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看展 | 走讀運河文化系列之二 黃金水道——齊魯大地的文化長廊

2021-02-16 杭州市西湖區圖書館

大運河流經滄州後,折向西南方。過了著名的雜技之鄉吳橋縣,便進入山東省境內,到達德州市。德州在明朝初年只是一個軍鎮,運河暢通後,很快發展為山東北部的商業城市。

德州大運河南水北調四女寺大型水利工程(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主辦

浙江圖書館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承辦

浙江省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與文化傳播分委會

西湖區圖書館

史載,德州城內「車舟所會,名士所經,食貨集散」,熱鬧非凡,難怪明朝程敏政在《德州舟中》一詩中大發牢騷:「出逢漕舟來,入逢漕舟去。聯檣密於指,我舟無著處。」——鬱悶啊,來來往往都是漕船,我程某人居然找不到「車位」!可見當時德州運河碼頭是何等的壯觀。

 

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乾隆南巡圖》,描繪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全套共十二卷,其中第二卷《過德州》,全長約為12.5米,以「御製過德州作」為題,重點描繪乾隆皇帝乘轎從山東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橋過運河的情景,並展現了剛修整一新的德州古城。

《乾隆南巡圖》第二卷《過德州》(局部)

德州市郊,有一座明代外國國王的陵墓——蘇祿王墓,它是明清時期外國使團沿大運河往來的見證。蘇祿國位於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有三個國王,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東王地位最高。早在唐宋時期,中國與蘇祿國就有貿易往來,中國的商船頻繁出入蘇祿島,購買當地盛產的珍珠。永樂年間,鄭和的船隊多次到達菲律賓群島,也曾到達蘇祿國。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家屬、隨從共340餘人來到北京朝貢,朱棣隆重接待,贈送他們豐厚的財物,並且賜給封號。九月,使團沿運河南下回國。行至德州,蘇祿東王病危,逝世於德州北安陵驛。噩耗傳到北京,成祖十分悲痛,賜給他諡號「恭定」,並親自撰寫祭文,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德州致祭,撫慰其家人、隨從。明政府在德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按諸侯王的葬制為他修建了陵墓。

蘇祿國東王墓(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沿運河繼續前行,到達臨清市。天津到臨清間的運河稱作「南運河」,這個名稱是相對於北運河而言的。臨清處於南運河與會通河交匯處,會通河水流到臨清城南,分為南北兩支進入南運河。北支為元代開挖,向西北流入南運河,明代以後不再行船;南支為明代所開,折向西南流入南運河,是會通河的主河道。

大運河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臨清元代運河(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臨清元代古運河月徑橋(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大運河會通閘

會通閘,位於元運河上,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明永樂九年重修(1411年)。元運河廢棄後,改閘為橋,以利兩岸交通,與臨清閘、隘船閘合成運環閘,是會通河北端入御河漕運的樞紐所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在會通河南支、北支相交處,有一塊四周環水的狹長高地,時稱中洲。洲上會通河分叉處最高,狀如鰲頭,《臨清縣誌》載,「在鰲背橋西南數十步中州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築觀音閣於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橋尾其後」,意思是兩支會通河上的四處河閘像鰲足,廣濟橋在鰲頭磯後像鰲尾。明知州馬綸題曰:「鰲頭磯」,鰲頭磯之名由此而來。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在鰲頭磯建閣一座,為二層建築,底層為拱形城門式建築,二層建有閣樓,布局呈四方形,整座建築小巧玲瓏,別具一格,至今保存完好,為臨清古景觀「鰲磯凝秀」之所在。

大運河鰲頭磯(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明代書法家、臨清人方元煥特為鰲頭磯閣樓題寫了「獨佔」二字,賦予「獨佔鰲頭」的意境。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獨佔鰲頭寓意才華橫溢、金榜題名,科舉時代獨佔鰲頭即為中狀元。據說,皇宮石階前刻有鰲的頭,只有狀元及第時才可以踏上。康熙皇帝南巡曾在此處登岸,為鰲頭磯閣樓親題「鰲頭磯」匾額。如今,康熙登岸處鐫刻的石碑還在,康熙親題的「鰲頭磯」三個字雖歷經風霜,依然風貌宛然。

