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可能具有什麼法律性質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由於國情不同,以及比特幣未來發展走勢尚不明朗,無論對其全面禁止,還是允許其在一定範圍內等同於貨幣使用,都能找到足夠多的理由支持。世界主要國家(或經濟體)對比特幣的態度不盡相同,在我國比特幣交易被完全禁止。

  最重要的不是比特幣是否可以取代各國現行法定貨幣,以及其未來的市場價格的高低,而是其底層技術——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對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等重要領域究竟有多大影響。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網際網路上的交易,都必須藉助金融機構作為可資信賴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與結算問題。這種局面在比特幣出現以後被打破了。

  隨著網際網路向價值網際網路進化,人們開始嘗試通過數學算法來建立交易雙方的信任關係。比特幣是基於密碼學原理而不是基於信用成立的,使得任何達成一致的參與者都能夠用它直接進行支付,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信用機構的介入。但是,比特幣能不能算是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法律能不能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

  比特幣具備財產屬性

  在比特幣系統中,交易信息和數據都被以文件的形式永久記錄下來,每一個文件就是一個區塊。每個區塊的第一筆交易進行特殊化處理,該交易產生一枚由該區塊創造者擁有的新的電子貨幣,即比特幣。

  當然,該區塊的創造者並不是無償取得的該比特幣,而是付出了相應的對價。必須運用具有相當算力的計算機,投入固定的時間,消耗一定的電力能源。而且根據比特幣技術的程序設計,越往後取得比特幣的難度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這就意味著通過計算取得一枚比特幣投入的成本越高。這非常類似於耗費資源去挖掘金礦並將黃金注入到流通領域。

  通過「挖礦」行為取得比特幣,從法理上說,應當屬於物權原始取得根據中的勞動生產。在承認數據權利的前提下,應該承認其合法性。

  《物權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民法總則》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些都為承認類似於以「挖礦」形式取得比特幣的數據權利取得方式的合法性,預留了立法空間。

  參與者加入比特幣網絡中,意味著認可比特幣的運行機制,這是最基本的協議。比特幣協議並非民法上的雙方合同,而是一個共識機制。在這個機制中,每個參與者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平等,彼此信任,所有交易可視透明。

  雖然這些信息與數據是存在於虛擬空間的,但因其具有了典型的財產內容,可以成為所有權的客體。一是比特幣被特定主體控制與支配。每一位交易當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地址,自動生成一對密鑰——私鑰與公鑰(public/private key)。所有者通過私鑰可對比特幣享有支配權。二是比特幣所有權具有排他性。雖然比特幣可被分割為大小不一的份額,但在該份額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即符合「一物一權」的基本法理。該所有權具有對世性,任何他人負有對其不得侵害的義務。三是比特幣的公示公信原則。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所有的數據和交易信息都被完整記錄且不可修改。通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比特幣實現了所有的權屬與交易信息透明、公開,不再需要傳統物權法上的公示公信方式方法,即可實現保護第三人(相對人)信賴利益的制度目的。

  比特幣並非「龐氏騙局」

  比特幣自出現以來,被很多人質疑是一種新型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或者金字塔式傳銷(Pyramid Scheme)。人們警惕新生事物,特別是對價格高昂的未知事物抱有戒備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從比特幣的運行機理以及實際效果來看,其並非龐氏騙局。原因如下:第一,比特幣系統的規則、運作機理是公開透明的。比特幣系統所有信息真實可靠,也沒有任何人可以操縱。第二,比特幣的取得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經濟成本。第三,比特幣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其價值取決於市場需求。人們通過比特幣這一存在網絡空間的虛擬貨幣,可以輕鬆完成「線上」交易的支付行為。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實體商店開始接受比特幣。第四,比特幣為社會貢獻了具有極高價值的底層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為在社會各個領域重構信用制度提供了技術可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對此,世界銀行的看法是:人們傾向於害怕他們不理解的事情,盲目的攻擊聽起來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同樣無知。比特幣顯然不屬於「龐氏騙局」的定義,其主要價值可能是向各國央行提供關於電子貨幣前景的教訓,以及如何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

  警惕比特幣可能造成的危害

  從比特幣的運行機制來看,因其去中心化、匿名、取得方式等特點,可能會造成以下幾方面的危害:

  一是極易成為犯罪工具。比特幣的帳戶匿名,外界無法知悉誰是其持有者,受到有洗錢需求的不法分子青睞。

  二是擾亂一國(或地區)的外匯管理秩序。比特幣交易不受任何中央銀行的控制,也無須商業銀行信用背書。通過位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比特幣交易平臺買入賣出比特幣,實現不同法定貨幣的轉換流出,可以成功地繞過任何國家的外匯管制。

