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稱長城為萬裡長城,它的修築始於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化,為了防止遊牧民族的侵擾,不斷地修築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裡。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尤以秦、漢、明三時期的規模最大。
今天所指的萬裡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其中最著名的一段,也是明長城向遊人開放的最早地段,自然是位於北京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的八達嶺長城。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幾乎所有初到北京的人都會慕名而來,感受一把當好漢的豪邁之情和壯麗風景。
這些年流連於北京周邊和河北,除了爬上八達嶺長城,亦登過居庸關、慕田峪等幾段知名的長城,還有箭扣等不少野長城。它們歷經千年風霜,依然風光無限,吸引著「長城文化」愛好者前來挑戰。
此次,就讓我們看一看北京周邊這些知名與不知名的長城,領略它們盤旋在崇山峻岭的雄壯之姿。
居庸關長城
近兩年,居庸關長城再度引起人們關注,是因為陽春三月穿行於花海中的S2線列車。在居庸關長城腳下,溪水長流,花朵競相開放,百年京張鐵路橫臥山谷間,與列車共舞。相比八達嶺長城的壯闊,春天的居庸關長城更添一份柔美。
自古有著「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居庸關長城,其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都有關城之設,金代的「居庸疊翠」,便為燕京八景之一。
如今居庸關長城的第一大亮點,就是這個「險」字,爬起來更陡峭,臺階更高。雖登山觀景需要良好的體力支撐,但遊玩起來別有一番意趣。
其第二大亮點,在於文化韻味,整個居庸關景區內,關帝廟、雲臺雕刻、疊翠書館等,都見證和記錄了古往今來的歷史故事。特別是雲臺雕刻堪稱一絕,其是元代喇嘛塔的基座,上面有著精美的雕刻作品,集歷史、雕刻、語言文字於一體,見者無不稱奇。
第三大亮點就是遊人相對較少,可以深度慢行。北關城樓為視野極佳的觀景臺之一,建在高大的城臺上,設有城門,留有明代數門火炮、真武廟等,是明代關城建制最為完善建築。兩旁聳立的高山層巒疊翠,松柏、紅楓、鬱鬱蔥蔥。每到秋季,漫山遍野的紅色、黃色、綠色,與古老的長城交織在一起,美得如詩如畫。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原名摩天谷,因站在關臺上舉頭仰望,長城逶迤仿佛上可接天而得名。摩天與慕田近音,谷與峪相通,便通稱慕田峪了。長城西接居庸關,東連古北口,全長5400米,是國內目前最長的長城,享有「萬裡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
此長城是繼八達嶺長城後,北京開放的第二處長城景區。慕田峪長城區別於其他長城段主要特點是雙面垛口,出於能攻善守,兩面禦敵的需要,雙側垛口可同時進行雙向防守作戰。這些垛口也不是開口的長方形,而呈鋸齒狀。
如今看來,慕田峪長城已由抵禦外族入侵的大牆,變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站在長城上仰望群山,青灰色的城牆隨著山脊起伏緩陡相連,極富立體感,不負「危嶺雄關」之名。
來慕田峪長城遊覽,人們常常喜歡坐纜車直達14號敵樓。這裡內部呈空心回字形結構,居高臨下,四面都設有箭窗。因附近地勢較平緩,視野開闊,有時流連於此,卻忽略了正關臺。
正關臺也就是慕田峪關,位於第四號臺,是古時南北來往的要道,三座樓連成一體,造型別致。敵樓正面鑲有「正關臺」三字石匾,分上下兩層,可容納百人。上層建有望亭,形成主廳側室格局。這在萬裡長城所有關臺中都是獨一無二的精美佳作。
順著正關臺東側扶搖直上,就可抵達山頂處的著名的大角樓了。作為慕田峪長城中較大的敵樓,視野開闊,向西慕田峪關,向東亓連關,長城內外盡收眼底。
司馬臺長城
