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兮恆
王蒙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
對於「壓力山大」的現代人,睡眠漸漸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如何在社會上打拼,又能在身體節奏上安頓好自己,需要認真對待。聽聽別人如何對待睡眠那些事兒,對自己會是很好的啟發。大作家王蒙,少年時代體會到失眠的滋味。如今已步入老年的他,又特別善睡。他說,「關於睡眠的兩個面,我自己一人就全佔齊了。」近日,王蒙與北京朝陽醫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恆,就睡眠問題展開了一番對談。在這番對談中,王蒙從他生活現實的睡眠經驗開始,引述老莊哲學的「心齋」「先睡心,後睡眼」等觀點,進而提出「失眠是個偽概念」的觀點。郭兮恆則結合從醫30餘年的經典臨床案例分析睡眠這一生物節律,從科學甚至心理學層面消解失眠人群的焦慮。這些對話也被收錄成書《睡不著覺?》,即將由長江新世紀公開出版。
王蒙說,他14歲因住集體宿舍,感到不習慣不舒服,而睡眠不好,以至於有人看到他臉色後,以為他得了重病。「打那時候起,我就特重視睡眠。我覺得睡眠對一個人的工作、體力、成長、發育,直到精神面貌,智力發揮,直到三觀建設與充實強化,影響真是太大了。我最重要的養生經驗可以說是:以睡為綱,身心健康,以睡為大,睡不著也不怕。」
很多人對睡眠環境要求很高。王蒙的經驗是:儘量改善這個環境,但同時呢,一定要告訴自己,不要過於挑剔睡眠的環境。「因為你總會有特殊的情況,比如出差啊、裝修房子等等。所以如果你挑剔太厲害了呢,也是自個兒害自個兒,你不能允許自己說:『今天環境不好,我沒法睡』,這種語言必須革除。您就靠著牆、靠著旮旯兒,讓你睡一會兒,你也得想辦法睡一會兒,是不是?老革命告訴我,戰爭年代急行軍時,走著路都能睡著,等到一叫停,後排的人一個個撞一前排的人。」
在醫學上,失眠也多被稱為「睡眠障礙」。這個概念讓王蒙覺得很有意思。「現代後現代的文化論說中,有一種比較時髦的說法,『語言的發達與異化』,會使語言反過來控制生活,乃至歪曲了現實,或者說由於語言的概念,造成了人生的歪曲、痛苦與麻煩。少年時期失眠這件事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失眠。光是「失眠」一詞兒就活活害死人。我甚至認為失眠這兩個字,這個詞兒,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比睡眠機制失調本身還要多。『失眠』一詞,神經兮兮,嘀嘀咕咕,迷迷糊糊,是個毒素超標的詞。」
王蒙給醫生建議:千萬別輕易對病人說「你有失眠症」,這就害死人了。很多說法都比失眠這個詞好。「尤其您用到睡眠障礙這些專業用語。有的人只是睡眠障礙,幹嗎非要自己說成失眠呢?就像吃飯也會有吃飯障礙一樣,可能我咬著舌頭了,又或者之前吃的太飽了,吃飯的時候我就不想再吃了,這不都算吃飯障礙嘛!可這並不是失食,失飲,厭食啊。順便說一下,我對厭食一詞也有極大的懷疑,這也是個害人的酸詞兒。要是能去掉失眠這倆字,你可以承認你睡眠出現了障礙,最多費點吹灰塵之力,克服一下,這個障礙也就跨過去了,這聽上去多舒心。」
王蒙相信,所謂失眠症患者中有一大半睡得不好的人,是自己誇大「軍情」,是精神脆弱、嬌嫩、自我撒嬌的結果。「所謂的失眠,不一定靠得住。甚至於,我認為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應該向失眠這個不科學、不準確、不全面、不好聽的詞兒宣戰。不承認什麼失眠不失眠,只承認有時睡得好些深些,有時睡得差些淺些。如此而已。我的意思是,我們都追求深睡眠,但也不妨淺睡眠,半睡不睡歇歇腰腿,也是靠攏睡眠的調節休憩,也是保養,反正死活不給自己戴失眠的帽子。」
對待「睡不著覺」這件事,王蒙認為,心理強大非常重要。關於失眠這個詞,他還講述了身邊的一個小故事。王蒙之前有個秘書,是個年輕人,他的睡眠有時也會出現問題,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新式應對武器。他根本不承認自己失眠,他認為失眠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失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睡眠的一種形式。這讓王蒙覺得很意思,「儘管這個想法有點牽強,但是它有心理治療的作用。當他睡不著的時候,他就暗示他自己,這就是在睡覺時自己夢見自己睡不著了。我覺得這太棒了。」
如今的王蒙,也有睡不好的時候。睡不好的時候,他就在那兒歇著。「您問我想什麼了?對不起,我什麼都沒想。因為這時候想的東西就根本沒進入深層思考的範疇。睡覺的本質是休息,一時睡不著,但躺著、眯著,都是休息。已睡、未睡、正在睡、剛睡、半睡,這些狀態是互相流動,互相暢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說什麼失眠,失中有睡有夢,夢中有睡有失。我不僅沒有進入深層的睡眠,我的胡思亂想也沒有進入我的深層的思考。所以我認為,人的失眠狀態往往是一種半睡眠狀態。」
面對王蒙的經驗,郭兮恆表示很贊同,「躺而不睡也養神」,這種心態對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為什麼有的人容易發生睡眠障礙,有的人不容易發生睡眠障礙?這跟心理是否強大有關係,也跟心理暗示很有關係。當你的心理形成一個不良的暗示時就容易造成睡眠障礙。