  三是衝擊法定貨幣體系。從理論上說,雖然比特幣設計了數額上限,不會對既有法定貨幣造成太大衝擊,但是這會誘發其他類似數字貨幣湧現出來。

  四是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比特幣受人詬病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會耗費大量經濟成本。「挖礦」是比特幣原始取得的唯一方式,根據其程序設計,越往後挖礦的難度越大,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算力。

  各國政府對比特幣的監管態度

  從目前世界各國政府對待比特幣的態度來看,鮮有草率認定其為龐氏騙局或者其他金融騙局的作法。由於國情不同,以及比特幣未來發展走勢尚不明朗,無論對其全面禁止,還是允許其在一定範圍內等同於貨幣使用,都能找到足夠多的理由支持。從世界主要國家(或經濟體)來看,大致主要有以下幾種作法:

  1、承認比特幣的法律地位,允許其在一定範圍內具有貨幣職能。

  德國政府對待比特幣一直持較為積極的態度,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認為其屬於「私人貨幣」(Private Money)的範疇。早在2013年,德國財政部就認定比特幣為「帳戶單位」(Unit of Account),這意味著它可以用於該國的稅收和交易目的。比特幣在日本被視為一種合法的「加密數字貨幣」,許多商家接受比特幣支付。日本在2016年修改《資金結算法》時,專設第三章之二「虛擬貨幣」。從這一立法方式來看,主要是將虛擬貨幣作為一種結算、支付手段,並對虛擬貨幣的交易機構設置了明確的監管規制。對待比特幣交易,日本的作法是採用牌照式管理方式,在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取締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前提下,日本因此已經成為全球ICO的熱土。

  2、不認為比特幣具有貨幣屬性,但承認其具有一定的財產價值。

  英國並未明確規定比特幣的法律地位,但並未禁止比特幣交易。帝國理工學院Cathy Mulligan博士認為:「在英國,比特幣實際上被當作私人資金。如果你試圖用比特幣兌換英鎊,不會因比特幣的價值被徵收增值稅。」美國對待比特幣的態度比較微妙,經歷了從積極到謹慎的轉變。美國財政部、證監會等聯邦政府監管部門多次表態,認可比特幣對社會的創新貢獻,支持其發展。但是自2017年以來,因為比特幣的大幅上漲和ICO的火爆,它們開始提醒投資者警惕數字貨幣的風險,並對其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從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的態度看,比特幣被認為是一種金融工具或者證券,具有投資價值,但不能視為等同於美元的貨幣使用。2014年3月25日,美國國家稅務局(IRS)曾發布文件,正式對比特幣徵稅。

  3、不承認比特幣法律地位,全面禁止其交易。

  中國政府對比特幣的監管也經歷了從放任到全面禁止的過程。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比特幣交易在中國被完全禁止,在中國經營的比特幣交易平臺隨即宣布將停止所有交易業務。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引用法國KEDGE商學院教授埃裡克·皮謝文章稱,比特幣泡沫不過是瘋狂投機的最新化身,沒有人能預言投機風險持續時間的長短和頂部在哪裡。

  不過,完全拒絕接受比特幣,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烤貓」(Firedcat, bitcointal論壇上的馬甲)事件。2012年7月,烤貓在深圳成立Bitfountain公司,進行「虛擬IPO」發行,以0.1比特幣的價格募資16萬股,用以挖礦和研製Asic礦機。這種行為本來有非法集資的嫌疑,但因為比特幣在中國不算貨幣,無法認定該行為是非法集資。

  「貨幣認同」是決定比特幣性質的關鍵

  早在1992年,曾長期供職於英特爾(Intel)公司的美國技術和政治作家Timothy C. May認為,國家出於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以及對社會解體的擔憂,不能讓秘密的無政府狀態無限蔓延,當然會試圖減緩或阻止這項技術的傳播。從這個角度看,各國政府對待比特幣的謹慎態度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美國貨幣政策專家米什金認為,貨幣(money,也指貨幣供給)是指人們廣為接受的、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付活動或者用於償付債務的任何事物。從貨幣發展的歷史看,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源於人們對貨幣的普遍接受性。法定貨幣只不過是用國家公權力賦予了某種貨幣在一國範圍內通行。

  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並不具備強制通用力,也就是說社會公眾一般不負有接受其作為貨幣的義務。但是,比特幣無須第三方信用的支持,只要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比特幣的貨幣地位,就可在具有「貨幣認同」的群體內或者當事人之間等同於法定貨幣,應當依照貨幣處理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如果當事人之間對其不存在「貨幣認同」,則可視其為一種無形資產,按照財產法規則處理。上述規則,在不存在虛構事實、隱瞞信息以及當事人未履行告知義務的前提下,應該屬於私法上的自我責任範疇。