司馬臺長城橫臥在北京密雲區與河北灤平縣之間,緊鄰古北水鎮,是唯一保留明長城原貌的古長城,以奇、特、險著稱於世。6種樓頂、7種牆體、多種敵樓......工程繁浩,設計奇特,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這樣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司馬臺長城堪稱中國長城之最。」
司馬臺水庫將長城分為東西兩段,西部屬古北水鎮景區,山勢和緩,牆高樓大,走起來較為容易。山腳環境優美,與古北水鎮山水相依,頗有幾分姿色。東段則山勢陡峭,敵樓形態多樣,窄牆蜿蜒曲折,可謂險中有險,目前算是「野生狀態」。
東段長城有兩座敵樓最為顯赫,即仙女樓和望京樓。尤其望京樓築於海拔986米的陡峭峰頂,景色絕佳,雨後天晴可依稀望見北京城,夜晚能看到純淨星河。只是過於險峻,跟連接兩樓的天橋司馬臺「單邊牆」一起被列為險要之地。
另外分隔東西兩段長城的司馬臺關也別有一番特色,它是明長城歷史上頗具代表性的水門關,在水關長城處有一座由冷泉和熱泉匯聚而成的鴛鴦湖,熱泉來自司馬臺西邊長城根下,流水溫度始終保持在38攝氏度終年不斷;與此相對在司馬臺東邊山根下也有一股泉水,終年流水冰冷刺骨。兩泉相距不過幾十米,非常奇妙。
金山嶺長城
同樣位於灤平縣境內的金山嶺長城,西起龍峪口,東至望京樓,與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及司馬臺長城構成了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古北口長城體系。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障牆、文字磚和擋馬牆,堪稱金山嶺長城的「三絕」,為萬裡長城中絕無僅有的寶貴遺產。
長城障牆是明代薊鎮長城特有的一種結構,外觀看起來像一層層階梯似的牆障,舊時為了防止陡峭的長城地段,牆外的冷箭襲擊。在這些長城障牆上,還設有供瞭望和射擊用的望孔和射孔。自從多了這些障牆,金山嶺長城的防禦功能更加完善,也讓巍峨的長城,變得更加威武。
過去,在萬裡長城上曾發現過極少帶有文字的青磚,然而在金山嶺長城大狐頂樓一帶,卻有500多米長的長城,幾乎完全是用帶有文字的青磚砌成。文字磚上記載著燒制年代和部隊番號,代表著當年從全國各地調來的各兵種、部隊等。
登上將軍樓,向北放眼望去,軍事防禦體系一覽無餘,由遠及近梯次分布著三道軍事防線:支牆、擋馬牆和塢牆,擋馬牆便是第二道防線,修築於東山坡上,用於阻擋敵軍騎馬接近長城。三牆攻守兼備,固若金湯,不愧為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精華所在。
金山嶺四季景色旖旎,最美的莫過於金秋時節,曾經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十大秋色第七名。站在小金山極目遠眺,燕山綿延天際,蒼蒼茫茫,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昂首甩尾,心胸也跟著豁然開朗起來。
箭扣長城
在北京眾多「野」長城中,數箭扣名氣最響亮,因山勢險峻,城牆自然風化嚴重,一直未正式對外開放,但前來攀登徒步者絡繹不絕。在長城攝影中上鏡率最高,幾乎與八達嶺長城一起成為北京的長城名片。
箭扣長城的「鷹飛倒仰」最為戶外探險者稱道,其全長115米,位於雁棲鎮西柵子村西,自小火焰山東南角起,山勢陡峭急轉直下,約行800米一峰驟然而起,北側為萬丈懸崖,異常危險。邊牆在峭壁懸崖處垂直而上,傳聞蒼鷹飛到此處,都要仰面而飛。
另一處險峻之地為天梯。箭扣長城西線近似於垂直爬升的一段長城,垂直上升近百米,臺階又窄又小,僅容一人通過,真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站在天梯腳下,仰首望去,陡立的長城匍匐在山崖之上,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完成這個偉大的工程。
在箭扣長城東段一處制高點的敵樓,被叫做「小布達拉宮」,保存較為完整,遠遠望去形似西藏的布達拉宮。一般徒步者都會在這裡歇息和拍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