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歲月裡,有的是寧死不屈的臣子,即便是漢奸輩出的明末,也少不了錚錚鐵骨。
孫承宗、盧象升、秦良玉、孫傳庭……他們或是抵禦外侮、或是控制內亂,都在致力於報效國家、保境安民,為重現太平盛世而努力。
而在慘烈的明清戰爭中,曾有一顆璀璨的新星一閃而過,這就是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小的華夏先烈。
少年大志,堅持抗清
夏完淳生於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年少聰穎,十四歲便隨父抗清,父親殉難後,追隨老師陳子龍繼續抗清,最終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
夏完淳自幼深受父師二人的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憂國憂民,以保境安民為己任。生於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那個即將天塌地陷的年代,他註定成為一個為報效國家而四處奔走的愛國英雄。
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崇禎皇帝自殺殉國之後,大漢奸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全面抗清鬥爭由此開始。當滿清八旗鐵騎踏遍中原萬裡河山,無數大明烈士紛紛奮起,用各自的方式英勇作戰,保家衛國。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夏完淳隨父師在松江抗清,兵敗後其父夏允彝投水自殉,他與老師陳子龍繼續抗清救國活動,與吳易的太湖義軍並肩作戰,最終不幸被包圍消滅,夏完淳僥倖脫險。
不幸被捕,怒罵漢奸
南明永曆元年,魯王賜夏完淳諡號「文忠公」,並任命其為中書舍人。夏完淳寫好謝表,連同數十位抗清志士的名冊,交給負責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不料後者被清兵拿獲,解送至提督吳勝兆處,後來吳勝兆反清失敗,名單輾轉落入清當局手中。
當時原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已經降清,任南京總督軍務,承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旨意,按名冊緝拿夏完淳等人。夏完淳在一段時間的躲避之後,想要去加入魯王政權的軍隊,繼續為國家效力,不料卻在臨行前被清兵逮捕,押解到南京受審。
洪承疇親自勸降,夏完淳堅決不肯下跪,佯裝不知對方就是大漢奸洪承疇,並說道:「我聞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在此故意提及洪承疇為明臣時的壯烈事跡藉以諷刺,當左右差役告訴他這就是洪承疇本人時,又怒罵道:「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此言一出,當即使洪承疇自慚形穢,無言以對。
滿門忠烈,錚錚鐵骨
夏完淳始終不願降清,還鼓勵同樣被俘的錢栴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
他在獄中始終無所畏懼,談笑自若,最終在永曆元年九月十九日被冠以所謂「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的罪名在南京西市斷喉而死,英勇就義。
夏完淳的父親和老師都在兵敗後自殺殉國,伯父夏之旭自縊而死,姐夫一家幾乎全家人為國捐軀,嶽父錢彥林與其堂兄錢棅積極抗清,與夏完淳同時就義,嶽母投水自盡,兩人的長子錢熙因抗清運動積勞成疾而去世,幼子錢默在家破人亡之後不知所蹤。
夏完淳的家人以及親友的品格和氣節對他本人的影響非常大,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使他成為了一個鐵骨錚錚的愛國少年,雖然生命短暫,卻在明末烈士們的抗清鬥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積重難返的大明王朝唱響最後的悲歌。
著名詩作,流芳百世
夏完淳不僅是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中國文壇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
這些作品多是表達國讎家恨和對親人的哀悼與不舍,歌頌中國人的民族氣節。曾先後作《細林夜哭》和《吳江夜哭》悼念老師陳子龍和抗清戰友吳易;因痛心國事而作名篇《大哀賦》。
被捕後在獄中所作《獄中上母書》,開篇一句「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令讀者不禁落淚。而他在期間寫下的詩集,名《南冠草》,期間有一首《別雲間》,千古傳唱。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