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治體只有獲得大多國家承認,才能被普遍認為是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這一原則始於美國不承認滿洲國建立,史稱「史汀生主義」。大部分國家雖然當時無法改變日本佔領東北的事實,但是可以不承認偽滿洲國,其只獲得德國,日本,蘇聯等極少數國家承認,成為國際黑戶。
2014年3月16日,在俄軍已經佔據全境的基礎上,克裡米亞俄裔居民開始公投,克裡米亞韃靼人大多拒絕參加公投。圖為在克裡米亞的俄軍。
不能改變克已獨立現實 仍有法律意義
隨著3月16日公投的如期舉行,近期的輿論熱點烏克蘭-克裡米亞的劇情進入全新一季:克裡米亞完成「公投」並以閃電速度加入俄羅斯,在國際社會引來一片爭議。
3月27日,聯大召開全體會議並通過決議認為克裡米亞的公投「無效」:「不能成為改變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託波爾市地位的基礎」。在表決中,美英法德等100個國家投贊成票,俄羅斯、古巴、朝鮮、委內瑞拉等11個國家反對,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烏茲別克斯坦等58個國家棄權。
在當前國際法體系中,與貫徹「大國一致原則」、「五強否決權」的安理會決議不同,全體成員國不分大小強弱「一國一票」形成的的聯大決議,既無法律效力也沒有約束力,僅僅表明了目前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克裡米亞「獨立」並「入俄」的態度。國際社會不承認「公投」的態度,並不能改變克裡米亞脫離烏克蘭獨立的現實,僅有國際法上的意義。
1931 年「九一八」後,日本違反其為「國際聯盟」會員國的義務,侵佔中國東三省並扶植傀儡政權「滿洲國」。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照會中、日兩國並發表聲明,不承認「滿洲國」。全世界只有納粹德國、義大利、蘇聯等寥寥數國承認「滿洲國」。圖為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和他的大臣及日本軍官。
美國不承認滿洲國 史稱史汀生主義
從法律角度來講,國際法只是一系列條約、國際慣例、一般法律原則的總和,並無強制約束力,尊重它,它就有效,反之亦然。「承認」是國際法的重要內容,一個政治實體是否具有「國格」,並無某個權威機構來決定,只能由國際社會中的其他國家各自決定。因此,一個政治實體只有獲得大多國家的承認,才能被普遍認為是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基於此,國際法的「不承認原則」就有著重要意義,這一原則來自於中國人很熟悉的一段往事。
1931 年「九一八」後,日本違反其為「國際聯盟」會員國的義務,侵佔中國東三省並扶植傀儡政權「滿洲國」。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照會中、日兩國並發表聲明,宣布美國不承認任何違反《國際聯盟盟約》及巴黎《非戰公約》的行為,因此不承認「滿洲國」。這被稱為「史汀生主義」。國聯於同一年通過決議,正式採納「史汀生主義」。最終,除了智利、薩爾瓦多、梵蒂岡這樣微不足道的國家外,全世界只有納粹德國、義大利、蘇聯以及日本一手扶植的汪偽政權、偽蒙政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等寥寥數國或傀儡政權承認「滿洲國」。
滿洲國成國際法第一個黑戶 遭到唾棄
「滿洲國」是國際法中的第一個「黑戶」,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日本以武力手段踐踏國際法、侵略他國的唾棄。戰後世界美蘇兩級對抗,紅白兩種意識形態將世界撕成了兩半,製造出一批新的「黑戶」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希特勒閃擊波蘭開始,二戰結束時,流亡倫敦的波蘭政府卻很不幸地淪為了「黑戶」。二戰剛一爆發,波蘭這個「凡爾賽的產物」就被納粹和蘇聯根據《莫洛託夫-裡賓特洛甫協定》的密約聯手滅亡,政府流亡倫敦。二戰後期,蘇聯在波蘭扶植起自己的代理人,並拒絕波蘭流亡政府回國。按照雅爾達會議的默契,西方認可了這一既成事實。二戰結束後,原在倫敦的流亡政府雖然已得不到英美等西方大國的承認,卻拒絕解散、拒絕承認蘇聯扶植的波蘭人民共和國,並繼續堅持原法統。在長期流亡歲月裡,流亡政府僅得到愛爾蘭,西班牙這兩個同為天主教國家的承認以及散布在全球的大約15萬波蘭老兵和他們後裔的效忠,成了不折不扣的「黑戶」。東歐劇變後,在新波蘭第一任民選總統華勒沙就職儀式上,最後一任流亡政府「總統」將象徵波蘭國家正統的國旗、1935年波蘭憲法原本、總統與政府印信,總統綬帶和旗幟等幾樣標誌交給華勒沙,象徵著新波蘭接過了流亡政府的法統,流亡多年的「黑戶」終於復國成功。