自臨清沿古運河道向南到聊城,這裡是明清東昌府駐地,運河從城東門外流過,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兩岸商業興旺。

繁忙的運河漕運(圖片來自網絡)

在聊城太平街、雙街及越河一帶,各地商人紛紛前來開設商號,創辦手工業作坊。長期的背井離鄉,思鄉戀親之情使他們萌生出一個迫切的願望,就是要建一處「悅親戚之情話,慰良朋之契闊」的場所,於是,這裡出現了江西會館、蘇州會館、山陝會館等20多家會館,其中規模較大的有8家,號稱「八大會館」。目前,有文字可考和碑碣記載的會館共有6處,即太汾公所、山陝會館、蘇州會館、江西會館、贛江會館和武林會館。遺憾的是,6處會館中,除山陝會館現存完整外,其餘均已無存。

聊城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門、戲臺、夾樓、鐘鼓樓、青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組成。是清代山西、陝西的商賈會同鄉、聽鄉音、祭祀關羽的場所。(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山陝會館是乾隆八年(1743年)客居聊城的山西、陝西商人集資興建的,相當於今天的企業家俱樂部。山陝商人憑藉他們的吃苦耐勞、深謀遠慮、從容幹練和誠實守信,曾經風行中國幾個世紀。曾有一個材料介紹山陝商人把江南的瓷器運往西域的秘訣。瓷器是易碎物品,如何當得起西域路上駱駝和騾馬的顛簸起伏、磕磕碰碰?原來,瓷器從船上卸下來後,他們使用一種草籽拌在泥漿裡抹在瓷器上,然後把瓷器一疊一疊地困紮好。第二年春天,草籽發芽了,密密地裹住瓷器,就如同今天的泡沫塑料。這時候也正好「春風剛渡玉門關」,即可西出陽關直奔西域,這樣的智慧實在令人嘆服。

 

自聊城沿古運河向南是張秋鎮,明清時期,它也是一個十分繁榮的商業城鎮。清末黃河改道,從這裡奪大清河入海,張秋鎮很快衰落了。黃河以南的明清古運河河道從東平湖東側流過,而後到達南旺。過南旺不遠便到運河重鎮濟寧。

 

從元代開濟州河開始,濟寧就是「運道之中」,因其「地勢高亢,關津險阻」而成為歷代著力最多的河段。元明清三代對濟寧極為重視,先後在此設有都漕運使、行都水監、河道總督等衙門。當年的濟寧作為「東魯之大郡,大陸之要衝」,州城內外帆影無際,街巷通衢行人接踵。清代即有街道上百條,店鋪逾千家。其中最有名的莫過太白樓。

濟寧太白樓

樓前李白手書「壯觀」鬥字方碑(圖片來自網絡)

由濟寧向南,運河進入微山湖區,微山縣韓莊鎮位於微山湖的最南端,由此向東南至臺兒莊的一段運河稱韓莊運河,是新中國成立後利用原泇河的一段增挖而成。

 

對於臺兒莊來說,人們對戰爭的記憶,遠遠超過了對臺兒莊運河文化的關注。

臺兒莊古城牆(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臺兒莊的繁榮可以上溯到明萬曆三十二年(1593年)泇河的開鑿,此後全國漕糧三分之二即由此北上。臺兒莊一舉成為中轉南北貨物的集散地,號稱「水旱碼頭」,據方志記載:「臺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一時間「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裡,夜不罷市」,直到今天,泇河段仍是運河的一個重要航段,站在臺兒莊運河大橋上即可看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景象。

滿載電煤的船舶正在通過臺兒莊船閘(圖片來自網絡)

運河給這個魯南重鎮帶來繁榮,造就了十裡港灣不夜城,留下了「京杭大運河僅存的古運河段」,丹麥旅遊專家彼德森曾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

 

臺兒莊因河而興,因戰成名。在平靜的運河的另一面,卻是背水一戰的壯烈。1938年4月3日,池峰城師長命令炸掉運河浮橋,意與日寇背水一戰。這種壯士斷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絕,這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微山湖往南40公裡便是徐州,運河進入江蘇境內。我們也將繼續帶大家走讀運河文化,敬請期待。

