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意識的能動性,它是物質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的主觀能力性的整體,必須是整體。這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而其它心的規律,意識如何作用於物質就是具體的方法,前者是存在論,後者是本體論,二者同時也是整體的,是實踐性的,而不是理論性的,終極的哲學就是實踐性,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
客觀整體的宇宙是客觀的性質,是整體的性質,而不是任何學說所論述的存在,不是任何人類意識及深入的概念設定的、所表述的存在。客觀整體哲學,是人類真正的認識世界,是哲學的,是因為它是仍然需要用人意識來論述它,是客觀與整體的世界觀,是屬於文字、語言等所表述的世界觀,是「道者無名」的有名。因此「世界」是客觀的、物質的,「觀」是主觀的、意識的,而形成的整體的世界觀。
《傳習錄上》王陽明說:汝未觀花時,汝心與花俱歸於寂。當汝觀花時,汝心與花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這裡哲學觀點被誤解很多:你看花時花才存在,你不看花,花就不存在。說是主觀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還有的認為,王陽明在文中並沒有否定花的存在,只是說沒看花時,花是寂寞的,你看花兒,花兒就變的鮮豔明白起來了。沒有否認花的存在,但是他說花的鮮豔是因為你看。仍然是一種意願和行為決定了花的顏色這個客觀實在,這是典型的意識決定物質存在論。
上面的結論都是認為這是意識決定物質,精神決定論,如果按我們現在人的觀點來看,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花的顏色取決於花瓣細胞的色素成分與光線,無論你看還是不看,都一樣。看不看的意識,意願、行為改變不了花的內在細胞的結構,色素成分以及光線。
以上都是錯誤認識這裡的哲學道理。花是客觀存在的,但此花與人的聯繫是整體,這才是真正的世界,才能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不能簡單地從字面去解釋它,而應從整體的觀點去評價它。難道「此花」不是你看到、想到的嗎,這有什麼錯呢!「花」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此花」卻是你這時看到想到的。所以花的客觀存在與這時看到想到構成了整體,也是世界的整體性,客觀的整體性。
「花的顏色取決於花瓣細胞的色素成分與光線,無論你看還是不看,都一樣。看不看的意識,意願、行為改變不了花的內在細胞的結構,色素成分以及光線。」花的細胞大小、光的波長等等這些細分、同花一樣都是客觀實在,都是屬於物質,但不僅是物質,因為花是客觀的整體,而顏色是人類通過概念、觀察後等等一系列的定義的,細胞、光線等等都是雖然屬於物質的客觀存在但不僅是物質了,而是花的整體的客觀性下的各種細胞、光線、波長等等歸屬于于科學分析的部分,是構成花的整體的客觀細分,是包含了通過人的意識的細分,而花的不屬於人的意識的部分仍是花的整體,花的整體才是原本的、客觀的物質的,而細胞、色彩都已被人類定義有了意識的成分。所以細分了包含有人的意識,而不是花的客觀整體,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存在。
「汝心與花一時明白起來」就不是什麼意識決定論,而是整體性。現代科學的觀察,與古代人類的觀察都是人的意識觀察,人的意識觀察賦予花的美麗、詩意,與現代科學的人的意識觀察所賦予的細胞大小、電磁波波長等等在哲學意義上都是一樣的屬於「意識」範疇。離開了人的意識觀察,細胞大小、電磁波波長等仍將不存在,與花的美麗、詩意一樣將不存在,存在的僅僅是「花」,或者「此花」的整體,而不是那些細胞大小、電磁波長的獨立存在的客觀。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整體才是客觀,客觀也應是整體的,因此世界就是這四個字,整體、客觀,哲學也就只有這四個字。整體客觀的才是辯證唯物的,但因為現代多數人只記得了唯物而忘記了辯證,只說物質第一性而不知道人的意識的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因此用客觀整體兩個詞來理解。
東方哲學觀,可以從「元,亨,利,貞」《周易》始以來就是萬物一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黃帝內經》,均為整體觀。
因此用西方哲學唯物論與唯心論都是很錯誤的,因為理論是指導實踐的,而不是用來評價其它理論,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東方哲學是理與用的結合,是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因為它將人的思維放在理論中一起討論。只有人的思維通達之後的應用。
東方哲學是研究實踐性,是不同的研究方向,沒有人的思維就沒有理論的存在。現在網絡上中西醫之爭,乃至東西文化之論爭,都源於此。西方分析思維方式分唯物與唯心,似乎是站在唯物立場,卻失去了辯證思維的能力,將物質與意識關係割裂。因此實踐中出現兩類現象,一類是生活形態形成以金錢、權勢為標準的價值觀,拜物主義,成為「唯物的拜物主義」,而物質與意識的分離則又使宗教現象越來越突出,而本該唯物的意識形態,應隨著科技發展而得到補充,卻被當成政治說教式的信仰。
另一類是社會交流變成為機械無創造力的科學主義,妨礙真正的科學思維的傳播。教育中的表現就是如填鴨式的接受,注重量而不注重質,把知識量的多少當成質,不傳授思維規律的科學,不辯證思考學生的社會經驗、生理、思維能力的短板,而使學生負擔越來越重,這些都是不客觀不整體的表現。更有用客觀數據的指標等也是意識的部分,過分追求數據指標等也是同樣偏離了客觀整體性,這種貌似科學的客觀分析的方法,越來越遠離客觀的實際。
辯證唯物主義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因其產生之初是為了與唯心主義鬥爭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其唯物的性質,使其唯物的性質在社會上形成了一邊倒的理解,而對使意識的能動性,辯證性的理解與使用不足,雖然有其發展的先進性,但它仍然是人類觀察思維總結而成的,不能就認為是客觀實際,應是客觀的理論形式,因此需要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與發展。而對其理論形式在傳播過程中,會產生片斷理解與體會,形成機械與唯心式的教條,而在於人的意識能力性把握不夠。意識第二性在這裡成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外在的物質形成的觀察包括科學分析等都是由人的意識決定的。意識的能動性的錯誤應用,而使得物質觀察、實踐所形成的原理、理論就有錯誤或不足,科學研究、文化創作等都是人的意識的活動,要做到客觀實際、主觀意願都是人的意識的作用。
「陽明心學」更多的是這種對客觀世界的把握的知識,鍛鍊內心與現實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