  比特幣出現以後,其價值和實際意義不斷受到人們的質疑。但這都不影響其對傳統貨幣體系和貨幣理論,乃至政府管制的其他領域帶來的巨大衝擊。最重要的不是比特幣是否可以取代各國現行法定貨幣,以及其未來的市場價格的高低,而是其底層技術——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念對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等重要領域究竟有多大影響。改變已經開始,我們必須積極應對。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法學所)

(責任編輯:關婧)

相關焦點

  • 比特幣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原標題:比特幣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據報導,今年7月底至11月初,美國猶他州一對年輕夫婦完全利用比特幣環遊了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大洲的多個國家,歷時101天。整個11月,比特幣可謂「一飛沖天」,給一些人帶來了大筆意外之財。
  • 俄羅斯將承認比特幣為具有法律保護的財產
    如果發生任何違法行為,其所有者將能夠依靠法律保護,並在法庭上捍衛其財產權。」 米舒斯京於2020年1月接替俄羅斯前總理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當時他敦促俄羅斯優先發展數字經濟。 本月早些時候,俄羅斯議會國家杜馬(Duma)將討論一項新的法律草案,該草案將使俄羅斯人公布在海外平臺上「電子」資產收益和持有情況,此舉可能會對加密交易產生影響。草案提出,如果公民在海外數字平臺的年交易額超過7730美元,就需要向國家稅務機關申報。此外,該法案的條款也給立法者和聯邦稅務部門(FTS)適用於加密錢包和交換帳戶的權限。
  • 比特幣為什麼存在?|比特幣交易合法嗎?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範體系。上面這個法律的定義,決定了一種行為是否合法,必須首先對其「立法」,而「立法」的前提也肯定是要對應到「某一個具體的國家」身上了。
  • 聯盟分析-政策法規 | 比特幣場外交易的法律風險
    法律依據《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汙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的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沒收實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洗錢數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罰金
  • 萬一DGX和比特幣被搶了怎麼辦?數字資產受法律保護嗎?
    2020年5月6日,法院二審認定比特幣屬於網絡虛擬財產,應從法律上予以保護,通過不合法手段取得的比特幣應當全部返還或折價賠償。 劃重點,比特幣應從法律上予以保護。 瞬間,所有國內炒幣者、尤其是經歷過幣圈94的人全都沸騰了,他們熱淚盈眶、奔走相告這個似乎比減半更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 俄羅斯對待比特幣是怎樣的態度
    打開APP 俄羅斯對待比特幣是怎樣的態度 區勢傳媒 發表於 2019-12-03 10:37:20 11月29日,俄羅斯央行出面反對比特幣,聲稱俄羅斯貨幣盧布應該是該國唯一合法的貨幣。
  • ETH最具有實力的幣種?以太坊的真實用途和比特幣的區別
    首先,講一下什麼是以太幣?簡單來說,所謂以太幣(ETH),就是以太坊區塊鏈系統中自帶的一種數字貨幣。就跟比特幣系統中的比特幣一樣,可以由維持以太坊網絡運行的礦工,通過挖礦獲得。以太幣的方向是什麼?ETH雖然和BTC一樣是屬於數字貨幣,也同時具有一定的交易屬性。但是ETH背後的以太坊區塊鏈網絡定位是世界級的通用計算平臺,他只是借用比特幣中的區塊鏈技術,以此為基礎,朝著偏向於網際網路的作業系統級應用方面發展。
  • 虛擬幣,法律邊界在哪裡?
    行政法領域的「否定評價」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規定:「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 在韓國,玩比特幣的三大法律風險
    前天,我的VIP微信好友向我提問:「在韓國玩比特幣合法嗎?」 對此,我簡單的給了回復。但今天突然想起了這兩年碰上的諸多「比特幣陷阱」,所以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常見的三大問題。
  • 居住權法律性質淺析
    居住權可以通過合同、遺囑、法律的直接規定以及時效取得。(2)可見,對享有居住權的一方來說,法律這樣一種明確的規定即保證了此項權利具有了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體現了特定人對房屋這一不動產的一種現實性、排他性的支配權。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居住權的法律性質。  第一,居住權是物權而非債權,通過合同設定的居住權與租賃合同設定的租賃權相區別。
