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哲學的終極,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2020-12-16 岐黃道心

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意識的能動性,它是物質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的主觀能力性的整體,必須是整體。這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而其它心的規律,意識如何作用於物質就是具體的方法,前者是存在論,後者是本體論,二者同時也是整體的,是實踐性的,而不是理論性的,終極的哲學就是實踐性,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

客觀整體的宇宙是客觀的性質,是整體的性質,而不是任何學說所論述的存在,不是任何人類意識及深入的概念設定的、所表述的存在。客觀整體哲學,是人類真正的認識世界,是哲學的,是因為它是仍然需要用人意識來論述它,是客觀與整體的世界觀,是屬於文字、語言等所表述的世界觀,是「道者無名」的有名。因此「世界」是客觀的、物質的,「觀」是主觀的、意識的,而形成的整體的世界觀。

《傳習錄上》王陽明說:汝未觀花時,汝心與花俱歸於寂。當汝觀花時,汝心與花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這裡哲學觀點被誤解很多:你看花時花才存在,你不看花,花就不存在。說是主觀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還有的認為,王陽明在文中並沒有否定花的存在,只是說沒看花時,花是寂寞的,你看花兒,花兒就變的鮮豔明白起來了。沒有否認花的存在,但是他說花的鮮豔是因為你看。仍然是一種意願和行為決定了花的顏色這個客觀實在,這是典型的意識決定物質存在論。

上面的結論都是認為這是意識決定物質,精神決定論,如果按我們現在人的觀點來看,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花的顏色取決於花瓣細胞的色素成分與光線,無論你看還是不看,都一樣。看不看的意識,意願、行為改變不了花的內在細胞的結構,色素成分以及光線。

以上都是錯誤認識這裡的哲學道理。花是客觀存在的,但此花與人的聯繫是整體,這才是真正的世界,才能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不能簡單地從字面去解釋它,而應從整體的觀點去評價它。難道「此花」不是你看到、想到的嗎,這有什麼錯呢!「花」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此花」卻是你這時看到想到的。所以花的客觀存在與這時看到想到構成了整體,也是世界的整體性,客觀的整體性。

「花的顏色取決於花瓣細胞的色素成分與光線,無論你看還是不看,都一樣。看不看的意識,意願、行為改變不了花的內在細胞的結構,色素成分以及光線。」花的細胞大小、光的波長等等這些細分、同花一樣都是客觀實在,都是屬於物質,但不僅是物質,因為花是客觀的整體,而顏色是人類通過概念、觀察後等等一系列的定義的,細胞、光線等等都是雖然屬於物質的客觀存在但不僅是物質了,而是花的整體的客觀性下的各種細胞、光線、波長等等歸屬于于科學分析的部分,是構成花的整體的客觀細分,是包含了通過人的意識的細分,而花的不屬於人的意識的部分仍是花的整體,花的整體才是原本的、客觀的物質的,而細胞、色彩都已被人類定義有了意識的成分。所以細分了包含有人的意識,而不是花的客觀整體,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存在。

「汝心與花一時明白起來」就不是什麼意識決定論,而是整體性。現代科學的觀察,與古代人類的觀察都是人的意識觀察,人的意識觀察賦予花的美麗、詩意,與現代科學的人的意識觀察所賦予的細胞大小、電磁波波長等等在哲學意義上都是一樣的屬於「意識」範疇。離開了人的意識觀察,細胞大小、電磁波波長等仍將不存在,與花的美麗、詩意一樣將不存在,存在的僅僅是「花」,或者「此花」的整體,而不是那些細胞大小、電磁波長的獨立存在的客觀。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整體才是客觀,客觀也應是整體的,因此世界就是這四個字,整體、客觀,哲學也就只有這四個字。整體客觀的才是辯證唯物的,但因為現代多數人只記得了唯物而忘記了辯證,只說物質第一性而不知道人的意識的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因此用客觀整體兩個詞來理解。

東方哲學觀,可以從「元,亨,利,貞」《周易》始以來就是萬物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黃帝內經》,均為整體觀。

因此用西方哲學唯物論與唯心論都是很錯誤的,因為理論是指導實踐的,而不是用來評價其它理論,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東方哲學是理與用的結合,是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因為它將人的思維放在理論中一起討論。只有人的思維通達之後的應用。

