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 回憶:當時的北京飯店是啥情況?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7月23日訊,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53.8秒,我工作的北京飯店突然間一陣地動山搖,樓層劇烈晃動,把住店的1000多位中、外賓客從睡夢中驚醒。大家不知所措,大多數人都慌亂地從自己住宿的客房往外狂跑,人們紛紛奔向了北京飯店前寬闊的停車大廣場。一時間,停車廣場裡是人聲鼎沸,黑壓壓的人群一片,聚集了上千位的中、外賓客。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外國人,夾雜著不同的語言,他們都在大聲喊叫和相互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

作者: 彭曉東


 

唐山大地震時的北京飯店

抗震帳篷搭在勞動人民文化宮

伴隨客房的強烈震動和晃動,兒童的哭鬧、婦女的尖叫響成一片,整個北京飯店,簡直亂成了一鍋粥。一些外賓光著腳,手中僅抓著一條床單就跑了出來;一些外賓僅穿著內衣褲,用白色大浴巾或毛毯包裹著身子,也跑出來了……

慌亂的場面出現不久,當年在北京飯店支左的解放軍代表、各科室負責人和飯店革委會主任,也迅速來到了停車廣場。他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只能慢慢安慰著情緒緊張的外賓們,並派人送來了北冰洋牌橘子水、蘇打水、嶗山礦泉水和麵包,給外賓們宵夜。那個年代,北京飯店是黨中央和國務院舉行重大外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故當時,有一個解放軍的連隊在此24小時站崗放哨,晝夜保衛著北京飯店的安全。當近千名中外賓客聚集到停車廣場,駐北京飯店的部隊除了迅速增加崗哨在各個大門口執勤,又馬上派人將北京飯店外圍迅速地保衛起來,使外邊無關人員不能進入北京飯店。天色漸漸亮了,北京飯店前停車廣場裡驚慌失措呆了一夜的賓客們開始漸漸離去……

1976年7月29日,是唐山大地震後第一天。北京飯店遵照上級指示,迅速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立了有客房科、餐廳科、總務科參加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當天由飯店各科室緊急抽調幾十人,他們頂著震後的瓢潑大雨,用卡車將上級調給北京飯店的六七十座軍用帳篷運往文化宮,並連夜加班支起了帳篷和行軍床。飯店總務科又派人加班安裝了電燈和電風扇,餐廳科運來了用於做飯的廚房灶具和煤氣罐,食品採購組採購了大量的新鮮蔬菜、肉類、水果、米麵等,當天夜裡,便有一百多名美國客人和日本客人,住進了北京飯店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設立的抗震救災帳篷裡,並在晚上吃上了香噴噴的各式中式便餐。

四十年後,據當年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參加北京飯店抗震救災工作的客房服務員安國等人回憶:唐山大地震後,因北京飯店中樓建於1917年,西樓建於1954年,這兩座樓的房屋比較老舊,為保證住在其中的各國外賓的人身安全,北京飯店領導動員住店外賓,一、願意回國的回國。二、願意住在1973年新建的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北京飯店東樓的,我們可以安排調換到東樓客房。三、全店的中、外賓客,只要有要求願意住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抗震帳篷裡的,我們便迅速安排入住。北京飯店設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抗震帳篷,是搭建在筒子河邊南側,假山西側的古老的宮殿旁,是建在一片有數百年樹齡的松、柏古樹之間,此處松青柏翠,涼風陣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氣候涼爽。住在帳篷裡的各國外賓們,在茶餘飯後,經常三三兩兩結伴,他們流連忘返,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古老的宮殿建築群裡觀光,驚嘆中華民族悠久的建築藝術。

迅速安排四位副委員長住進北京飯店

1976年7月30日,是唐山大地震後第二天。北京飯店接中央抗震救災指揮部命令,迅速安排全國人大常委會裡,民主黨派出身的副委員長宋慶齡、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許德珩住進北京飯店。據說讓這四位副委員長住進北京飯店的這道命令,是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同志直接下達的。為什麼要安排這四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住進北京飯店呢?因為1973年建設的北京飯店東大樓是當時北京最大、最高、設備最好的飯店。建築面積有近九萬平方米,有六百多套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客房。北京飯店東大樓地面建築20層地下室3層共23層,都是用鋼筋水泥整體澆築,建築設計要求能抗8級地震,其水準已達到當時國際一流旅遊大飯店的水平。宋慶齡、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許德珩都是在國內外享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棟梁之才,在國家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時,他們被安排入住北京飯店,可見中國共產黨,對與自己真誠合作的其他黨派負責人,是如何的重視和保護。