  • 非法取得比特幣不願還 法院:比特幣具財產屬性 應全部歸還或折價賠償
    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那麼,比特幣是否具有財產屬性?非法取得的比特幣是否應該返還,又應如何折價呢?嚴冬等四人在庭審中均表示自願返還從皮特、王曉麗處獲取的比特幣及天空幣。最終,法院以非法拘禁罪分別判處嚴冬、呂芳、張飛、傅雲有期徒刑六個月十五日至八個月。  然而,皮特、王曉麗始終未等來嚴冬等人承諾返還的比特幣及天空幣,兩人遂提起訴訟。  爭議:比特幣是否具有財產屬性 是否應受法律保護?
  • 灰度資本買入比特幣的背後的私心是什麼?
    比特幣價格有可能從現在的19000美元漲到2萬、3萬、10萬、15萬美金。而有一天可能一天漲30-50%,那一天有可能就是比特幣的最高點。牛市最高點跌下來很可怕。一開始跌下來人們會不以為是跌,但跌下去牛市就結束了,而且跌幅會非常可怕,可能一、兩個月就跌掉一半,最深會砍掉85%。現在我們知道,灰度的比特幣價格是高於市場存量比特幣的價格的。
  • 比特幣都能幹什麼?
    比特幣可謂是當今社會的熱詞之一,從IT圈到金融圈,從高端寫字樓到家裡熱炕頭,不同的人們都在熱議比特幣,仿佛比特幣已經同人民幣一樣,進入到了千家萬戶,成為了人們居家出行之必備良藥。那麼,問題來了,比特幣都能幹什麼呢?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源頭開始,一步步的來看。畢竟,想要用羊毛,也要知道它出自哪裡不是?
  • 淺析祭奠權的性質及法律保護
    司法實踐對這一權利的保護態度和保護原則:祭奠權是一種應受到法律保護的人格權,但權利的行使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於法律沒有規定,司法實踐對於祭奠權的認識並不統一,對於祭奠權行使所受到的限制也眾說紛紜。由於限制是在權利行使過程所發生的,那麼,權利人如何行使祭奠權?對祭奠權進行法律保護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本文擬從祭奠權的性質入手,就祭奠權的法律保護問題提出一孔之見,以供商榷。
  • 在中國公民繼承比特幣了
    中國的繼承法可能就會很快更新,以包括網際網路資產和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等。法案草案目前正在由政府進行審查。新的繼承法將成為中國第一部民法典的一部分,並可能影響比特幣等虛擬資產近期,中國議會透露了其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其中包括對財產,人格,合同,婚姻,侵權和繼承等民權的保護。一系列廣泛的法律有望促進該國的法治。
  • 從「把比特幣趕出中國」看數字貨幣的合法性
    比特幣可以被徹底趕出去嗎?首先,比特幣是什麼?比特幣是儲存在計算機存儲器內的一段代碼,形式上屬於電子數據或者信息。但比特幣又不同於一般的數據或者信息,因為信息可以任意複製,比特幣是不可以複製的。比特幣屬於特定物,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不同於一般的有經濟價值的特定物,比特幣可以穿越國界,在網絡世界裡不受暢通無阻。其次,比特幣在哪裡?
  • 【案件快報】如此取得的比特幣是否應該返還 法院:全部歸還或折價...
    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那麼,比特幣是否具有財產屬性?非法取得的比特幣是否應該返還,又應如何折價呢? 5月6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一起比特幣涉外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二審認定比特幣屬於網絡虛擬財產,應從法律上予以保護,通過不合法手段取得的比特幣應當全部返還或折價賠償。
  • 金色前哨|美國聯邦法院:根據華盛頓法律應將比特幣定義為貨幣
    當地時間7月24日,美國聯邦法院表示,被稱為比特幣的虛擬貨幣是華盛頓特區《貨幣傳輸法》所涵蓋的一種「貨幣」(原文為money)。法院周五拒絕駁回針對地下比特幣交易平臺的運營商Larry Dean Harmon的刑事指控。
  • 比特幣,自由是對自由的挑戰
    當「勒索」病毒將比特幣又一次推上了風頭浪尖,比特幣的市值翻著跟鬥的又創新高。比特幣究竟意味著什麼?值得深思。  比特幣是自由主義的產物  比特幣是劃時代的,但劃時代產物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  比特幣產生的「人和」是其意識理論基礎。
  • 比特幣到底具有什麼魔力,只是一堆數據價格卻高達12萬?
    通貨膨脹是如今社會的主要問題之一,很多人都因為怕錢越來越不值錢,所以都會選擇一些理財的投資,除了購買房產以外,大家還有什麼項目值得投資嗎?如果有一年就飆漲10萬的東西,你會投錢嗎?價格昂貴的比特幣自從2008年誕生以來,比特幣已成為了目前價值最高的加密貨幣。在2017年的時候,一枚比特幣的價格達到了19850美元,但2019年又跌回了5000美元左右。不過,就目前的趨勢來看,比特幣的價格穩定在了17000美元以上,折合成人民幣就是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