歡迎關注西圖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活動期待您的參與

往期回顧:

線上看展 | 走讀運河文化系列之一 運河「龍頭」——京津冀的千年文脈

相關焦點

  • 齊魯文化長廊解說詞02——沂源猿人
    齊魯文化長廊解說詞02——沂源猿人 2020-10-09 0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雪梨中國文化中心打造系列線上展覽 共享中國文化遺產之美
    為迎接6月13日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風採,雪梨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國駐雪梨旅遊辦事處將在遺產日前後舉辦一系列線上活動。  5月中旬至6月底期間,雪梨中國文化中心官網將連續推出七個線上展,包括與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舉辦「秦QIN——兵馬俑的前世今生現代藝術展」;與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合作舉辦「探秘古蜀博物館——四川千年文物的未解之謎展」和「天府四川·多彩非遺展」;與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舉辦「水韻江蘇·光影運河」攝影展和「蘇韻流芳——江蘇非遺展」、與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合作舉辦「『繡』裡乾坤·中國絨繡展」
  • 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系列活動——「古琴運河文化」展隆重開幕
    11月9日,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宣傳部與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與浙江省非遺古琴藝術專業委員會協辦;北京盤古御琴與通州琴耕書苑共同承辦的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系列活動——「古琴運河文化」展在北京通州區圖書館隆重開幕。
  • 齊魯文化長廊聽我說 | 解說詞14——《論語》
    齊魯文化長廊聽我說 | 解說詞14——《論語》 2020-12-07 1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日運河碧水長 獅城大地譜新章——2020年滄州市旅發大會
    秋日運河碧水長,獅城大地譜新章。鮮花有序隨風舞,且與詩意共遠方。金秋結碩果。開幕在金秋時節,2020年滄州市旅發大會也收穫了累累碩果。大會向國內外嘉賓展示了我市優質的旅遊資源,與會嘉賓兵分三路,到黃驊、海興、任丘等地的重點旅遊項目觀摩。
  • 無錫淮安聯袂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雲上展現運河之美
    8月20日下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屆運博會將於9月3日—7日舉辦。主會場設在無錫市,分會場設在淮安市,以線下線上形式融合呈現,通過直播帶遊、帶覽、帶貨等方式,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雲端感受運河之美。
  • 漫步錢塘 晚鐘悠揚 | 雲林文化走讀秋冬季活動圓滿
    跨過杭州的金秋和初冬,浙江雲林書院組織的 「探尋歷史文脈 走讀東南佛國」文化走讀2019秋冬季系列活動,歷時四個月圓滿結束。2019年入夏以來,浙江雲林書院以上一年推出的四條走讀線路為基礎,對新招募的三十幾位導讀志願者組織系列培訓;同時,書院又繼續檢索文獻、收集資料,陸續完成了4條全新的文化走讀線路設計:「鳳凰印象」、「潮音塔影」、「吳山天風」、「南山漫步」,將高僧事跡典故、佛教造像藝術等內容與傳統歷史文化相結合,將「雲林特色」貫穿整個文化走讀活動。
  • 「1330160060000」,齊魯大地上的一組文化密碼
    該叢書依據山東現有行政區劃,參考歷史沿革和地理特點,收錄的詩體作品年限上至先秦,下至清末民國,對詩、詞、散曲、樂府、民歌、民謠等古典詩體作品進行分類整理、精選彙編,題材分為自然景觀、人文名勝、歷史名人、文化風情、重大史事五大類。這一叢書有何意義呢?
  • 免費開放的裏運河文化長廊,你去過嗎?
    提起中國的運河文化,許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京杭大運河。畢竟這條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還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這條已有2500多年的大運河依舊發揮著作用,也一直是中國人的驕傲。
  • 山東省旅遊景點很多,齊魯大地留存的儒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孔子傳道的故事早已消散在歲月風塵之中,然而儒家風範依然在齊魯大地上留存,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山東成為詩書之地、禮儀之鄉。歷代皇帝朝拜泰山的風光已不再,然而泰山依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詩句千古流傳。
  • 運河文化潤揚州
    沈曉梅說,生態保護修復、經濟轉型升級和文化保護傳承,在三灣產生了疊加效應,昔日城市「窪地」成了「發展寶地」,吸引了一大批綠色科技企業爭相入駐。運河之美,基礎在保護。記者從揚州瘦西湖風景區熙春臺二樓放眼望去,沒有一處高層建築遮擋。
  • 「荷」你有約 嘉興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第四屆荷花節開幕
