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曹 念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榮縣的佛教傳入實際上也是比較早的。目前有歷史記載和推論的,起碼在隋末、初唐時期就有,四川考古研究院出版的《四川唐宋佛道龕窟總錄·自貢卷》就定論了榮縣現存最早的部分摩崖佛像。在白雀寺和榮州的呂仙崖部分山上,是初唐時期已經有的摩崖佛像。
要造摩崖石刻佛像,在古代是浩大的工程,一定要有大量的經濟投入。榮縣在西漢時期就有鹽、鐵和土陶,在當時有鹽的縣州不少,產冶鐵的州縣也有,但是鹽鐵同時出現在一個州縣就只有榮州,這也為大量的摩崖造像提供了經濟基礎。
始建於唐代 佛像巍巍然
《四川唐宋佛道龕窟總錄·自貢卷》記載:呂仙崖摩崖石刻菩薩坐像與盛唐——中唐長安出土的圓雕菩薩造像特徵相似,風格屬中唐造像。
榮州大佛始建於唐代,從白雀寺龍洞開始造像(今羅漢洞)。乾隆本《榮縣誌》記載:「大佛山在東城一裡,唐人刻大佛,與山齊。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橫豎……」根據趙熙的詩云:「金像巍巍入太虛,元豐元佑八年成」推算,榮州大佛貼金工程是宋代元豐年至元佑年,用了八年時間才完工。
榮縣鐵山古道唐宋時期摩崖石刻
榮州大佛造型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具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的藝術瑰寶。大佛鑿刻完工後,即修了殿宇保護,民國《榮縣誌》描述大佛的規模:「舊時寺門、抵今溪岸」,可見當時的恢宏氣勢。大佛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 米,肩寬 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現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僅次於樂山彌勒大佛(未來佛)。同時在龍洞雕刻的佛像,自然山崖、歷史文物、佛像均融為一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現在保存完好的有5龕造像,其中兩龕內容相似,都屬觀無量壽經變。龕內刻有樓臺亭閣、經幢、寶塔,莊嚴的佛像,坐在蓮花臺上的諸佛菩薩,以及舞樂等,和大足佛像、安嶽佛像比較,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宋朝的榮州佛教繁榮,不但有大佛寺、白雀寺,在城西南,還有二佛寺和千佛摩崖造像。在榮州西,還有古佛寺,加上呂仙崖及鐵山古道沿路的大量佛像摩崖石刻多達千尊,當時的榮州佛文化發展已成為巨大的造佛運動。
一城三古佛 全縣萬菩薩
在榮州境內,還發現大量的寺廟建設的記錄。乾隆到民國的《榮縣誌》記下來的榮州全境有兩百多座有名有姓的寺廟。現在的榮縣境內,叫千佛崖的地方就有兩處,每一處都有上千佛像。所以唐宋榮州「一城三古佛、全縣萬菩薩」是名副其實的。
榮縣佛文化的傳播和遺留,是因為榮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究其原因,榮縣有歷史文化積澱,在歷史上開化極早。
宋摩崖石刻佛像龍洞
趙熙編《榮縣誌》中說:「惟榮久為青陽封國,常璩稱德在少昊,又稱被文王之化,秦幽同詠,故有夏聲,於榮也準之時地而皆近。」少昊時期,榮縣就以德教化,到文王時代,文風已經化俗榮縣了。秦時榮縣制轄蜀郡,為南安縣的主要地域,「南安者,兵後名誼,言南中安定耳」。朝廷建南安就有想中南方安定的意思。這個記載說明:在秦漢前,榮縣就在文王教化下,有比較完美的文化意識、開化比較早。
其次,榮縣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在西漢就有井鹽的開採,而且比較普遍。陸遊到榮州來做官,從來牟鋪進榮州境,就感嘆得不得了:「長筒汲井熬雪霜,轆轤咿呀官道旁。」陸遊到榮州的第一印象就是,經濟發展這麼好,有這麼多的鹽井在熬鹽。同時他又寫下了千古名句:「其民簡樸士甚良,千裡鬱為詩書鄉。」由於有經濟基礎,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士人都很善良,到處有不少人在讀書作畫寫詩,這是當時榮州社會生活的寫照。
榮縣後龍山明代摩崖石刻
除了井鹽以外,榮州還有鐵廠在煉鐵,有外運煤炭和土陶等經濟產品。經濟繁榮,佛教興盛,陸遊接下來是這樣描述:「閉閣掃地焚清香,老人處處是道場。」可以看出,當時榮州的佛教活動已經深深影響了社會文化生活。
榮縣佛文化影響了榮縣歷史發展,榮州成為了蜀東南的佛教傳播主要大通道。在蜀東南地區,沿峨眉山、榮縣、安嶽、大足這一條大線路發展,形成蜀南四個大的佛文化的遺蹟。而榮州周圍的地區,井研、犍為、威遠、宜賓、內江都沒有大量的佛文化造像遺蹟,是不是有點奇怪?其實,這恰好證明了榮州是「大道東去、佛法西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佛文化傳播的重要歷程之地。
民國時期的榮縣大佛石刻像
正月初七始 立燈竿懸燈
榮縣佛文化中,還有自貢燈會發源的歷史基因。榮縣佛文化影響形成的天燈會,是自貢燈會活動的發源之一。每年正月初七開始,各祠、廟均要立燈竿,懸紅燈,舉行祭祀活動,時稱天燈會,亦稱天燈節。
發展到今日的榮縣大佛燈會(圖片來自網絡)
據榮縣楊泗巖摩崖石刻記載:「同治十二年,36桿天燈通宵達旦持續燃放月餘。」從勒石記碑記載了每戶出錢最低240文的集資,就足以想像出當時的盛況。據趙熙《榮縣誌·燈火》記載:「歲時風土各有可紀之俗。榮縣新年燈火甚盛,唐人稱火樹銀花者,蓋林立矣。而樓臺為甲觀,鄉人通命為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臨春組合,彩箋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然四五百燈。各鄉館舉孟蘭佛事,夜張花傘,其制不一,火之發也。瑰怪覺目,是皆承平遊嬉,經兵亂而財竭矣。師燈為西涼胡舞,木緪諸技,唐宋具祥焉。」「正月人日後,各祠皆燃火樹,各門首皆點紅燈,謂之天燈,富人壽年豐之意。兼仿古人禮鳴金執鋌,以驅瘟疫,謂之獅燈場市。」「西人來觀,亦欣然京滬所不見也。」
發展到今日的榮縣大佛燈會(圖片來自網絡)
在唐宋時期,受榮州佛教天燈會的推動,榮州燈會其場景已甚為壯觀,燈彩已甚為絢麗,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遜色。榮縣的佛教點天燈、放燃燈活動,成為今天在全球負有盛名的自貢國際燈會的發源之一。關於天燈會的記錄,在榮州不少地方都有記載,而天燈會又是在佛教和道教相互影響下形成的。自貢大公井(當年的榮州轄區)出土的「五皇廟碑」也記載了這樣的盛會。天燈會也對整個蜀東南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如今蜀南很多地區依然保留了「天燈經」在天燈會上的誦讀形式。
來源:《華西都市報》(2020年1月23日A16版)
文/圖:曹 念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曹念 ‖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