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雲
今日通江路
我十三歲以前住在齊齊哈爾的通江路,那時人們將通江路又叫作葫蘆頭。
劉雲先生手繪通江路方位圖
通江路是齊齊哈爾往西通往嫩江碼頭的一條約6華裡土路。這條土路東起現在龍沙公園南門(現龍沙公園5號門)西邊200多米處;這條路南面是偽滿軍菅(原政府二號院),路的北側是公園,老圖書館樓,順路往西走經關帝廟、壽公祠,再走20多分鐘就到了嫩江主流東岸的土碼頭。
今日葫蘆頭
在嫩江東岸住著分散的近百戶人家。這些人家多數是船民、漁民、碼頭工人、趕車的,還有幾家開小店鋪的,這些人家絕大多數是來自山東省、河北省闖關東的人們。
葫蘆頭舊影
通江路是個小社會,由於有葫蘆頭江岸碼頭,當時這裡是水路航運貨物集散地,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龍沙公園中的關帝廟
我記得每年開春以後大大小小的風帆船就順江而上,從嫩江上遊沿岸各地,運來大量的木材、柳條子、木耳、猴頭、榛子、瓜子、毛皮等各種山貨。又經商人倒手到城裡去,這些商人又將鹽、布、油料工具等生活用品裝船運到上遊的拉哈、莫力達瓦達族地區、訥河、嫩江等地;大大小小的風帆船在嫩江上川流不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葫蘆頭碼頭是很繁榮的。
在葫蘆頭嫩江上還有個二碼頭,嫩江有個小支流,水向東流,流經關帝廟、壽公祠後面的土坎下坎,人們管這條支流叫江岔子。
龍沙公園中的壽公祠
壽山將軍雕像
每到春夏之際小的風帆船運著山貨到關帝廟土坎下的碼頭卸貨、裝貨,葫蘆頭的人們管它叫二碼頭。這裡也非常熱鬧。
這個江岔子的北面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我的家就住在二碼頭的南岸三間小土房裡。江岔子水淺,周圍風景秀麗,每到夏天我和鄰居的孩子們在江岔子裡戲水,我本來會遊泳,有一次嗆水險些淹死,經人搶救活過來,從此以後我害怕江水了,把僅會的一點遊泳本領也忘了。
我在葫蘆頭渡過了活潑快樂的童年。
那時的嫩江一點汙染都沒有,盛產鯽魚、鯉魚、草根魚、甲魚、小江蝦,江岸早市到處是賣魚的;一到夏天各種新鮮蔬菜,黃瓜、水蘿蔔、小白菜、芹菜、青椒、茄子到處都是;加上幾家小鋪百味雜陳,任人選購。
在葫蘆頭,這個小社會各個階層人都有,除了勞動階層以外還有些閒民流氓地痞、雜亂事太多、風氣不正。隔著我家西頭有個鄰居外號叫楊小腳,是個能說會道的見啥人說啥話的女人,她專門保媒拉縴騙吃騙喝。我五姨就是被她岀賣的。楊小腳擅於在姑娘娘家、男方父母家花言巧語的招騙,我五姨夫劉傳福為了娶到我五姨,違心為了楊小腳寫下欠苞米2000斤的欠條。多年以後,楊小腳從箱子底翻出發了黃的有我五姨夫名字手印的欠條,找到我五姨夫家要帳,因我五姨夫已去世,他兒子劉家裕還了此債。楊小腳類似這樣的詐騙,當時在葫蘆頭是常有的事。
當時的胡蘆頭有些流氓、地痞同曰偽時葫蘆頭的漢奸劉堂勾結,橫行市井,魚肉百姓。解放以後漢奸劉堂被處決了,同他勾結的流氓、地痞也被勞改了。
回憶起來,解放以後通江路,葫蘆頭喜事不斷;當時通江路開展鬥惡霸鬧翻身的運動,我大姨何桂清和一位叫石萬山的老夫婦成了這場運動的骨幹。石萬山夫婦分到三間房,他又蓋了兩間土房,同分到的房子連起來,在南區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座小學校:萬山小學(今天的江岸小學)。
為了表彰石萬山夫婦的義舉,政府在葫蘆頭召開群眾大會,石萬山夫婦披紅戴花出席會議,成為當時是轟動一時的新聞。
石萬山夫婦、我大姨何桂清和許多農會積極分子的事跡被收錄到紀錄電影《民主東北》中,雖然只有幾個鏡頭,我們看了也感到非常新鮮和驕傲。
解放後我家的生活也好起來,一九四九年我家進城搬到永安大街54號院內生活。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嫩江風帆船的運輸漸漸的退崗了。到一九五三年,就沒有風帆船運貨了,只有十幾條打魚船了。
後來,通江路東部一多半地方,約三平方華裡面積劃入龍沙公園。通江路的居民絕大多數遷進城內新樓,通江路的破舊土房全部拆除。葫蘆頭變為旅遊景點,綠樹成蔭。
葫蘆頭北面的園藝實驗站建成了市政府部門辦公樓和齊齊哈爾大學文化區。
滔滔嫩水,源遠流長,這條多情的母親河永遠滋養著充滿希望和生機的齊齊哈爾。
作者曾任齊齊哈爾市馬戲團副團長、齊齊哈爾電視藝術製作中心主任、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