會賈誼的就越多。例如,唐朝,自認為是賈誼後人的賈島來過,杜甫來過,韓愈來過,杜牧來過,李商隱來過。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賈誼這位過客,以他個人的魅力讓長沙不至於在歷史的長河中星光黯淡。
或感恩於賈誼對長沙乃至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官員們也多以修復了賈誼故居或主持了賈太傅的祭祀為榮。正因為有這樣的傳統,賈誼的故居,一直毫無異議地在原地。不像別的名人故居,經常有相隔幾百裡的兩個地方爭來爭去。
在所有涉及賈誼故居具體位置的志書中,都明確說是在濯錦坊。賈誼故居管理處主任、研究館員吳松庚認為,之所以叫濯錦坊,是因為當時這條街近江,街上的居民多以織錦為生——如果不是清中葉,在長沙西城牆新開一個叫太平的門,濯錦坊這個名字很可能會延續至今。
[長沙小吃]
馬雲吃的是長沙的市井家常
湘江中路36號,河邊頭的超級文和友海信廣場店,把老長沙的生活收攏匯集了起來。走進這個店,就像走進了上世紀夏天還搖著蒲扇的長沙。
9月12日晚,馬雲一行人吃飯的超級文和友六樓的耀德屋裡。這個打扮成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包廂,有上世紀長沙家庭普遍可見的綠皮的白雲冰箱,有老式木製雙開衣櫃和還珠格格的海報。他們吃的紫蘇桃子姜、蔥油粑粑、臭豆腐等,也都是長沙人家常吃的東西。
當天招待馬雲的,還有一大盆小龍蝦,但嚴格意義上,這不是長沙人傳統的宴客招式。
上世紀初的《清稗類鈔》有記載:「嘉慶時,長沙人宴客,用四冰盤兩碗,已稱極腆……道光甲申乙酉間,改海參席。戊子、己丑間,加四小碗,果盤十二盤,如今所謂餖飣者,雖宴常客,亦用之矣。後更改用魚翅席,小碗八盤十六,無冰盤矣……」
從這個記載來看,長沙人宴客,曾經歷過非常豪奢的時代。當然,即使是彼時,能夠這麼豪奢的,也只是少有的富人。普通長沙人家,雖然也講究「四扣」「十碗頭」,扣的也只是扣雞、扣肉、扣果飯、扣丸子;十碗頭也不過是雜燴、拼盤、肘子、鮮魚等市場上平常可見的東西。
舍豪奢而就簡,12日晚上,馬雲他們吃的,就是長沙的市井家常。
[縣正街] 曾發生過兩個城隍合署「辦公」
9月12日,馬雲走進的縣正街非常熱鬧,看不出2014年前,縣正街還曾非常落寞。縣正街與緊鄰的都正街一起經過改造,慢慢恢復了曾經的熱鬧場景。
現在,商業發達的五一廣場周邊是長沙的中心地帶。但歷史上長沙的中心有兩個。一個在北邊,長沙縣衙門所在的潮宗街周邊;一個在南邊,今縣正街周邊,這裡有善化縣的官署。長沙縣和善化縣,長沙曾長時間兩縣同城而治。
歷史上,縣正街的熱鬧,是因為善化縣衙門的東側,建了善化的城隍廟。城隍是民間守護城池的神。明洪武年間正式規定各府州縣要建城隍廟、立城隍神並加以祭祀。
長沙城曾有三座城隍廟:省城隍廟在今營盤街長沙市一醫院附近;長沙縣的城隍廟在成功街(舊稱城隍街);南邊縣正街的城隍廟是善化縣的。
1913年,黃興認為城隍廟拖慢了省城長沙走向文明社會的腳步,要拆掉城隍廟辦安排貧民就業的工廠。他的提議得到了長沙民眾幾乎一致的反對。民眾認為,太平軍之所以沒攻下長沙城,是善化縣和長沙縣的城隍神靈驗,護城有功。當時的申報以《湘人反對拆毀城隍廟》為題報導了市民對拆城隍廟的抵制。
督湘的譚延闓以善化縣和長沙縣已經在1912年合併為長沙縣為由,把原長沙縣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左伯侯神像搬到了縣正街的善化縣城隍廟,讓「他」和原善化縣的城隍定湘王「合署辦公」。原北邊的長沙縣城隍廟則被重視教育的譚延闓改成長沙師範學校的校舍。
兩個城隍合署辦公後,縣正街就更加熱鬧了。尤其是每年的中秋廟會。縣正街的城隍廟前有個百餘平米的坪。每逢廟會,前來燒香還願的市民就擠滿了這個坪。原本在南正街等周邊街巷擺攤的小販們也會趁熱鬧到縣正街及周邊街巷來擺攤。
2013年,一塊長沙府同知(相當於副市長)兼善化縣知事(相當於縣長)的石刻禁令從縣正街14號市民家中的牆壁上取了出來。這塊光緒二十五年正月的石碑,很可能是「文夕大火」後被市民砌進自家屋牆的,是一則整飭吏治、禁止書吏衙役無故捕拿關押百姓的告示。這則告示有些字體已經模糊不清,從還能辨認的字體看出,當時應該存在不少書吏(相當於在編的公務員)和衙役(相當於不在編的政府僱員)欺凌無辜百姓的現象。
「清訟必治其源,愛民必恤其隱;未有訟源不治而能清訟,民隱不恤而能愛民者……」這位同知強調良好法治要從源頭上加以治理,要愛民、體恤民情。這塊石刻禁令的存在,保證了清末民初縣正街的繼續繁榮。
現在,已經完成了使命的這塊石碑安靜地陳列在都正街劇場內。
[嶽麓書院和湖南第一師範]成就了長沙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歷史上,長沙雖然也有高光時刻,但真正讓長沙城在歷史上與眾不同的,是嶽麓書院和湖南第一師範。
1167年,朱熹從湖南的東邊趕到長沙,在朱張渡過河上岸,到達嶽麓書院,和張栻進行了後來改變了湖南、乃至改變了中國的會講,兩人興致頗高,「三日夜而不能合」。
嶽麓書院在朱張會講迸發了耀眼光芒後又沉寂了數百年,但終於因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等一撥人才的熠熠生輝而讓長沙也星光燦爛。在城南書院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因為培育出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人,讓長沙的名字也響亮了起來。
9月13日上午,在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校區,曾當過老師的馬雲在有著毛澤東題寫的「第一師範」這四字的樓前和一師範的數名學生合影時,雙手有些靦腆地交叉放在身前,表現得比兩邊的在校學生還像學生。
這座1903年由傳統的城南書院改為新式學堂的學校,最初叫湖南師範館。它的第一任校長是嶽麓書院的末代山長王先謙。首任監督為清末湖南省議長譚延闓。對,也就是後來以兩縣城隍廟「合署辦公」為名保全了縣正街城隍廟的那個湖南都督。譚延闓為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請來了校長孔昭綬。孔昭綬又為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請來了楊昌濟和徐特立、黎錦熙等教員。
在新式學堂變成主流後,嶽麓書院就停止了招生。1903年,就在河東的城南書院改成了湖南師範館的同時,湖南高等學堂在嶽麓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這個高等學堂,便是湖南大學的前身。
沒了學生,嶽麓書院就荒廢了起來。1984年,在嶽麓書院開始修復的同時,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成立了。這個研究所的成立為後來嶽麓書院的「學脈的繼續」打下了基礎。兩年後,也即1986年,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招了30個歷史專業班的學生。1990年,湖南批了三個文科碩士學位點,嶽麓書院就是其中之一。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