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曹念 ‖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2020-12-13 澎湃新聞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曹 念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榮縣的佛教傳入實際上也是比較早的。目前有歷史記載和推論的,起碼在隋末、初唐時期就有,四川考古研究院出版的《四川唐宋佛道龕窟總錄·自貢卷》就定論了榮縣現存最早的部分摩崖佛像。在白雀寺和榮州的呂仙崖部分山上,是初唐時期已經有的摩崖佛像。

要造摩崖石刻佛像,在古代是浩大的工程,一定要有大量的經濟投入。榮縣在西漢時期就有鹽、鐵和土陶,在當時有鹽的縣州不少,產冶鐵的州縣也有,但是鹽鐵同時出現在一個州縣就只有榮州,這也為大量的摩崖造像提供了經濟基礎。

始建於唐代 佛像巍巍然

《四川唐宋佛道龕窟總錄·自貢卷》記載:呂仙崖摩崖石刻菩薩坐像與盛唐——中唐長安出土的圓雕菩薩造像特徵相似,風格屬中唐造像。

榮州大佛始建於唐代,從白雀寺龍洞開始造像(今羅漢洞)。乾隆本《榮縣誌》記載:「大佛山在東城一裡,唐人刻大佛,與山齊。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橫豎……」根據趙熙的詩云:「金像巍巍入太虛,元豐元佑八年成」推算,榮州大佛貼金工程是宋代元豐年至元佑年,用了八年時間才完工。

榮縣鐵山古道唐宋時期摩崖石刻

榮州大佛造型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具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的藝術瑰寶。大佛鑿刻完工後,即修了殿宇保護,民國《榮縣誌》描述大佛的規模:「舊時寺門、抵今溪岸」,可見當時的恢宏氣勢。大佛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 米,肩寬 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現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僅次於樂山彌勒大佛(未來佛)。同時在龍洞雕刻的佛像,自然山崖、歷史文物、佛像均融為一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現在保存完好的有5龕造像,其中兩龕內容相似,都屬觀無量壽經變。龕內刻有樓臺亭閣、經幢、寶塔,莊嚴的佛像,坐在蓮花臺上的諸佛菩薩,以及舞樂等,和大足佛像、安嶽佛像比較,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宋朝的榮州佛教繁榮,不但有大佛寺、白雀寺,在城西南,還有二佛寺和千佛摩崖造像。在榮州西,還有古佛寺,加上呂仙崖及鐵山古道沿路的大量佛像摩崖石刻多達千尊,當時的榮州佛文化發展已成為巨大的造佛運動。

一城三古佛 全縣萬菩薩

在榮州境內,還發現大量的寺廟建設的記錄。乾隆到民國的《榮縣誌》記下來的榮州全境有兩百多座有名有姓的寺廟。現在的榮縣境內,叫千佛崖的地方就有兩處,每一處都有上千佛像。所以唐宋榮州「一城三古佛、全縣萬菩薩」是名副其實的。

榮縣佛文化的傳播和遺留,是因為榮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究其原因,榮縣有歷史文化積澱,在歷史上開化極早。

宋摩崖石刻佛像龍洞

趙熙編《榮縣誌》中說:「惟榮久為青陽封國,常璩稱德在少昊,又稱被文王之化,秦幽同詠,故有夏聲,於榮也準之時地而皆近。」少昊時期,榮縣就以德教化,到文王時代,文風已經化俗榮縣了。秦時榮縣制轄蜀郡,為南安縣的主要地域,「南安者,兵後名誼,言南中安定耳」。朝廷建南安就有想中南方安定的意思。這個記載說明:在秦漢前,榮縣就在文王教化下,有比較完美的文化意識、開化比較早。

