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兇的魔力。
《山海經》有記載「君子服之,以御不祥」。是說君子佩戴美玉,可以抵禦不祥,逢兇化吉。
所以,你看文學影視作品中,祖傳的項墜、護身符,很多都是玉器。
《拾遺記高辛》也記載有玉器的驅鬼闢邪之事。
「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紅瑪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鬼)不能逢之」。
唐代《杜陽雜編》則記載了一種香白玉,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數百米外嗅到,即使藏於錦盒或金函、石匣中,也能聞到香氣,這種香氣還能闢邪。
古人相信,玉是一種具有靈性的礦物,又有「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的說法,所以帶的時間越久越好,但一定要戴在左手上,因為左進右出,可以幫助你身體的循環。
漢武帝取金莖露和玉屑服用,說這樣可以長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風更甚,一些玄學、道家認為玉石有助於長生不老,將玉器認為是仙藥。
西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仙藥》云:「玉亦仙藥,但難得耳。」
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記有玉的藥效;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記錄了玉的十四種藥效:「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懣、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
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
因為玉的美好寓意,還有玉的物理和化學功效,能與人體磁場產生和諧共振,所以自古以來,民間男女相信玉能養生、護身、定驚、避兇、安家、驅邪,令人如意吉祥、平安順利,玉代表生命中的正氣、好運、德行、內涵和靈性,因而能幫助人於在不可信任的生命中重獲意義與自信。
所以無論從醫學、物理學還是心理學角度上分析,相信玉能護身闢邪養生,便不純是盲目的迷信,而是悠久傳承的玉文化民族心理使然,十分微妙!
早在春秋時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應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發展到漢朝最終形成了許慎《說文解字》所說的「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我是《易經》文化愛好者,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Nielsen大數據分析師,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有關《易經》民俗故事和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