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國舞蹈家協會聯合舉辦的BDA舞蹈論壇(2020)在北京舞蹈學院閉幕。在為期3天的論壇上,近千位國內外舞蹈藝術家和關注舞蹈藝術的各界專家學者以「疫情·人類命運·舞蹈」為主題,主要通過線上方式共同探討了疫情為舞蹈帶來的變化及未來發展趨勢。
業內認為,疫情促使大量的內容通過線上和觀眾見面,這從某種程度上使此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舞蹈資源被重新分配。如何讓線上內容成為劇場舞蹈的有效延伸,進而帶動更多的人關注舞蹈作品本身,達到真正的觀演連接,恐怕是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保持開放心態 尊重創作規律
2020年對於舞蹈行業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舞蹈領域在教學、演出、創作等方面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
舞蹈藝術在疫情期間以特有的表達形式和社會功能,催生了「方艙舞蹈」「居家舞蹈」和「雲舞蹈」等新空間。大眾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以舞抗疫、以舞健身,找到了抗擊疫情的一劑「良藥」,也讓每一位舞蹈人深思舞蹈之於社會、之於人類的重要作用,重新認識舞蹈與美、與生命緊密相連的關係,更加理解舞蹈藝術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必要性。
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表示:「新冠疫情使我們直面一個無法迴避的全球命題,即在疾病、災難等諸多未知的嚴峻挑戰下,藝術何為?舞蹈何為?這是本屆論壇聚焦「疫情?人類命運?舞蹈」這一主題的動因。正如我們至今對疫情仍然有很多困惑一樣,我們在自己熟悉的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編導、舞蹈傳播等領域,仍然存在很多認識缺限,需要我們認真鑽研、探究未知。勇於探索未知、探究邊界、發現規律,這是教育的內涵、大學的使命。」
疫情的發生讓舞蹈的學習、體驗、創作都帶來了不小的變化,也給藝術家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和使命感。從09年開始創建亞彬和她的朋友們,如今已經走過了11年,舞蹈家王亞彬的身份由一名舞者逐漸向編舞和導演的身份進行拓展。她認為,舞蹈本身需要遇見,遇見觀眾,遇見自己,「作為舞者其實是一個很開放的心態,作為一個編舞和一個導演,其實我也希望在未來有更多跨舞種的,然後跨不同主題的跨文化的創作。所以在這個創作過程當中,有一個需要特別深入的磨合。創作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但是這個規律是多變的,我希望在實踐當中逐漸的摸索,不斷的形成自己的一種創作方式,每次的創作,其實都是基於一個主題下然後進行闡發和拓展,最終是可以完整的呈現在舞臺上。」
線上演出可以助力舞蹈更有力量
疫情期間,不少機構和舞蹈家都開拓了線上領域,線上直播、線上教學、線上藝考、線上論壇等新模式層出不窮。業內認為,線上從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劇場空間。
國家大劇院在疫情期間做了歌劇、音樂會、話劇、舞蹈等演出藝術形式的線上同步直播。國家大劇院劇目製作部副部長關渤表示,不光是疫情以來,其實最近10年,無論從作品的創作還是觀演關係,都因為數字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感受到我們的創作主體,包括編創者,包括我們的表演者,都已經從單純的人開始向數位技術傾斜。通過裝置技術或者視覺產品,產生觀眾在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少有機會觀看到體驗到的視覺奇觀。我們在運用機械手臂或者無人機或者經過數字加工的畫面向觀眾進行表演的過程當中其實豐富了我們創作者的表演的手段。同時,除了在表現上,除了在手段上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呈現以外,我們現在的創作者也在開始讓我們的數位技術進入到我們的一度創作裡面來。如今,劇場演出進行高清直播已司空見慣,這一傳播方式拓展了劇場空間。雖然通過媒介,像電影院的銀幕、電腦、手機終端等等,觀看演出的觀眾失去了劇場藝術的『現場性』特徵,但是卻打破劇場的物理空間限制,在更廣泛的空間將觀眾們連接。這使得傳統的觀演關係即演員與觀眾現場的及時交流發生了變化。」
在某些創作者看來,線上演出,尤其是鏡頭語言甚至可以幫助舞蹈的表達更有力量感。北京舞蹈學院青年教師、人文學院教授劉巖編舞並主演的抗疫主題舞蹈影像作品《手·護》用影像的方式和舞蹈的力量,向所有付出努力的一線工作者、堅守防疫的人民群眾致敬。
劉巖認為,鏡頭可以更大程度和力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編舞思維的發散,《手·護》的最後一個部分,人是不露出的,露出的只有手。在舞臺上有無限的可能,但是鏡頭有它獨特的語言,這是我在這次參與編創的時候切身體會到的。如果我們與鏡頭合作好,它是可以助力於舞蹈思維的表達的,可以讓我們的很多東西變得更有力量,可以更直接的傳達我們的思想。
作品本身的質量更重要
那麼究竟是選擇線上還是劇場呢?業內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關渤表示,「新的數位技術讓我們劇場藝術不但為現場的觀眾進行服務,可能面向更廣大的觀眾,為他們提供不一樣的作品,並且可以有可能邀請觀眾參與到我們的創作當中來,產生新的有價值的作品樣式。」
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線上和線下演出並不衝突。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春看來,原來集中在大城市的舞蹈資源現在以網絡方式正在進行擴散,被重新分配。「以前只是直播演出,現在直播已經深入到教學的直播,排練的直播,編導和舞者的採訪直播,甚至研討會現在也在直播。舞蹈行業在以前演出終端之前很少跟觀眾發生關係。經過一年的培養,我覺得內容的前置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種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不影響售票反倒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包括了首演的直播、宣傳、營銷、評論,甚至觀眾可以參與到部分創作當中。」
劉春認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歸根到底還是要更關注舞蹈作品本身:「後疫情的觀演討論,我覺得不應該是簡單的一個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內容是否可以延展,本身的質量是不是能經得住網絡和現場的雙重考驗。怎麼樣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能夠讓更多的大眾了解到劇場,了解到舞蹈,再走進舞蹈。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轉變,我覺得能達到一個觀演重新的連接。」
謝欣舞蹈工作室製作人劉鶴也表示,「我們到底要傳播的速度還是劇場的觀演體驗呢?實際上我認為兩者都可要。作為製作人來說,應該對我們選擇的劇去負責,同時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去利用線上觀演傳播的方式和速度,推動更多人去喜歡並且走進劇場。」
攝影/牟可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