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流經滄州後,折向西南方。過了著名的雜技之鄉吳橋縣,便進入山東省境內,到達德州市。德州在明朝初年只是一個軍鎮,運河暢通後,很快發展為山東北部的商業城市。
德州大運河南水北調四女寺大型水利工程(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主辦
浙江圖書館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承辦
浙江省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與文化傳播分委會
西湖區圖書館
史載,德州城內「車舟所會,名士所經,食貨集散」,熱鬧非凡,難怪明朝程敏政在《德州舟中》一詩中大發牢騷:「出逢漕舟來,入逢漕舟去。聯檣密於指,我舟無著處。」——鬱悶啊,來來往往都是漕船,我程某人居然找不到「車位」!可見當時德州運河碼頭是何等的壯觀。
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乾隆南巡圖》,描繪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全套共十二卷,其中第二卷《過德州》,全長約為12.5米,以「御製過德州作」為題,重點描繪乾隆皇帝乘轎從山東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橋過運河的情景,並展現了剛修整一新的德州古城。
《乾隆南巡圖》第二卷《過德州》(局部)
德州市郊,有一座明代外國國王的陵墓——蘇祿王墓,它是明清時期外國使團沿大運河往來的見證。蘇祿國位於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有三個國王,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東王地位最高。早在唐宋時期,中國與蘇祿國就有貿易往來,中國的商船頻繁出入蘇祿島,購買當地盛產的珍珠。永樂年間,鄭和的船隊多次到達菲律賓群島,也曾到達蘇祿國。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家屬、隨從共340餘人來到北京朝貢,朱棣隆重接待,贈送他們豐厚的財物,並且賜給封號。九月,使團沿運河南下回國。行至德州,蘇祿東王病危,逝世於德州北安陵驛。噩耗傳到北京,成祖十分悲痛,賜給他諡號「恭定」,並親自撰寫祭文,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德州致祭,撫慰其家人、隨從。明政府在德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按諸侯王的葬制為他修建了陵墓。
蘇祿國東王墓(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沿運河繼續前行,到達臨清市。天津到臨清間的運河稱作「南運河」,這個名稱是相對於北運河而言的。臨清處於南運河與會通河交匯處,會通河水流到臨清城南,分為南北兩支進入南運河。北支為元代開挖,向西北流入南運河,明代以後不再行船;南支為明代所開,折向西南流入南運河,是會通河的主河道。
大運河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臨清元代運河(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臨清元代古運河月徑橋(蔣福壽 攝影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大運河會通閘
會通閘,位於元運河上,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明永樂九年重修(1411年)。元運河廢棄後,改閘為橋,以利兩岸交通,與臨清閘、隘船閘合成運環閘,是會通河北端入御河漕運的樞紐所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在會通河南支、北支相交處,有一塊四周環水的狹長高地,時稱中洲。洲上會通河分叉處最高,狀如鰲頭,《臨清縣誌》載,「在鰲背橋西南數十步中州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築觀音閣於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橋尾其後」,意思是兩支會通河上的四處河閘像鰲足,廣濟橋在鰲頭磯後像鰲尾。明知州馬綸題曰:「鰲頭磯」,鰲頭磯之名由此而來。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在鰲頭磯建閣一座,為二層建築,底層為拱形城門式建築,二層建有閣樓,布局呈四方形,整座建築小巧玲瓏,別具一格,至今保存完好,為臨清古景觀「鰲磯凝秀」之所在。