其次,榮縣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在西漢就有井鹽的開採,而且比較普遍。陸遊到榮州來做官,從來牟鋪進榮州境,就感嘆得不得了:「長筒汲井熬雪霜,轆轤咿呀官道旁。」陸遊到榮州的第一印象就是,經濟發展這麼好,有這麼多的鹽井在熬鹽。同時他又寫下了千古名句:「其民簡樸士甚良,千裡鬱為詩書鄉。」由於有經濟基礎,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士人都很善良,到處有不少人在讀書作畫寫詩,這是當時榮州社會生活的寫照。

榮縣後龍山明代摩崖石刻

除了井鹽以外,榮州還有鐵廠在煉鐵,有外運煤炭和土陶等經濟產品。經濟繁榮,佛教興盛,陸遊接下來是這樣描述:「閉閣掃地焚清香,老人處處是道場。」可以看出,當時榮州的佛教活動已經深深影響了社會文化生活。

榮縣佛文化影響了榮縣歷史發展,榮州成為了蜀東南的佛教傳播主要大通道。在蜀東南地區,沿峨眉山、榮縣、安嶽、大足這一條大線路發展,形成蜀南四個大的佛文化的遺蹟。而榮州周圍的地區,井研、犍為、威遠、宜賓、內江都沒有大量的佛文化造像遺蹟,是不是有點奇怪?其實,這恰好證明了榮州是「大道東去、佛法西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佛文化傳播的重要歷程之地。

民國時期的榮縣大佛石刻像

正月初七始 立燈竿懸燈

榮縣佛文化中,還有自貢燈會發源的歷史基因。榮縣佛文化影響形成的天燈會,是自貢燈會活動的發源之一。每年正月初七開始,各祠、廟均要立燈竿,懸紅燈,舉行祭祀活動,時稱天燈會,亦稱天燈節。

發展到今日的榮縣大佛燈會(圖片來自網絡)

據榮縣楊泗巖摩崖石刻記載:「同治十二年,36桿天燈通宵達旦持續燃放月餘。」從勒石記碑記載了每戶出錢最低240文的集資,就足以想像出當時的盛況。據趙熙《榮縣誌·燈火》記載:「歲時風土各有可紀之俗。榮縣新年燈火甚盛,唐人稱火樹銀花者,蓋林立矣。而樓臺為甲觀,鄉人通命為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臨春組合,彩箋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然四五百燈。各鄉館舉孟蘭佛事,夜張花傘,其制不一,火之發也。瑰怪覺目,是皆承平遊嬉,經兵亂而財竭矣。師燈為西涼胡舞,木緪諸技,唐宋具祥焉。」「正月人日後,各祠皆燃火樹,各門首皆點紅燈,謂之天燈,富人壽年豐之意。兼仿古人禮鳴金執鋌,以驅瘟疫,謂之獅燈場市。」「西人來觀,亦欣然京滬所不見也。」

發展到今日的榮縣大佛燈會(圖片來自網絡)

在唐宋時期,受榮州佛教天燈會的推動,榮州燈會其場景已甚為壯觀,燈彩已甚為絢麗,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遜色。榮縣的佛教點天燈、放燃燈活動,成為今天在全球負有盛名的自貢國際燈會的發源之一。關於天燈會的記錄,在榮州不少地方都有記載,而天燈會又是在佛教和道教相互影響下形成的。自貢大公井(當年的榮州轄區)出土的「五皇廟碑」也記載了這樣的盛會。天燈會也對整個蜀東南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如今蜀南很多地區依然保留了「天燈經」在天燈會上的誦讀形式。

來源:《華西都市報》(2020年1月23日A16版)