戰後四大國對戰敗國德國分區佔領,在此基礎上東西德先後成立。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兩德均自認自己才是德國的合法代表並競相指責對方是傀儡。直到1972年,兩德宣告「外交休兵」並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圖為柏林圍牆內外的西德市民和東德衛兵。
東西德南北韓長期對抗 最終相互承認
在東西方對抗的大格局下,除了波蘭流亡政府那種有家難回的「黑戶」外,更常見的是一個國家被兩強分治、紅白對立的新政權彼此自認正統並指責對方是「黑戶」,如東西德、南北朝鮮、南北越南。國際社會由此上演一幕幕悲喜劇。
戰後四大國對戰敗國德國分區佔領,在此基礎上東西德先後成立。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兩德均自認自己才是德國的合法代表並競相指責對方是傀儡,並各自獲得各自陣營的承認。直到1972年,兩德宣告「外交休兵」並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次年,西方大國逐漸宣布承認東德,兩德也一道加入聯合國。這標誌著戰後兩德長達二十餘年「國格」爭端正式結束,1990年,隨著東歐劇變,兩德終於統一。
南北朝鮮的「國格」爭端之路的解決則要晚的多。二戰結束後,美蘇也分區佔領了朝鮮南北兩半並各自建國。南北兩個朝鮮展開了幾十年的外交戰。直到1991年,南北兩方同時加入聯合國,兩國不再相互否定,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兩個朝鮮並存。兩個越南的解決要快得多,1954年日內瓦和會後,越南也被分為南北兩半。經十多年大規模戰爭後,南越戰敗垮臺,北越完成武力統一,並得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南越流亡政府雖於1995年在美國成立,但從未得到像樣的國際承認,是個徹底的「黑戶」。
1948年,根據聯合國決議,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應分別獨立建國,以色列如期建立,但巴勒斯坦國卻因當地居民拒絕承認聯大決議以及阿拉伯陣營的內訌而最終未能建立。圖為早期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門的商隊和貨物。
巴勒斯坦否認聯大決策 錯失建國良機
二戰後舊殖民體系陸續崩潰,一大批新國家誕生,但在世界上很多民族混居、宗教與部落矛盾錯綜複雜的地區,國界的確定摻雜了太多殖民者到來之前就長期存在的舊恨與殖民統治製造的新仇,這又使一批去殖民化的「國家」難以得到普遍承認。
巴勒斯坦是二戰後去殖民化浪潮中的第一個「黑戶」。1948年,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結束,根據聯合國決議,該地區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因分別獨立建國,以色列如期建立,但巴勒斯坦國卻因當地阿拉伯居民拒絕承認聯大決議以及阿拉伯陣營的內訌而最終未能建立,阿拉伯人向以色列宣戰並戰敗,以色列和周邊的埃及、約旦趁機將聯合國規定應建立巴勒斯坦國的土地陸續瓜分。但巴勒斯坦人從未放棄建國夢想。1964年,以獨立建國為目的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1974年,聯合國接納巴解為觀察員實體,1988年,巴解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並得到阿拉伯世界和國際社會的陸續承認,但因為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巴勒斯坦還在為「建國夢」奮鬥。2012年第67屆聯合國大會終於給予巴勒斯坦以觀察員國地位,從「觀察員實體」到「觀察員國」,標誌著巴勒斯坦向最終「建國」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土耳其出兵賽普勒斯建北塞 未獲承認
西撒哈拉是另一個著名的國際「黑戶」,西撒哈拉位於非洲西北部,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三國相鄰。在世界地圖上,該地區和克什米爾一樣,被標為代表地位未定的白色。西撒是前西班牙殖民地,但其三個鄰國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離西撒後,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與阿爾及利亞支持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發生武裝衝突。1979年,茅利塔尼亞退出爭鬥,堅持認為西撒為其領土一部分的摩洛哥與西撒解陣的衝突持續多年,摩洛哥控制了西撒四分之三以上的領土,西撒解陣控制下的剩餘領土宣布建國,僅得到部分國家承認。1991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監督雙方停火併籌備組織全民公投以決定西撒未來地位。但由於西撒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飄忽不定的遊牧部落在熱帶沙漠上往來遷徙,很難確定其到底是西撒還是摩洛哥居民,雙方在選民資格等問題上分歧嚴重,公投至今未能舉行。目前,全世界只有47個國家承認西撒哈拉的獨立國家地位。