東方哲學是研究實踐性,是不同的研究方向,沒有人的思維就沒有理論的存在。現在網絡上中西醫之爭,乃至東西文化之論爭,都源於此。西方分析思維方式分唯物與唯心,似乎是站在唯物立場,卻失去了辯證思維的能力,將物質與意識關係割裂。因此實踐中出現兩類現象,一類是生活形態形成以金錢、權勢為標準的價值觀,拜物主義,成為「唯物的拜物主義」,而物質與意識的分離則又使宗教現象越來越突出,而本該唯物的意識形態,應隨著科技發展而得到補充,卻被當成政治說教式的信仰。

另一類是社會交流變成為機械無創造力的科學主義,妨礙真正的科學思維的傳播。教育中的表現就是如填鴨式的接受,注重量而不注重質,把知識量的多少當成質,不傳授思維規律的科學,不辯證思考學生的社會經驗、生理、思維能力的短板,而使學生負擔越來越重,這些都是不客觀不整體的表現。更有用客觀數據的指標等也是意識的部分,過分追求數據指標等也是同樣偏離了客觀整體性,這種貌似科學的客觀分析的方法,越來越遠離客觀的實際。

辯證唯物主義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因其產生之初是為了與唯心主義鬥爭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其唯物的性質,使其唯物的性質在社會上形成了一邊倒的理解,而對使意識的能動性,辯證性的理解與使用不足,雖然有其發展的先進性,但它仍然是人類觀察思維總結而成的,不能就認為是客觀實際,應是客觀的理論形式,因此需要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與發展。而對其理論形式在傳播過程中,會產生片斷理解與體會,形成機械與唯心式的教條,而在於人的意識能力性把握不夠。意識第二性在這裡成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外在的物質形成的觀察包括科學分析等都是由人的意識決定的。意識的能動性的錯誤應用,而使得物質觀察、實踐所形成的原理、理論就有錯誤或不足,科學研究、文化創作等都是人的意識的活動,要做到客觀實際、主觀意願都是人的意識的作用。

