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縣素來被稱為湖北南大門。而在這青山裡,流傳著一個「工行羅強」的故事。他是「2019中國好人榜」和「2019荊楚楷模」榮譽獲得者。
2018年12月17日這一天,和平時沒有什麼不一樣,忙碌了一天剛剛準備睡下的羅強,突然感覺身體不適。這個年近六旬的漢子倒下了,在夢中從此沒有醒來……
2015年10月,羅強作為工行鹹寧分行的駐村幹部,來到了通山縣六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西湖村。大山中的居民居住分散,老羅每天跋山涉水,耗時2個多月,才摸清楚了110戶人家的情況。他在心中畫了一幅詳細的「民情圖」。
有一次,工作組擬定易地搬遷計劃時,一位名叫徐維茂的獨居貧困老人住在河對岸。當時河上沒有橋,而11月的河水冰涼。
鹹寧市供銷社駐西湖村扶貧隊員阮海棠回憶當時場景時感慨地說:「老羅說,這樣,那我先過去,我給你們年輕人打個樣。」
來到老人家中一看,老人的生活條件比想像的還困難。羅強與隊員迅速制訂計劃,幫助老人申請易地扶貧搬遷。很快,讓老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事後,這位老人感慨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各級扶貧幹部對我們的關心!不然沒有這麼好的屋住。」
在羅強的扶貧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發展產業是駐村幹部最大的壓力,也是貧困村的最大的希望。」羅強發動村民肩挑背槓,除草施肥,建成了6畝白芨基地,帶動10餘戶貧困戶增產增收。
為解決飲水困難,羅強向行裡申請專項資金25萬元鋪設水管。西湖村黨支部書記黃國維說:「西湖村不會忘記羅強同志,感謝鹹寧市工商銀行駐村工作隊對西湖村的大力扶持,使西湖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考慮到羅強已經到了快退休的年齡,分行領導打算改派其他幹部接手他的工作,但羅強說:「我本是通山人,駐村扶貧3年多,對村裡的情況很熟悉,就讓我幹到通山脫貧摘帽那一天吧!」羅強拒絕了組織的好意,又馬不停蹄趕到與西湖村10裡之隔的青山村。
羅強愛人吳萍說:「當時在家裡他就跟我說,這2018年也快完了,我乾脆把年休假休了以後,陪你去上海看下女兒。」
羅強在駐村期間,為村民們做了很多好事實事。他爭取資金33萬元,幫助青山村建成一座一期50千瓦光伏電站,每年給青山村帶來4萬餘元集體經濟收入;共為15戶貧困戶銷售蜂蜜、黃桃、紅苕粉等累計金額近5萬元。村民為了感謝他,常常送豬肉、蜂蜜等土特產給他,但羅強總是給同行的夥伴說:「我代表著政府和工行的形象,不能因為村民送來的東西不多不大,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工行鹹寧分行駐青山村第一書記焦金髮說:「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的戰友羅強同志,用情用力扶真貧、真扶貧,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工行扶貧人的初心和使命。」
工行鹹寧分行接駐青山村扶貧隊員程世貴說:「我作為一名新扶貧隊員,將繼承他的遺志,繼續投入扶貧一線,把扶貧工作做得更好。」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我。羅強的扶貧夢終成現實。羅強病逝後,省扶貧辦、省工行、鹹寧市扶貧辦等各級領導以及駐村支部書記、村民及其好友,都自發為羅強送行。
如今的西湖村不僅早已出列脫貧,產業雛形已經建立了起來。在他離世時,桌面上還放著給村民幫銷的蜂蜜,旁邊是寫滿的扶貧日記以及剛剛寫下的工作計劃。
羅強的故事,感動著新一代的年輕人,在鹹寧工行系統中被傳唱著,講述著。工行鹹寧分行團委副書記劉靜表示,將把「羅強精神」一棒一捧傳遞下去。
前輩戮力殷殷切,後人不忘心如初。羅強是無數工行扶貧幹部的一份子,他用生命詮釋了新時代工行人的大行擔當。楷模榮譽獲得者。
(文章來源:城市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