北賽普勒斯是非殖民時代出現的另一個黑戶。賽普勒斯本來以信奉基督教的希臘居民為主,16世紀奧斯曼帝國徵服賽普勒斯,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移民至此,島上希土居民的比例大致為8:2。1878年,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獲得賽普勒斯,1960年,隨著全球民族解放運動的大潮,賽普勒斯獨立建國,佔人口多數的希臘族佔有優勢,兩族矛盾逐漸激化。1974年賽普勒斯發生政變,土耳其藉機出兵賽普勒斯並佔領其北部三分之一的領土。次年,北塞的土耳其族宣布建國。北塞迄今為止尚未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只有土耳其一國承認。聯合國多次斡旋賽普勒斯問題,但至今沒有結果。
1999年1月15日,拉查克屠殺事件曝光並被認定為米洛舍維奇及塞軍的戰爭罪行,引發西方及安理會的譴責。在3月23日的最後通牒時效過後,美國宣告終止外交努力,開始對南聯盟實施空中攻擊,南聯的回應則是大舉進軍科索沃,以更殘酷的種族淨化政策,驅逐阿裔人民離境,造成歐洲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圖為在科索沃的維和士兵。
經過三次選舉已有104國承認科索沃獨立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隨著又一個大帝國崩潰,作為帝國後遺症的症狀之一,行政意義的邊界劃分和居民實際分布情況不符,導致一批新出現的政治實體成為國際社會的新「黑戶」。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科索沃原是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省,200萬人口中的九成是阿爾巴尼亞族。自1999年科索沃戰爭以來,科索沃名義上雖然還屬於塞爾維亞,實則由聯合國管轄,反對科索沃獨立的俄羅斯及俄軍維和部隊也作為聯合國的一部分參與對科索沃的管轄。自從被聯合國託管以來,到2007年為止,科索沃舉行過三次議會和地方選舉。2007年第三次選舉產生的科索沃議會於2008年單方面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俄羅斯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但不少國家陸續對科索沃獨立建國表示承認。截止到去年,科索沃已獲得了104個國家的正式承認,但其還未被聯合國接納,科索沃能否最終擺脫「黑戶」身份,尚為未知數。
前蘇聯還有四大黑戶 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科索沃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聯合國框架監督下,歷時數年多次舉行地方選舉產生地方議會,並最終宣布獨立,這與克裡米亞倉促之間單方面宣布舉行的缺乏透明度的「公投」截然不同。科索沃相對透明的選舉都未能「脫黑」,前蘇聯地區幾個不那麼著名的「黑戶」就黑的更徹底了。在前蘇聯範圍內,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國與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以及亞塞拜然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並稱為前蘇聯四大飛地,這四個地區作為事實獨立的政治實體,雖然彼此互相承認,也得到俄羅斯等屈指可數幾個國家的認可,但不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相關地區局勢一直緊張。
與德左共和國等這四個「黑戶」不同的是,克裡米亞在「公投」獨立後旋即宣布加入俄羅斯,俄羅斯也立即表示「笑納」,雖然國際社會並不認可,但對篤信「陸海軍是俄羅斯最忠實盟友」的俄羅斯來說,國際社會這點不疼不癢的「吆喝」還真看不在眼裡。但西方制裁下,俄羅斯本就前景不妙的經濟可能愈發下行,屆時西方的制裁能否真產生效果還未為可知。未來克裡米亞的入俄能否最終獲得國際認可,還需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國際法(沼津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回首 金雁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東戰爭全史 (日)田上四郎 著 解放軍出版社
《列國志 茅利塔尼亞 西撒哈拉》 作者:李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