「陽明心學」更多的是這種對客觀世界的把握的知識,鍛鍊內心與現實的實踐。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哲學,當然也適用於企業管理的實踐,不但可以使企業管理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還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可以說,陽明心學是企業管理的終極答案。國內的海爾、萬科、韓都衣舍、上汽集團等知名企業,他們的管理哲學也都是源於陽明心學。我們發現,雖然學習陽明心學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但是如何把陽明心學的智慧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實踐,實現企業的成功,還沒有成熟的方法。
  • 明白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就能受用無窮
    陽明心學,必須去領會語言的整體,不是被字句所束縛,確指一些名詞概念那就是形而下的事物,也就不是心學了。因為文字語言是為傳達思維的、是傳遞思想的,陽明心學的三個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可以說是意識,思維,主觀等等,是要去思考與實踐。心學,是由於客觀的外在事物是需要意識反應的,那麼心學就是辯證領會人的意識如何去反應物質的規律,避免主觀,而尋求客觀。
  • 陽明心學
    近代以來,傳人們等都十分強調陽明心學。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就包含有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蔣介石特意把臺北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楊昌濟也是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忠實信徒,  儒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也受惠於陽明心學,如現代新儒家主張「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練」,許多哲學體系中的「仁」「誠」「本心」「本體」等範疇就是陽明所講的「良知」。  對日本的影響。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9講:三大核心理念之「知行合一」
    如果你只學過理論,你能把操作手冊從頭到尾一字不差都背下來,這時候我問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你敢說知道嗎?理論是一字不差都能背下來了,但是從來沒摸過車。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怎麼開車?你敢說知道嗎?所以「知」必須「行」,行了才叫知。
  • 學陽明心學
    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我花了差不多一個多星期不間斷地看完了酈波老師的視頻,對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了初步的感知,不敢說我對這些理論有多大的研究,但依然讓我有足夠的認同感。
  • 第三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3月23日隆重召開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國榮教授以《心學視域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講到:要談陽明心學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就不能離開陽明心學的核心要旨。陽明心學的關鍵在於以心為本。陽明心學的意義,主要不在於我們用人心構造了一個外部世界,而是外部世界相對於人出現。
  • 心學聖地 | 餘姚陽明古鎮項目策劃篇
    在王陽明故鄉,浙江省餘姚市中心,藍城希望在這裡打造一個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從精神哲學高度輻射的高品質的旅遊到訪地和文化傳播地,在快速消費的當今社會價值之下,形成一個能夠讓人靜心思考,沉澱內心的場所。以文化策劃為出發點,梳理地域文化脈絡,落地為項目規劃和設計,甚至指導後續產品及運營,是角馬設計在文旅小鎮項目一直努力和堅持的方向。
  • 2018第六屆國際陽明文化節在修文啟幕 探討「心學」時代價值
    首席記者 佘振芳 攝華龍網10月25日16時15分訊(特派貴陽記者 佘振芳)今(25)日上午,主題為「良知之光·共建共享」的2018中國·貴陽(修文)第六屆國際陽明文化節在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隆重開幕,來自中國、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國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出席,共同探討「陽明心學」,挖掘陽明思想的時代價值。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陽明格物致知實踐vs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
    陽明格竹王陽明在攜妻子回鄉途中,受理學大師婁涼教育,和朋友一起實踐格物致知。至今仍被人常常談論的陽明格竹的故事就流傳至今了。理學的格物致知方法沒有具體的實施方式,王陽明自然沒有成功。王陽明也因為此事認為格物是一個錯誤的方式,後來也創立了自己的獨特的心學思想體系,也就是他自己的成聖途徑。
  • 陽明心學新解讀:浙商從財富追求轉向人文追求
    「立業而達人」與360行都有關本次論壇由浙江省倫理學會、浙江工商大學哲學系、浙商研究院暨浙商博物館聯合舉辦,前兩屆的主題分別為「陽明學與行業倫理」、「陽明學與教育實踐」,均受到了廣泛關注。本屆論壇聚焦「陽明學與浙商精神」,不僅意在加強學界和商界的互動,也讓以「大商科」為特色的浙商大人文哲學領域和商科研究領域的學者加強橫向聯繫,進一步推動融合創新。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省倫理學會會長陳壽燦在致辭中說,陽明精神的內核,不是孤立的本心,是其安身立命的終極追求與事上磨練的修身功夫合二為一的思想方法與實踐智慧。
  • 中國人大博士在山西中北大學講述陽明心學
    ,在給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哲學博士課程班上課時第一次給學生引入了陽明心學的內容,從這個時候起,就開始了陽明心學與中國企業管理相結合的過程。陽明心學從歷史中走來,談到陽明心學的魅力所在時,李安老師總有說不完的話。王陽明先生深信每個人天生具有知善知惡的分辨能力,而人類急匆匆地向前走,讓這種俗稱為「良知」的本性被塵土掩蓋。
  • 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
    學者大咖就「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進行學術交流和互動。  -通訊員楊明  陽明心學峰會日前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故裡餘姚舉行,多名學者會集一堂,各自闡述對於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的理解。本屆峰會以陽明心學和文化自信為主題,對於進一步深入研究陽明學說的生活內涵、擴大陽明學說的影響力具有現實意義。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 陽明心學為什麼如此厲害?易慧學創始人如是說(道破天機)
    上網、看書,初得陽明先生的心學要領,今日有幸分享給各位!陽明心學三步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三體:本體、主體、客體。那麼「三體」是什麼?那麼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麼?那麼陽明心學和楨迪易慧學有何區別聯繫?
  • 第四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研討會暨新聞發布會隆重召開
    廖祥忠校長表示,中國傳媒大學成立陽明書院,既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又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中國傳媒大學正在進行學科建設,集中力量建設藝術學理論,藝術傳播的發展可以和陽明心學發展相結合。陽明思想是能夠落地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陽明書院要充分發揮中國傳媒大學的優勢,起到研究、傳播、和培養人才的作用,代代相傳把陽明心學發揚光大。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中國學者認識到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出於陽明心學後,陽明心學自明朝以後再次興盛。在「救亡圖存」這面大旗下,陽明心學迸發了強勁的生命力:在學術方面,章太炎、梁啓超、牟宗三、鄧艾民、葉聖陶等學者繼承和發揚陽明心學的哲學性,主張學術救國;在政治革命方面,孫中山、宋教仁、陳獨秀等人主張心學的實踐行動力量,提倡革命救國。 心學這一古老的學說,開山於宋代陸九淵,完善於明代王守仁,發揚於日本,再次復興於清末民國。
  • 專家學者齊聚王陽明故裡探討「陽明心學」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傑作演講(央廣網記者 杜金明 攝)央廣網寧波10月31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楊明 餘文楷)今天上午,2018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在王陽明故裡寧波餘姚市開幕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