宋慶齡時年83歲,唐山大地震後住進了北京飯店7035房間,該房是向陽面,三套間,今稱總統套房。北京飯店有建築物相連的三座大樓,建於1917年的法式中樓和建於1954年的西樓,其客房裡都沒有安裝中央空調系統,夏天沒有冷氣設備,只在每間客房裡放有電風扇,只有建於1973年的北京飯店東大樓安裝有中央空調設備。北京的7月份,當屬盛夏,房間外烈日炎炎,空氣酷熱,而東大樓這裡卻是冷風習習。這裡先進的冷氣設備,在上世紀70年代也確實領先。據當年東七樓客房班長高樹倫回憶:宋慶齡住進空氣涼爽的7035三套間後,對客房和舒適的會客廳很是滿意。此房雖處王府井繁華鬧區,但是客房裡卻非常安靜。因為安裝了六毫米厚的雙層玻璃鋼窗減少了窗外的噪音,三套間設有兩個衛生間。一衛生間裡除了浴缸、臉盆、恭桶外,還裝有蛇形管淋浴噴頭、彈簧晾衣繩等,另一衛生間除以上設備,還備有寬大明淨的大理石梳妝檯和一專供女士用的有冷熱水噴頭的淨身盆。

宋慶齡平時客人不多,由於年事已高,走路需用拐杖。她一日三餐都在7035客房裡用餐。她對客房服務和飯菜要求很簡單,她喜靜,常去她房間裡的客人有其60年代的隋秘書的大女兒隋永清。

郭沫若時年84歲,和夫人於立群先生在唐山大地震後,住在北京飯店東樓3035三套間房,同7035房一樣,會客廳地板上也鋪著純新疆羊毛手工精織造,帶有各種花鳥及吉祥圖案的五彩繽紛的大地毯。窗前花架子上有一尊古瓷的花盆的套盆,上面一株茉莉花含苞欲放。天花板下,有紅木製宮燈一架。客廳周圍一圈有供可十二三人落座的大沙發,茶几上放有一套產自湖南醴陵的有精美梨花圖案的茶具一套,客廳牆面多寶槅上,擺有產自和田的美玉山子、壽山石雕、木雕、高檔瓷器、景泰藍工藝品等,供客人欣賞把玩,客廳牆面上還有一幅用貝殼鑲嵌的山水裝飾畫,可郭老入住後,偏偏對這些不感興趣,不屑一顧。他偏偏看上了兩件東西,一件是裝在客廳裡的20英寸國產大電視機,他用手輕拍著說:「比我家裡那臺強多嘍,看電視看新聞方便多嘍。」郭老喜歡的另一件東西,就是中間書房兼辦公室裡的一個大辦公桌。「我寫字時,就是鍛鍊身體。」他又指著大辦公桌說。郭老和夫人於立群先生住在北京飯店期間,也是在客房裡用餐,二老喜歡清淡、軟爛的家常便飯。郭老尤其喜歡生吃一種夏季剛謝了花的小倭瓜,嫩生生的用小刀切了片吃。郭老和夫人都喜歡書法,在不參加會議和會見客人時,夫妻二人除了看看電視、看報紙和書外,就是都喜歡練習書法。「文化大革命」時北京飯店破除封資修,很多名畫古畫都被摘掉、毀掉了。客房和餐廳牆壁上到處都掛滿了仿宋體印刷的毛主席語錄,毫無藝術性可談,為美化裝飾北京飯店,郭老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曾特別為北京飯店書寫了多幅書法作品來張掛,這其中就有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雪》和《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這兩幅尺寸很大的龍飛鳳舞的書法作品。其夫人於立群寫的「隸書」也是很好,北京飯店客房服務員柳增文等人曾有幸得到郭老和夫人贈予的書法墨寶。郭沫若副委員長在離別北京飯店時,為感謝地震期間北京飯店對夫妻二人的精心照顧,曾和飯店部分服務人員留影紀念。

阿沛·阿旺晉美副委員長時年66歲,住在北京飯店東三樓3042兩套間裡。他的警衛員住在3032房,他的大女婿是藏族人,叫季明也稱晉明,40多歲會講多國語言,負責阿沛·阿旺晉美的日常秘書工作。阿老的管家、司機也住在東三樓的客房裡,有時女兒、兒子、孫子也住在阿老處。阿老一家有時吃飯人口較多,故阿老一家及工作人員都在東二樓15號單間裡用餐。吃的都是家常便飯,沒有特殊要求。阿老是個熱愛家庭的老人,他喜愛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裡的天倫之樂,所以每逢節假日,他的子女都來看望老人。阿沛·阿旺晉美副委員長平易近人,不過多說話,見到服務人員特別客氣,見人就禮貌地打招呼問好。