    7月31日晚,「詩路運河 四季有歌」大運河文化節—「運河之韻」系列節慶活動嘉興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第四屆荷花節在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長虹橋畔舉行開幕式。本屆荷花節首次採用開幕式雲上直播,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給大家呈現一場別樣精彩的文化盛宴。在荷花節開幕式後,緊接著的是「運河新勢力」音樂會的首場表演。「千畝荷花,承載的是王江涇鎮人民美好的回憶、祝願和期待。」
  •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
    原標題:運河文化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的運河,被世界公認為與萬裡長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齊名的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還在利用的工程。漁夫、船家、碼頭工人和縴夫以運河為生,一代又一代在運河上勞作生息;全國各地的商人、文人、匠人通過運河進行廣泛的交流,繁榮著沿河城市的經濟和文化。濟寧市中區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屬"水陸交匯,南北衝要之區",因此濟寧中區備受歷代王朝的關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運的最高機構設在這裡。在重點整治濟寧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說,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 淮安的招牌旅遊景點:裏運河文化長廊,你了解多少呢?
    運河文化長廊是國家級4 a 級旅遊勝地,包含兩個文物遺址和中國大運河的一條文物河道,是淮安水城之美最具代表性的代表。它不僅體現了濃鬱的運河文化和地方文化,整合了生態園林的特色,而且整合了運河兩岸的歷史遺蹟和典故,集旅遊、度假
  • 齊魯文化展覽走進臺灣
    (原標題:齊魯文化展覽走進臺灣) ;;;;;;; 新華社臺北1月7
  • 這些山東的小眾景點,才是了解齊魯文化的最佳去處
    掀開齊魯大地的史冊,你一定可以讀到中華五千年不朽文化在這裡遺存的點點滴滴。之所以被稱為齊魯,是因為山東曾經是齊、魯兩國的發源地,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延伸的文化脈絡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後人對山東有了「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
  • 運河文化因清名橋而生動
    我們來自中國大運河畔的江南水鄉——無錫,正如米迪運河是法國也是世界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一樣,中國的大運河也一直讓世界感受它因歷史而永恆、因文化而鮮活、因藝術而靈動的風採和魅力。大運河和長城一樣,都是中國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紐帶,在世界運河史和中華文明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和地位。
  •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華夏文明發祥地,文化在傳承,青春卻無法重來
    關鍵是,事件的發生地還是我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山東省,核心還是在孔孟之鄉的濟寧,不免讓人有些細思極恐。齊魯大地自古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的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濟寧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孔孟之鄉,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都誕生於此,濟寧管轄的曲阜和鄒城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京杭大運河流淌了一千多年,誕生了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
  • 《飛閱齊魯》濟寧·菏澤篇 | 領略魯西南大地的文明傳承和發展巨變
    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製作的大型航拍紀錄片《飛閱齊魯》在山東衛視開播。在十集節目中,山東17市將逐一亮出自己的空中顏值。這既是一次對美麗山東的空中俯瞰,也是一次對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改革開放發展的獨特品讀。12月15日晚,《飛閱齊魯》濟寧·菏澤篇開播。儒風凝聚著文化自信的力量,大湖奏鳴著綠色生態的交響,牡丹之都城建提速換新顏,黃河灘區脫貧攻堅築方舟。
  • 馬濠運河曾是山東半島黃金水道 如今僅剩500米
    「如果在決定修復馬濠運河之時,眼光再長遠一些,決心再大一些,實現全線貫通,使這條我國歷史上唯一的海水運河穿過城區,而不只是僅憑保留500米長的河道來感知曾經的歷史,那就更好了。」談起馬濠運河,開發區文聯名譽主席呂振西依然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