身為專業人員,郭兮恆還具體分析了「睡不著覺」有很多種情況。「在臨床當中不要一睡不好覺,就認為是失眠症,不要誤認為只要是睡不好覺,就得靠吃藥解決睡眠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一些中老年人,容易出現各種身體不舒服的現象,不舒服的問題反映出來的結果就可能是影響睡眠。所以要注意查找病因,弄清楚是原發性的失眠症,還是繼發性的睡不著。因為身體不舒服導致的,在這個時候它就是個症狀,是個伴隨症狀,也就是繼發性失眠。比如說有人有呼吸系統疾病,他就會因為呼吸困難而睡不好覺,那就不能定義為單純失眠。應該說是他有原發呼吸疾病,同時由於呼吸疾病造成睡眠不好;還有的人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多數甲亢的人都睡不好覺。所以有些甲亢患者,心慌氣短,最後變得性格煩躁,大冬天要開窗戶,穿的衣服不能太多,燥熱,當然也睡不好覺,怎麼辦?有人可能就說吃安眠藥吧。其實這樣的解決方式就更麻煩了,因為這樣並沒有解決影響睡眠的根本問題。如果我們把甲亢控制住了,睡眠自然就會改善。」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作為一名歷史青年學者,張宏傑對曾國藩可謂是「情有獨鍾」。1997年,張宏傑開始業餘寫作不久,他寫了一篇散文《解剖曾國藩》,收入他2000年出版的人生第一本書中。張宏傑曾經在復旦大學讀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讀博士後,他的博士論文和博士後論文寫的都是曾國藩的經濟生活。之後在中華書局出版,取名《給曾國藩算算帳》。此外,他還寫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二):〈曾國藩家書〉與曾氏家風文化》(三也在寫作中)。在至今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他寫得最多的一個人物就是曾國藩:一百多萬字,出版過四本關於曾國藩的書。
過往20年間,嶽麓書社版三十冊的《曾國藩全集》,一直擺在張宏傑書架上最方便取用的位置。其中的家書和日記更常年是他的枕邊書。他收集了大量關於曾國藩、湘軍及晚清政治、社會史的研究資料和成果,完成了對曾國藩多個側面的分塊式解讀。在閱讀、寫作曾國藩將近20年之後,張宏傑將以前關於曾國藩的拼圖式寫作和研究整合起來,補足其中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本簡明全面的《曾國藩傳》,2019年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公開出版。
曾國藩是一個豐富的歷史人物。他一生遭遇過五次重大挫折;二次出山前蟄伏在家,性格大變。與左宗棠、沈葆楨等晚清名人一生恩怨糾葛;一心為國卻成為「賣國賊」。這本《曾國藩傳》,和以前出版的眾多曾國藩傳、大傳及評傳有所不同。本書側重呈現曾國藩個人心路歷程,而不是對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復原,不是均衡敘述。而是有所側重。比如關於「剿」捻一筆帶過,而關於曾國藩對外觀念的轉變及天津教案,曾國藩一心為國卻成為「賣國賊」的原因何在,是作者著墨最多的地方。
曾國藩在47歲被皇帝解除兵權後蟄居老家的兩年,他反思自我,在胡林翼等的幫助下,最終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後,為人處世脫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位極人臣。那兩年時間曾國藩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到底是如何修心、自我管理,從一個笨拙、憨直、資質平庸的人,真正脫胎換骨,完成人生飛躍,最終成為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人?曾國藩自己不會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動機。一個後輩學人,在掌握了詳盡全面史料的同時,又能發起同理心,能夠設身處地地從這個人的心理動態出發,把這個人的一生寫活,難能可貴。
著名學者劉瑜說:「宏傑是真喜愛曾國藩。他把曾國藩刻畫成一個正直又不乏圓通、清廉卻也有掙扎、智慧但又有點笨拙的學習型人才。正直、清廉、智慧固然是正人君子的題中之義,但是圓通、掙扎、笨拙則給他增添人性的質感。我也禁不住喜愛曾。」
曾國藩有哪些特點,吸引他一寫再寫?為什麼對曾國藩如此感興趣?張宏傑在《曾國藩傳》中提到幾個原因,「對於中國這個文化體來說,曾國藩的更大意義是他展現的『中國式力量』。曾國藩全面展示了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一面。在清代重臣中,他是第一個主張對洋人『以誠相待』的人。這一高度,今天許多中國人仍然沒有達到。當然,另一方面,他也證明了傳統文化無法突破的極限,這一證明意義也十分重大。總而言之,他讓我們對祖先五千年來積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任何建設都需要尋找堅實的地基,我們既然無法和傳統一刀兩斷,就必須尋找接口;第二個原因,從個人精神成長角度看,曾國藩也能給我們提供力量。曾國藩這個人的一生,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曾國藩的智商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身體稟賦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這個過程是非常富有啟發意義的。」
張宏傑的歷史讀本不僅僅滿足於精彩好看,或多或少都在闡明他的史觀。隱約之間,尚未成型,但已經可以很清楚地讀到以史為鑑的況味。張宏傑曾說:「歷史,是記憶更是反思。通過了解祖先,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如果真誠地投身於自我完善,立志不同於流俗,即使個性偏執,也可以達到王陽明所說的「變換氣質」,擴展心胸,純淨氣質,不矜不伐。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劉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