文/圖:曹 念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曹念 ‖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鍾學惠 ‖ 陸遊留給榮州的文化遺產
    原創 鍾學惠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賦予榮山旭水和榮州風物的文化內涵山水名勝,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自然人文景觀往往因歷史文化名人而名滿天下。陸遊榮州詩詞中,有大量關於榮州自然人文景觀和榮州風物的描寫,為我們探尋歷史遺蹟、復興榮州物質和精神文明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陸遊在榮州詩詞中提及並賦有詩詞的自然人文景點有龍洞、虎洞、嘯臺、橫溪閣、高齋、西樓等。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鍾學惠 ‖ 陸遊留給榮州的文化遺產
    原創 鍾學惠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賦予榮山旭水和榮州風物的文化內涵山水名勝,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自然人文景觀往往因歷史文化名人而名滿天下。陸遊榮州詩詞中,有大量關於榮州自然人文景觀和榮州風物的描寫,為我們探尋歷史遺蹟、復興榮州物質和精神文明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陸遊在榮州詩詞中提及並賦有詩詞的自然人文景點有龍洞、虎洞、嘯臺、橫溪閣、高齋、西樓等。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胡為民 ‖ 陸遊在榮州70天(四)
    原創 胡為民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殘存的石碑,記載著廟堂滄桑的歷史;斑駁陸離的建築,留下歲月的刻痕。附:和義,《宋史 新編地理志》:「榮州,(和義郡軍事)領縣四:榮德(今榮縣)、威遠、資官、應靈,治榮德。」和義,即指榮州。(未完待續)作者簡介
  • 四川巴中:遊覽南龕摩崖造像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根據2000—2001年的調查,巴中市境內有59處石窟,500多座佛龕,8000多尊造像。其中,南龕摩崖造像最為重要,始建於隋,興盛於唐,延續至民國時期,現存176座佛龕,2700尊造像,包括南龕山神仙坡東面崖壁、雲屏石西面崖壁、山門石、老君洞和瘞窟區等幾個部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胡為民 ‖ 陸遊在榮州70天(三)
    原創 胡為民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可惜自己滿腔報國豪情付東流,年過五旬生活貧困,流落偏僻的榮州。胡為民,語文教師,四川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文集《善待生活中的不完美》,螞蟻小說集《一米高的母愛》等。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胡為民 ‖ 陸遊在榮州70天(五)
    原創 胡為民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十三、「鴻雁」寄情 書信是古代人們通訊主要方式,陸遊在榮州有兩首詩詞「記載」自己的「鴻雁傳書」。 羈雁未成歸,腸斷寶箏零落。那更凍醪無力,似故人情薄。 瘴煙蠻雨暗孤城,身在楚山角。煩問劍南消息,怕還成疏索。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市文物局供圖)歷史淵源講述人:福州市文物局局長吳聿建福建自唐宋以來文教興盛,福州更是被譽為「文儒之鄉」。文人學士閒暇之餘,流連山水,登高覽勝,留下大量的雅書石文,雖歷經世事滄桑,勝跡不滅,是歷史文化名城寶貴文化遺產。
  • 【方志四川•紅色文化】譚茗月 任露瀟 ‖ 摩崖字字留戰紀 後昆...
    【方志四川•紅色文化】譚茗月 任露瀟 ‖ 摩崖字字留戰紀 後昆代代踵前徽 2020-09-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市文物局供圖)歷史淵源講述人:福州市文物局局長吳聿建福建自唐宋以來文教興盛,福州更是被譽為「文儒之鄉」。文人學士閒暇之餘,流連山水,登高覽勝,留下大量的雅書石文,雖歷經世事滄桑,勝跡不滅,是歷史文化名城寶貴文化遺產。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市文物局供圖)歷史淵源講述人:福州市文物局局長吳聿建福建自唐宋以來文教興盛,福州更是被譽為「文儒之鄉」。文人學士閒暇之餘,流連山水,登高覽勝,留下大量的雅書石文,雖歷經世事滄桑,勝跡不滅,是歷史文化名城寶貴文化遺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無生 ‖ 雄城不獨北國有 米倉道上見平梁
    文化遠近公司主營:文化項目策劃創新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書刊畫冊策劃創作、編輯設計、代理出版印務;網絡技術推廣服務、電子書設計製作等。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川北之地,有一座古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那就是平梁城。平梁城,位於四川巴中、米倉古道上,地勢險絕,四面懸崖絕壁,丘峰環繞,是一座天生的軍事要塞。 13世紀,元蒙宼蜀。南宋朝廷在蒙古騎兵的步步緊逼之下,皆驚呼四川"亡形已具"。在這種危機時刻,於淳佑二年(1242年),宋理宗改任餘玠為四川安撫置使兼知重慶府。餘玠入蜀後,依山巒之險、河江之利,大築山城以抗元蒙。