許德珩副委員長時年86歲,住在北京飯店東三樓3036兩套間裡。他一個人住,偶爾其兒媳婦及孫子來看望他,陪他吃頓飯說說話。許老年齡大了平時很少出房間,一天三頓飯都是家常便飯,基本上都是在客房裡吃,每天由客房服務員到中餐廚房去取飯,吃的很簡單,數量也不多。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 回憶:當時的北京飯店是啥情況?
    天色漸漸亮了,北京飯店前停車廣場裡驚慌失措呆了一夜的賓客們開始漸漸離去……1976年7月29日,是唐山大地震後第一天。北京飯店遵照上級指示,迅速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立了有客房科、餐廳科、總務科參加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當天由飯店各科室緊急抽調幾十人,他們頂著震後的瓢潑大雨,用卡車將上級調給北京飯店的六七十座軍用帳篷運往文化宮,並連夜加班支起了帳篷和行軍床。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讓逝者安息 讓生者幸福
    央廣網北京7月2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日子裡,許多親歷過這次浩劫的人,他們的內心是無法平靜的。今天我們關注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好的告慰就是讓逝者安息,生者幸福。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馮驥才陳道明的記憶
    在40年前的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點42分53.8秒,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65萬6千1百多間民用建築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萬2他還說,地震就是「地聲加天光加房屋倒塌」。天津當時塌了40%的房子,他們家在3樓,一面牆全沒了,就剩一個框架,像櫥窗布景一樣。「太可怕了,我不想再經歷」。
  • 鄰裡恩情四十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人生感懷(圖)
    鄰裡恩情四十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人生感懷圖為許步東(右一)、韓惠貞(右二)與曉麗夫婦合影。莊夢蝶 攝  震後四十年,噩夢魂已還。相聚紀念牆,感恩手相牽。  廢墟哪裡去,樓高公路寬。鳳展唐山翅,花開世園會。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發生大地震,一座百年老城夷為墟土,24萬人罹難。40年光陰轉瞬即逝,滄桑巨變。  今年7月28日,我攜夫人一起從北京回到老家唐山,同妹妹、妹夫驅車來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的地震罹難者紀念牆前,在紀念牆上找到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及其他親屬的名字,獻上花籃,祈禱默哀。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上海醫療隊救活埋了7天的小男孩
    【編者按】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那個特殊的時代,儘管那是一次官方通報7.8級,實際為8.2級的大地震,但當時拒絕一切外援,也拒絕一切人民群眾自發的內援。參與抗震救災的人不許拍照片,因此,那段歷史顯得尤為珍貴。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劉福官:為40多唐山唇裂患兒手術
    【編者按】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那個特殊的時代,儘管那是一次官方通報7.8級,實際為8.2級的大地震,但當時拒絕一切外援,也拒絕一切人民群眾自發的內援。參與抗震救災的人不許拍照片,因此,那段歷史顯得尤為珍貴。
  • 紀念| 唐山大地震41周年祭!40張珍貴的照片,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山大...
    紀念 | 唐山大地震41周年祭!40張珍貴的照片,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41周年祭,40張珍貴的圖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唐山大地震,一起感受一座城市的毀滅與重生,寄託那綿綿未了的情懷。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當兵的用手扒出小明明,手都流血了
    【編者按】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那個特殊的時代,儘管那是一次官方通報7.8級,實際為8.2級的大地震,但當時拒絕一切外援,也拒絕一切人民群眾自發的內援。參與抗震救災的人不許拍照片,因此,那段歷史顯得尤為珍貴。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活動 佛教寺院舉辦佛事活動
    倡議書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一場7.8級的大地震摧毀了擁有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唐山,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4204個孩子成為孤兒唐山大地震是上世紀最慘痛的地震災難,這一天唐山人民的悲痛令全世界動容。  201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殷憂啟明,災難讓我們清楚地看見生命的無常,也更讓我們鼓起勇氣,重塑大地坍塌前的無限希望。多難興邦,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唐山人民一次次集結著勇氣和信念,在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各界人民無私幫助下,重拾信心,重建家園。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在巨災中挺立,在毀滅中新生
