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雲青
網約車司機為救嬰兒連闖三個紅燈,孩子家長拒絕作證?最近,這一引起諸多網友憤慨的社會事件出現劇情反轉,據當事司機和當事家屬稱,這是烏龍,起因系醫院提供的電話是錯的,找錯了孩子家長。
如果媒體在發布新聞之前進行調查確認,排掉這個烏龍並不難。但相關媒體顯然沒這麼做,不能不說是失職,所以,這兩天廣受網友批評。
捫心自問,這種一聽到什麼消息、一看到什麼標題,就急著傳播、急著站隊下結論的行事作風,是當今網絡空間的普遍現象。當然,媒體、大V、意見領袖不比普通網友,說話做事理應更講擔當、講責任,但說到底,一事當前先問真假,再斷是非對錯,本該是一個成年人處理消息的常規操作,可是,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習慣了「聽什麼信什麼」「餵什麼吃什麼」,甚至習慣了各種社會新聞的反轉呢?
美國地緣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奶頭樂」理論,其核心觀點是,用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堆滿人們的生活,佔用人們大量時間,就能讓人們不知不覺喪失思考的能力。網絡空間繁冗而迅捷的信息轟炸也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從事視頻創作的自媒體早已發現,視頻時長超過兩三分鐘,播放量就會大幅下降;人們上網看文字,也常說「太長不看」,其實,有時已經不單是「不看」,而是看不下去,甚至看不明白。
碎片化閱讀和刷短視頻的習慣使人漸漸失去精讀和沉潛的耐心,長期處在急火火的狀態,也會讓人漸漸忘記如何等待塵埃落定,削弱判斷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變得容易被輿論操控。網絡生活的節奏無疑是極快的,如何適應這種「快節奏」,則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早幾年前,就有不少人質疑這種「快節奏」,呼籲人們把腳步放慢一點,如今看來,放慢腳步並不那麼容易做到,「慢」幾乎可以算得上一種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守住了 「慢能力」,將更有定力去思考,自行判斷、自行總結。
正如木心先生所說,「從前慢」,一定程度的「慢能力」是每個人都曾經擁有的,守護「慢能力」的關鍵或許就在於讓我們的生活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面回歸過去,回歸那個充滿個人烙印和生活況味的環境,說到底,就是降低對手機和網絡的依賴性。比如嘗試戒網,這是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年輕人參與的活動,不管戒網的實際效果如何,很多人嘗試了都會發現,在必要的聯繫之餘,那些平常唯恐錯過的網絡滾動消息其實沒那麼重要。再比如,把更多時間和精力分配給讀書、運動等日常愛好,當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和選擇多了,留給網絡雜聞的眼神就少了,這樣也能防止自己時刻被網絡的「快節奏」裹挾。
當下,我們幾乎不可能脫離網絡而生活,時時被「快節奏」裹挾,本質上是無意識的,也是常態的,但作為一個擁有自我的人,總希望能不被操控,儘量保持自己的節奏。為此,有意識地守護「慢能力」,對抗「快節奏」,至少能讓我們擁有對自身更強的掌控力,從而在眾聲喧譁中保持更清醒的頭腦,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多添一分助力,獲得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