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站臺故事
臺中火車站是臺鐵的臺中線(山線)上的核心站點,是臺灣鐵路中僅有的四個特等站之一。由於臺中站的建築外觀,依舊保持了日據時代初建時的模樣,因而成為臺中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臺中火車站建築歷史悠久,被官方列為二級古蹟。從外觀上來看,它散發著濃濃的懷舊風格,這座紅磚建築混搭了日本建築風格與文藝復興風格,十分有特色且識別度極高。
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問臺中車站
臺中站的前身,是1905年設立的「臺中驛」,最初的車站建築是「臺中停車場」。經過幾番擴建,1917年才建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紅磚樓主體建築。在1923年,還是皇太子的裕仁天皇曾訪問過臺中車站。
臺灣光復後的臺中車站
鳥瞰臺中車站
臺中車站這座紅磚樓建成後的漫長歲月裡,經歷了二戰轟炸和兩次大地震(1935年和1999年)的洗禮,依然屹立在此,作為臺鐵的樞紐車站而為人們的出行服務。
2005年5月15日,臺中車站迎來了他的百歲生日,為紀念這個日子的到來,臺鐵管理局特意在此開行了塵封已久的蒸汽機車。汽笛鳴響,滾滾煙霧升起的時刻,這座老車站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遙遠的年代,煥發了青春。
車站20號倉庫探秘
在臺中火車站內鐵軌另一邊的20號倉庫,建於上世紀30年代,是臺中站的附屬建築。在90年代末期改建為藝術倉庫,是臺灣最早的一座藝術倉庫,也就是因為20號倉庫改造的成功,臺灣開始有了所謂老倉庫再生利用的意識。
20號倉庫是位於臺中火車後站的倉庫建築群,臺灣文化部門將其有計劃的改造為「鐵道藝術網絡」的首站,作為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展覽和休閒旅遊的綜合園區。
20號倉庫這個名字其實是指代了臺中火車站後的20~26號七個貨運倉庫,空間區分如下:
20號倉庫-行政中心、主展場、咖啡廳(籌備中)。定期舉辦展覽等相關活動。
21號倉庫-實驗劇場,提供表演藝術團隊等申請使用。
24A倉庫-實驗展場,提供藝文/學生團體申請舉辦課程座談或展覽使用。
23-26號倉庫-共八間藝術家工作室,經徵選後邀請藝術工作者進駐。工作室不定期開放。
車廂-點子空間,為廢棄火車車廂改建而成的小型空間,由策劃單位規劃,於假日不定期推出貳時工房創意手作課程。
之所以會選擇火車站的倉庫設施來改造為藝術園區,其主因,是因為火車站是一個人潮眾多的地方,而且在沒有改造以前,即有一位黃姓藝術家租用了鐵路局的倉庫來創作裝置藝術,本來默默無聞的他,也因為在這裡舉辦展覽而打開了知名度。他的作為,引起了臺灣眾多本土藝術家的共鳴,促成了二十號倉庫的成型。
負責倉庫改造設計的建築師姜樂靜意圖將荒蕪的鐵道倉庫重新設計成藝術創作與展示中心,要能兼具藝術的風格與原本的舊鐵路倉庫的特色。因為室內空間不夠用,所以設計了一個火車頭造型,鋼構夾層讓建築物同時增加空間和趣味性。她利用建築中咖啡館的水平遮陽木條來增加水平的動感又一種移動的律動感,正好可以契合火車車廂的感覺,與周遭環境一致,將設計感融入鐵路、鐵軌、或車頭、車廂等都市紋理的元素且相互呼應,自然而不顯得突兀。
園區建築設計師姜樂靜
姜樂靜用建築設計的語言,述說了鐵道建築遺存,從交通運輸設施到文化藝術空間的蛻變,廢棄的20號倉庫重新出發,延續了臺灣鐵道歷史演進過程,同時用新的理念使其獲得新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遇見臺灣
遇見我們的另一面
投稿|合作:yujiantaiwan@126.com
微信:yujiantaiwan
微博:MOOK遇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