  • 2020年元旦首遊,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竟然不輸於飛來峰摩崖造像
    ▲廈九和仲念可是,廈九一登上海棠山的半山腰,看到在皚皚白雪映襯下,竟然有數不清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鑲刻在山間巨石上,立刻這腳就走不動道了。你道怎地?他把飛來峰的摩崖造像和海棠山的摩崖造像進行了一番對比,發現這2處摩崖造像竟然有著不少聯繫和神奇的相似之處?那麼都是什麼呢?飛來峰和海棠山都是歷史文化名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兩座山峰都不是很高,但兩山都山勢奇特,風景秀麗,奇石怪林,景色天成。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綿陽富樂山藏著的三國秘密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綿陽富樂山藏著的三國秘密 2020-09-22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名鎮名村】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郪江古鎮
    【方志四川•名鎮名村】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郪江古鎮 2020-07-18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摩崖造像,述說方城文化
    這裡自古就是商賈兵家必爭之地,山腰之上兩塊雕刻佛像的巨石竟然銘刻著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中央電視臺《百科探秘》欄目及有關專家曾來此對於摩崖造像進行了節目錄製和考察。佛溝摩崖造像是豫西南最大的摩崖造像一度被譽為「南陽的龍門石窟」,從摩崖刻的十二臂觀音造像可知,這是河南除了龍門石窟外僅見的一處唐代中晚期密宗摩崖造像,是研究密宗在中原傳播和密宗造像的寶貴資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儀隴新政離堆
    而更為重要的是,新政離堆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摩崖石刻《鮮于氏離堆記》,它是顏真卿留在四川唯一的書法遺蹟和墨寶。顏真卿的《鮮于氏離堆記》摩崖石刻,盧雍題跋並書寫、宋馬存所撰的《顏魯公祠記》《重修離堆山忠賢祠記》《鮮氏神道碑銘》《鮮氏裡門碑》等,構成了新政離堆文化的主旋律,也是盛唐文化在新政綻放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顏魯公的墨寶,是世上罕見的珍寶。
  • 石門寺摩崖造像:米倉道上的大唐遺風
    從登高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旁的石梯拾級而上,20餘步路程便可看石門寺摩崖造像,精美的雕刻、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千年前的盛唐遺風。 關於石門寺摩崖造像的位置,《四川通志》記載:「石門山在巴州城北三十裡,兩旁峭壁摩空,迴環三、四裡,亦也隘道也,行者戒之」。《巴州志》記載:「石門寺古名回龍場,因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建回龍寺而得名。」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二、闕的歷史闕的歷史十分悠久。它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尚無定論,但至遲不晚於春秋。「闕,門觀也」。一說,最初的闕大約是宮室外的一種防禦建築,高高的臺基上有樓屋,守衛者可以站在上面燎望四方,故稱之為「觀」。因一般分立大門兩旁,中間開圈為道,所以又稱為「闕」。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伯如玉 2020-07-30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為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的漢代摩崖佛像
    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為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的漢代摩崖佛像怎樣觀賞摩崖造像和石刻摩崖造像是指利用山崖本身的石料雕塑的人、神、佛像及各種動物的形象。摩崖造像起源於東漢,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大都為佛教內容,南北朝是盛期。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為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的漢代摩崖佛像,雕有百餘尊大小佛像,所有造像依山勢的自然形態安排,長約19米,高約10米,其中最精彩的有釋迦牟尼涅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