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聞濰坊的朝天鍋美食,但很長時間沒有機會品嘗一下。當時只能憑名字想想:像火鍋一樣有個煙囪朝天的鍋吧?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等真正來到濰坊見到朝天鍋的時候才發現,與想像的完全不同。
濰坊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朝天鍋飯店,大多門面不大。
在門外就能看到一口圓鐵桶,大多一米多高,約八十公分的直徑大小,許多上面會寫著「朝天鍋」三個字。
簡單的桌椅板凳,大多簡潔、乾淨,牆上一般都有朝天鍋的歷史介紹,而飯店夥計也不多,經常也就一兩位師傅招呼客人。
所謂朝天鍋,據說是清朝時期集市上人們的一種快餐形式。一口大鍋朝天,蹲著各種豬、驢、雞等肉類和下貨,所以也叫雜碎湯子。人們圍鍋而坐,小餅卷肉食,就著大蔥、鹹菜,喝著清湯,若是在寒冬的集市,該是多麼酣暢的一頓美食啊?
後來,傳說鄭板橋在此任縣令的時候,感覺這種吃法確實愜意,為人民群眾所喜歡,但露天畢竟有些不夠雅致,建議入戶經營,逐漸發展到今天的情形。
熊老師隨意選了一家路邊的朝天鍋飯店,老闆熱情相迎,但熊老師不知道該如何點餐,先慢慢看了一會兒牆上的說明,然後求老闆推薦。
老闆很痛快,指著牆上問:想吃哪一種?熊老師說:豬嘴肉。
好嘞。
很快,老闆從鍋裡撈出一塊豬嘴切成碎塊,用薄薄的麵餅一卷,兩頭一收攏,放到小盤中就送上來了,外加一碟蔥段和小鹹菜,一碗清香襲人的熱湯。
一口咬下去,小餅厚薄適中、筋道足而不硬,與豬嘴肉一起入口,越嚼越香,再咬一口爽脆的蔥段、加一點點醬香的鹹菜,實在是「人間煙火」,不可言喻的生活味道。喝一口清湯,一直暖到胃,渾身熱乎乎。清湯下咽,清氣長舒,心情為之一爽。
看著牆上招貼的眾多的菜單,熊老師抱怨自己肚子太小,不能一一品嘗,在濰坊盤桓的幾天中,一天三頓都是朝天鍋,臨離開濰坊的中午,又去飯店吃了一頓朝天鍋。
細品之後認為,工藝並不複雜,之所以流傳至今並為人們廣為喜歡,原因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