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一位叫做馬良的中國學術記者前往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進行文化考察,在與當地人的交談中,偶然得知亞美尼亞有一個古老的特殊姓氏——馬米科尼揚。
中國和亞美尼亞境內都有傳聞,這個姓氏的祖先來自中國,但這個「祖先」具體是誰?卻鮮有定論。馬良碰到了一位外國朋友,他非常熱心,接連向馬良介紹了幾個姓馬米科尼揚的當地人。
幾天後,馬良在當地人的引見下,與蘇裡·馬米科尼揚在著名的葉里溫教堂外會面。根據馬良之後的回憶,他第一眼望向蘇裡時,並不覺得他與普通的亞美尼亞人有何不同,但交談幾十分鐘以後,卻發現他的頭髮及面部特徵與中國人非常相似。
對此,蘇裡也表示其祖先確實來自中國,這是父輩們口口相傳下來的,但她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究竟是誰。
這個現象引起了馬良極大的興趣,他向當地的歷史學家請教,並翻閱了《亞美尼亞史》一書,最後發現了與馬米科尼揚祖先馬抗有關的記錄。
根據《亞美尼亞史》的記載,在公元3世紀左右,一個叫馬抗的「大秦人」,率領家族來到波斯避難,後來「大秦皇帝」遣使前來,向波斯國王要人,稱馬抗是「大秦」的罪犯,要將其抓回審判。
這個時候馬抗已經加入了波斯軍隊且戰功卓著,考慮到與「大秦」山高路遠,波斯國王將他保了下來,將馬抗送到了波斯屬國——亞美尼亞避難,亞美尼亞的統治者特爾達特二世也欣然接納了他,並給他賜姓馬米科尼揚。
波斯帝國疆域:紅線內為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史》的作者莫夫謝斯生活在公元5世紀,此時距離馬抗去世僅過了兩百餘年,史料的準確度還相當高。在《亞美尼亞史》的記載中,當時的中亞波斯稱中國為「大秦」,還是很符合史實的,而根據時間推斷,這段事情發生的時間是公元217——公元241年,中國正好是三國混戰時期,馬超家族慘遭曹操誅殺。
此時曹操已經挾天子而令諸侯,平遼東、滅烏丸、控河西走廊,使通西域。《亞美尼亞史》中所提到的「大秦皇帝」應該就是曹操無疑了。
而在中國這邊的史料記載中,馬抗是馬超的堂兄弟,馬超叔父馬冀的兒子,馬超族人幾乎被曹操殺了個精光。如果不是記者馬良的這個發現,我們到現在都不會知道,原來馬抗率領族人,走西域到中亞扎了根。
馬超劇照
馬超家族具有羌胡血統,跟絲綢之路的西域商人們交情、利益糾葛頗深,遭遇家族剿滅危機時,馬超家族選擇藉助西域商人的力量逃往中亞,也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公元5世紀時,波斯為加強對亞美尼亞的控制,頒布命令強制要求全亞美尼亞人信仰波斯人的拜火教,此舉遭到了亞美尼亞百姓的強烈反對。
公元450年,馬抗的後裔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帶領眾人起義,並在誓師大會上留下至今在亞美尼亞流傳的名言:「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為永生。」
次年,波斯軍隊在決戰中擊敗了瓦爾丹的起義軍,瓦爾丹壯烈犧牲。雖然他的起義失敗了,但他率領的英勇抵抗行為觸動了波斯統治者,龐大的波斯帝國就此讓步,不再勉強亞美尼亞人信仰拜火教。
拜火教廟宇遺址
瓦爾丹犧牲了,但他的英勇反抗精神留下來了,之後亞美尼亞人在馬米科尼揚家族的帶領下持續反抗。30年後,瓦爾丹之侄瓦安·馬米科尼揚再次與波斯展開鬥爭,親手恢復了亞美尼亞的自治權,由其親族出任亞美尼亞自治總督,亞美尼亞的獨立鬥爭迎來偉大勝利。
在長達幾十年的獨立鬥爭中,瓦爾丹·馬米科尼和瓦安·馬米科尼揚居功至偉,為了紀念這兩位民族英雄,亞美尼亞人在首都葉里溫的廣場上,為他們豎立了巨型雕像,以資紀念。
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廣場上的瓦爾丹·馬米科尼揚雕像
這兩座雕像櫛風沐雨,屹立至今。
註:此事在國內史學界尚存爭議,原因就是這些事件主要記載在中亞史料《亞美尼亞史》以及美國人杜派所著的《世界軍事歷史全書》中,而事件的另一個主要參與方——中國則缺乏相關的史料記載,事件構不成閉環的雙盲驗證,因此國內史學界未對此事下定論。而本文則是根據目前能找到的最權威的史料所作,亞美尼亞首都的兩座雕像如今也確實依舊佇立。萬望讀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