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每日熙熙攘攘,擾動紅塵萬丈,但真正使這座三千年古城屹然長存的,則是其中綿綿不絕的煙火氣。一碗褲帶面和著油潑辣子,就進入了西安,進入了沙石厚重的黃河流域華夏文化的河床中,進入了生猛、滄桑、深沉的另一個世界。而每每過年之際,西安人的春節則成了左手火車票,右手劉紀孝。
回民街並非只是一條街道
吃貨的天堂
位於鐘樓以西的回民街並非是一條街道,而是一個街區。因穆斯林人依寺而居,所以準確講,這裡是以七座年代久遠的清真寺為中心的一處回民區。正式官名叫作「回坊」,西安人更多稱呼這裡為「坊上」。
西安坊上人擅長小吃製作,他們較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清真飲食風味,且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甜鹹辣葷素搭配,品種眾多,為全國清真小吃之冠。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燴羊雜、粉蒸羊肉、蜂蜜涼粽子、盛氏釀皮、羊肉餅、八寶甜稀飯、糊辣湯、涼皮、米皮、擀麵皮、羊肉水餃、韭餅、酸湯水餃、灌湯包子、牛肉拉麵、鏡糕、甑糕、羊肉臊子餄、黃桂柿子餅、蛋花醪糟、水盆羊肉、芝麻燒餅、蔥油餅等數百種小吃應有盡有。
回坊的形成
眾說紛紜
何時形成「回坊」這片街區,則是眾說紛紜。但從最早的清真寺來看,至少已有幾百年歷史。據一位回坊老人講:「坊上人因著教義不吃外食,所以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做點兒小吃,只是口味有差異。最早只是自做自食,改革開放前有人藏著賣,開放後有人開始正兒八經的出攤。」現在的「坊上」越來越繁華,已成為吃西安美食必去的地方。可是第一批老店,到今天卻寥寥無幾。這些幾十年口味不變的店背後,是每代家主一生的堅持和對接任者的口傳心授。
走,坊上去
飯點了
老西安把回民街坊叫「坊上」,飯點到了,約上三五好友,一句「走~ 坊上去~」,便成了最好的集結號。
來西安吃小吃,回民街是必選之地,如同簋街之於北京,城隍廟之於上海,磁器口之於重慶。
和大多數城市的小吃街一樣,這裡常年熱鬧,逢著過年過節,這裡就跟下餃子似的,人擠人,但就這般架勢,依舊嚇不走全國各地的吃貨們。
人常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來喻一個行業或領域裡,大神和菜鳥的區別。之於吃,也是這麼個道理。
1987年,西安回坊,餐廳服務員,一般都叫「夥計」或者「夥計娃」
進了西羊市,就是一條更窄的巷子,遊人摩肩擦踵,熱鬧程度完全不輸給主街。十字東南角的劉紀孝臘牛肉更是火中帶火,所謂臘牛肉,其實是滷牛肉,依著各家不同的秘方滷料,回民街裡有許多臘牛肉老字號,逢過年過節前,天蒙蒙亮,你都能聽到回坊裡各家熬汁滷肉的灶火聲。
別樣年味的西安回民街
買臘牛肉隊伍排到天亮
春節臨近,西安市民都喜歡到回民街買些以臘牛肉為首的年貨,臘牛肉是西安人年夜飯上少不了的一道硬菜,每到歲末,回民街的臘牛肉店都會排起長隊,排隊和寒冷都擋不住西安人排隊買臘牛肉的熱情,似乎有了這份付出,一年的辛苦才算是勝利結束。
不大的街道被人群擠得熙熙攘攘,在這群人中,很多的一部分人都是專程從外地趕來買臘牛肉的,排隊購買劉紀孝的隊伍已經超出整個巷子,遠遠望去足有幾千米。
排隊可以用往前挪來形容,別看光是臘牛肉,都有好多門道,有人不愛吃牛筋,要整塊臘牛肉;有人喜歡喝小酒,就要買腱子肉;遠行的就要真空包裝。大家熙熙攘攘的擠在回民街裡,盤算著自家還缺什麼年貨,看看大家都在買什麼搶手物件,利用休息的時間在外替家裡人排隊,心裡既期待又滿足。或許這就是回民街年貨大集的魅力。
過年時候的回民街,尤其是西羊市更是熱鬧非凡,這個時候人都很難以擠過去,更別說車通過了,一輛擠入街道的車輛被卡在人群中無法通過。
雖然隊伍很長,但是來排隊的人都是心甘情願的,很多都是本著劉紀孝臘牛羊肉的名氣來的。所以雖知道要排很長的隊,但是心裡開心。據了解,有些人為了排隊,甚至通宵就來了。
過年,過年,有孩子的節日才叫過年,作為家長們本想著帶孩子來回坊體驗美食的天地,不曾想,人是如此的多,小寶寶們都被這強大壯觀的人流所震撼,睜大眼睛看著。或許,過年來回坊買臘牛肉,隊伍似長龍已經成為西安一景。
不少老人是劉紀孝臘牛羊肉的忠實的粉絲,為了能買到肉,他們早早帶著凳子前來排隊。漫長的隊伍很長,等著很著急,但是,帶著小板凳,聊聊家常等著,卻也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網際網路的發展,普及了更多的現代化手段,代購一詞也普及了整個西安,整個回坊,在劉紀孝臘牛羊肉旁邊的店鋪,掛著各種各樣的牛肉代購的招牌。有些人甚至早起排隊賣位子,一個位子200塊,據說,買的人還挺多。
過往的路人,不管是路過,或者專程來西安玩的無不被這一排隊買牛肉的盛景所震撼,西安人的春節,左手火車票,右手劉紀孝,或許形容的正是這個場面,很多路人駐足拍照,不少網友表示,劉紀孝的收入分分鐘應該破萬。
據說,劉紀孝臘牛羊肉之所以排隊人多,不僅是因為業內口碑好,更主要的是其服務也好,作為店裡的夥計,既不會為了有錢人阿諛奉承,也不會對於窮苦人白眼相待,他們時刻微笑著,內心平淡的對待著每一個到來的人。或許,這就是陝西吃貨最真實的寫真吧。
陝西的食物
最入味兒
講陝西說食物,賈平凹先生講得最入味兒。他曾在《老西安》中寫道:「在大小的飯館裡,隨處可以看到一幫人有凳子不坐而蹴於其上,提褲腿,挽袖子,面前放著「西鳳酒」,下酒的菜是生辣子裡撒著鹽,而海碗裡的一指寬如腰帶的長面,辣油汪紅,手掌裡還捏著一疙瘩紫皮大蒜,他們吃喝得滿頭大缸冒氣,興起了咧開大嘴就來一段秦腔。」
畫面看起來有些粗糙,但陝味兒十足。生、冷、硬、倔的語音裡都是陝西人耿直豪邁的熱性子。飯菜備齊,趁著熱乎氣兒,拿雙筷子,一聲雄渾令下,「開咥」!一雙雙筷子齊齊入盤,吃起來都覺得歡喜得不得了。
原創/唐都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