大運河鰲頭磯(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明代書法家、臨清人方元煥特為鰲頭磯閣樓題寫了「獨佔」二字,賦予「獨佔鰲頭」的意境。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獨佔鰲頭寓意才華橫溢、金榜題名,科舉時代獨佔鰲頭即為中狀元。據說,皇宮石階前刻有鰲的頭,只有狀元及第時才可以踏上。康熙皇帝南巡曾在此處登岸,為鰲頭磯閣樓親題「鰲頭磯」匾額。如今,康熙登岸處鐫刻的石碑還在,康熙親題的「鰲頭磯」三個字雖歷經風霜,依然風貌宛然。
自臨清沿古運河道向南到聊城,這裡是明清東昌府駐地,運河從城東門外流過,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兩岸商業興旺。
繁忙的運河漕運(圖片來自網絡)
在聊城太平街、雙街及越河一帶,各地商人紛紛前來開設商號,創辦手工業作坊。長期的背井離鄉,思鄉戀親之情使他們萌生出一個迫切的願望,就是要建一處「悅親戚之情話,慰良朋之契闊」的場所,於是,這裡出現了江西會館、蘇州會館、山陝會館等20多家會館,其中規模較大的有8家,號稱「八大會館」。目前,有文字可考和碑碣記載的會館共有6處,即太汾公所、山陝會館、蘇州會館、江西會館、贛江會館和武林會館。遺憾的是,6處會館中,除山陝會館現存完整外,其餘均已無存。
聊城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門、戲臺、夾樓、鐘鼓樓、青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組成。是清代山西、陝西的商賈會同鄉、聽鄉音、祭祀關羽的場所。(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山陝會館是乾隆八年(1743年)客居聊城的山西、陝西商人集資興建的,相當於今天的企業家俱樂部。山陝商人憑藉他們的吃苦耐勞、深謀遠慮、從容幹練和誠實守信,曾經風行中國幾個世紀。曾有一個材料介紹山陝商人把江南的瓷器運往西域的秘訣。瓷器是易碎物品,如何當得起西域路上駱駝和騾馬的顛簸起伏、磕磕碰碰?原來,瓷器從船上卸下來後,他們使用一種草籽拌在泥漿裡抹在瓷器上,然後把瓷器一疊一疊地困紮好。第二年春天,草籽發芽了,密密地裹住瓷器,就如同今天的泡沫塑料。這時候也正好「春風剛渡玉門關」,即可西出陽關直奔西域,這樣的智慧實在令人嘆服。
自聊城沿古運河向南是張秋鎮,明清時期,它也是一個十分繁榮的商業城鎮。清末黃河改道,從這裡奪大清河入海,張秋鎮很快衰落了。黃河以南的明清古運河河道從東平湖東側流過,而後到達南旺。過南旺不遠便到運河重鎮濟寧。
從元代開濟州河開始,濟寧就是「運道之中」,因其「地勢高亢,關津險阻」而成為歷代著力最多的河段。元明清三代對濟寧極為重視,先後在此設有都漕運使、行都水監、河道總督等衙門。當年的濟寧作為「東魯之大郡,大陸之要衝」,州城內外帆影無際,街巷通衢行人接踵。清代即有街道上百條,店鋪逾千家。其中最有名的莫過太白樓。
濟寧太白樓
樓前李白手書「壯觀」鬥字方碑(圖片來自網絡)
由濟寧向南,運河進入微山湖區,微山縣韓莊鎮位於微山湖的最南端,由此向東南至臺兒莊的一段運河稱韓莊運河,是新中國成立後利用原泇河的一段增挖而成。
對於臺兒莊來說,人們對戰爭的記憶,遠遠超過了對臺兒莊運河文化的關注。
臺兒莊古城牆(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供圖)
臺兒莊的繁榮可以上溯到明萬曆三十二年(1593年)泇河的開鑿,此後全國漕糧三分之二即由此北上。臺兒莊一舉成為中轉南北貨物的集散地,號稱「水旱碼頭」,據方志記載:「臺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一時間「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裡,夜不罷市」,直到今天,泇河段仍是運河的一個重要航段,站在臺兒莊運河大橋上即可看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景象。
滿載電煤的船舶正在通過臺兒莊船閘(圖片來自網絡)
運河給這個魯南重鎮帶來繁榮,造就了十裡港灣不夜城,留下了「京杭大運河僅存的古運河段」,丹麥旅遊專家彼德森曾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
臺兒莊因河而興,因戰成名。在平靜的運河的另一面,卻是背水一戰的壯烈。1938年4月3日,池峰城師長命令炸掉運河浮橋,意與日寇背水一戰。這種壯士斷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絕,這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微山湖往南40公裡便是徐州,運河進入江蘇境內。我們也將繼續帶大家走讀運河文化,敬請期待。
歡迎關注西圖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活動期待您的參與
往期回顧:
線上看展 | 走讀運河文化系列之一 運河「龍頭」——京津冀的千年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