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1日),借著新年的喜悅,2020復旦大學校園開放日舉行,滬上4600多名中學生及其家長走進復旦,深度體驗復旦育人環境,感受校園文化。來訪的中學生們都獲得了一本可以打卡、集章的「未來復旦人」護照。
圖說:未來復旦人護照 復旦大學供圖
「未來復旦人」護照,帶著同學們走遍了復旦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從燕曦園林到巍巍光華,從校史館到圖書館,從蔡冠深人文館到祖嘉生物博物館。同時,在「時光慢遞」活動中,同學們在明信片上寫下對未來的期許,投遞到光華樓前的慢遞信箱,由復旦保管。
當天在光華樓202報告廳,7場人才培養主題講座舉行。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結合復旦本科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具體事例,生動解讀了復旦大學育人理念。來自教務處、學生工作部、書院辦、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研究生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等部處的老師分別就轉專業、輔修學位等本科培養政策,獎學金、助學金等學生資助等政策,復旦大學書院制建設概況,本科畢業生就業概況,直研直博等學業深造概況、國際交流等問題進行了介紹與說明。
隨後,復旦還推出了復旦名師講座。五位名師扣準學術前沿,結合自己研究領域進行了專題報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毛穎為同學們帶來了《腦洞大開——腦外科醫師眼中的腦科學》主題講座。
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長期致力於發展數學、統計與計算機的理論和方法,並原創性地將它們應用於解決神經科學、各類腦疾病和智能算法中的具體問題。《生物大腦 VS 人工智慧》講座帶領同學們探索了一個神秘的領域。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姚大力在《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講座中帶同學們在浩瀚的歷史中上下求索,體悟讀史的智慧,明辨治學的道理。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遠波的研究方向為低維納米體系,特別是石墨烯的電學和光學研究,他和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成功製備了以新型二維晶體黑磷為基礎的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在題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講座中,張遠波為同學們打開了對科學的想像。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我是演說家》第三季、四季冠軍,《奇葩說》人氣辯手熊浩以一場「復旦答疑課」與同學們頻頻互動。
除了主題講座,各個院系系主任或者學術「大牛」分別在光華樓西輔樓各教室開展專業培養專題講座,帶領同學們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提前了解培養之道和成長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體驗復旦飲食文化是此次校園開放日提供的一大熱門選項。當天,復旦本部的旦苑餐廳二樓、清真食堂和南區教工餐廳的部分窗口對外開放,來訪者可以在食堂享用一份色香味俱全的套餐。
來訪的中學生說:「無論是書畫社團的體驗,還是創新創業團隊的展示,抑或是清晰指引的垃圾分類指示和臨時安置的熱水,我覺得很多細節都體現著復旦的文化。這個校園很開放、很溫暖。」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