    距離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已整整40年。「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總會由進步來補償。」廢墟上站起來的唐山,借改革開放偉力,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絕煙……」矗立在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紀念碑,碑文這樣記述著那場7.8級大地震。  整整40年了。時光,可以撫慰心靈的創傷,但衝刷不掉刻骨銘心的記憶。  在唐山,每一位大地震的親歷者,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 唐山大地震41周年 | 西方一些人士說:唐山從地球上被抹掉了!結果...
    地震來時,我一丁點都不知道,似乎是被憋醒的。想翻身,翻不動,才知道房頂已經壓到了身上。用哭腔喊了兩聲哥,發覺他就在我的右邊。記不得當時說了些啥,印象中都沒有哭,也沒怎麼害怕,只是讓房頂壓著有點難受,出不來,心裡急。」 李木馬是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他依據自身回憶寫成的文章《九歲的清晨》收錄在《唐山大地震親歷》一書中。他向我們講述了災難發生時他們一家人的狀況。
  • 唐山龍泉寺將辦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水陸大法會
    唐山龍泉寺時值七•二八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依我寺「恩孝長傳,薪火永繼」之立寺本懷, 為紀念唐山抗震40周年,祈福社會和諧、人民安康、超度亡魂,唐山龍泉寺定於7月25日啟建「恩孝40年」系列活動之「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水陸空冥陽兩利普度大齋勝會」。
  • 地震孤兒、災害心理學家董惠娟:治療唐山隱傷丨唐山大地震40年
    40年,我們再次撫觸公共記憶中的歷歷傷痕,既為悼念逝者,亦為敬畏生之信念,繁盛之決心。今日起,新京報推出「唐山故事」「唐山大地震40年」系列報導。我們將通過4組倖存者40年的生活日常,回顧他們自我治癒、尋親、組建家庭以及找尋自我的過程。這些源自本能的求索,恰是一座城市從瓦礫走向現代化的內生力量,更是屬於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記憶。
  • 揭密:唐山大地震背後驚人的真相!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唐山大地震即將40周年,可是有多少人對這一大災害的過程有個相對完整的認識呢?思慮再三,27日18時,馬希融拿起電話,向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發出強震臨震預報:「地電阻率的急劇變化,反映了地殼介質變異,由微破裂急轉大破裂,比海城7.3級還要大的地震將隨時可能發生。」此時距唐山大地震發生僅有9個小時。地震前的最後一個傍晚,與馬希融一樣焦急的還有北京地震隊的耿慶國。那晚耿慶國正在三裡屯的嶽母家。家裡人說屋外晾的衣服爬滿了螞蟻。
  • 提前通知唐山5.1級地震——記唐山大地震44周年
    今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千米。河北、北京、天津有震感。這是繼唐山大地震後44周年以來,一次影響較大的地震。回顧下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人物:姚翠芹的笑與痛
    中新社唐山7月25日電:唐山大地震40周年人物:姚翠芹的笑與痛  作者 魯達 陳林 曹語童  和所有年輕女孩兒一樣,當年的姚翠芹對未來也有著美麗的夢想。那時她剛從部隊轉業到銀行工作,舞蹈是其喜歡展示的特長之一。  而這一切,隨著40年前的一場地震而改變。
  • 唐山大地震攝影師:「不忍將鏡頭對準遇難者」
    夢想因大地震改變  在朝鮮的時候,常青就接觸到了相機,並對攝影產生了興趣。回國轉業後,常青進入唐山市展覽館,成為一名專職攝影師。常青說,年輕那會兒特別喜歡風光攝影,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想成為一名風光攝影家。然而大地震改變了他的夢想。
  • 攝影師憶唐山大地震:工人被救出後高喊"毛主席萬歲"
    常青用鏡頭記錄了唐山重生的整個過程。大震後第二天,攝影師常青按下快門,成就四十年的「唐山影像」今年82歲的常青老人是唐山市的一位攝影家。40年前的那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唐山大地震:從記憶到永恆
    >  7月24日,常青在家中展示他拍攝的反映唐山城市變化的照片。新華社河北唐山7月28日電 題:唐山大地震:從記憶到永恆新華社記者82歲的攝影師常青有兩張照片。地震10周年時,唐山恢復重建工作初現規模。中國啟動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20周年時,常青看到了唐山逐漸繁榮。這一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次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30周年時,他覺得唐山更美,也更像個大都會。今年,中國進入「首個百年目標」的決勝階段。唐山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追尋「涅槃之城」裡的精神血脈
    中新社唐山7月27日電 題:唐山大地震40周年:追尋「涅槃之城」裡的精神血脈  中新社記者 魯達 肖光明 王天譯  7月的唐山,酷暑無法阻擋抗震紀念碑前祭奠的人群。追憶過去,撫平傷痛,為了更好的明天。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3秒,河北省唐山市,一場突入其來的7.8級地震,頃刻間將這座百年工業重鎮夷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