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北部灣的東興金灘,當地部分漁民仍然沿用著古老的「高腳箏」方法在海邊勞作。漁民們踩著高蹺,手拿大網在海面捕魚撈蝦。據了解,「高腳箏」是京族漁民延續了幾百年的捕撈絕活,腳蹬高蹺能藉助水的浮力,既省勁又能得到更多的收穫。資料照片 |
東興的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這「京族三島」,居住著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
京族是東興獨有的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也是跨國民族。據考證,大約500多年前,京族的祖先在越南塗山(今越南海防)一帶的海面捕魚為生。一天,他們追蹤魚群來到「京族三島」,發現這裡水深魚多且溫暖如春,便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成為到東興較早的拓荒者。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稱越族,1958年東興各族自治區成立的時候,根據這個民族的歷史、語言、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和本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改稱京族。
數百年來,勤勞愛國、善良智慧的京族人民不畏艱辛,為開發祖國的邊疆和鞏固海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以海洋產業為主,建哈亭,過哈節,講京話、唱哈歌,用喃字,穿著頗具民族特色的服裝。
京族三島風景優美,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除盛產生猛海鮮之外,其風味小吃也馳名海內外。膾炙人口的有京族吹餅、京族炸煎堆、京族點心、京族海魚露、京族炒米粉等,其中炒米粉堪稱一絕,有「南國第一粉」的美譽,它色香味俱佳,爽滑可口,令人「過口難忘」。曾有5名外地遊客一次連吃10大碟的記錄。
聞名天下的金灘就座落在京族萬尾島的南邊,它綿延13公裡,與越南著名的萬柱島隔海相望。金灘因明淨的沙子呈金黃色而得名,有沙細、坡緩、水清、風輕、浪靜的特點,並且沒有海藻、沒有鯊魚,也沒有汙染。大海與沙灘相互映襯、珠聯璧合,是中國沿海不可多得的集明媚陽光、溫暖海水、乾淨沙灘於一身的「3S」海濱浴場。
作為海洋民族,京族「靠海吃海」,拉大網是他們從事海洋捕撈最常見的一種淺海作業。過去,人們拉大網時,常常以在魚網頭敲魚梆為號通知大夥起網,有「魚梆一敲,網帶上腰」的說法。隨著通訊的發達,現在改用手機通知為主了。金灘坡平,浪不急,也沒有淤泥,十分適合拉大網,一年四季都可以作業,從來沒有淡季和旺季之分。2010年,京族三島群眾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家家住小樓,戶戶有小車,已成為全國最富裕的少數民族之一。
拉大網的時候,一般由被叫做「網頭」的人根據天氣、潮汐、風向和流水確定,大網也有大、中、小3種,其中大網長三四千米,中網長一二千米,小網則在千米以下,網寬均在4-6米之間。拉大風時,由參加拉網的人把網拉到竹排或者小艇上,先固定一頭,再由「網頭」一邊駕艇劃向海裡,一邊呈半弧形撒下網繩和大網,接著由岸上兩組人分別把住大網的兩頭,然後往岸上慢慢地一步一退地把大網收攏上來。網拉靠岸之時,就可把被圍困在大網內的魚、蝦、蟹、鱟等一一捕捉,通常一網能收穫200公斤左右的魚。在20世紀60年代,村民們曾經一網就能打上2000多公斤的魚,其中曾經創下一網拉上5000多公斤的紀錄。
拉最大的網需三四十人,拉中、小網一般需要二三十人。一張大網從撒網到收網,一般需要五六個小時。眾人必須齊心協力,才能大有收穫,充分體現出「團結就是力量」的偉大。京族拉大網還有「打寄賴」的習俗,就是「沾光帶」的意思,大網撒下去,魚打上來,誰來到現場都可以順手拿走幾條,不但不會受到任何人的責備,拉大網的人反而會覺得魚蝦有人分享,會很高興。更有趣的是,拉大網時,京族姑娘一般都是頭戴鬥笠,用手絹把臉面遮擋著,只露出兩隻眼睛,有「手絹遮面半神仙」的趣味。她們系上網帶往後拉的時候,一步一退,或者一邊看書,一邊對歌,或者一邊談天說地,一邊打情罵俏,別有風味。
哈節是京族人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逢哈節,京族人就會穿上最漂亮的服裝,聚集到哈亭,載歌載舞,名為「唱哈」。從前的哈亭是京族的標誌性建築,主要是京族人供奉「鎮海大王」的地方。現在的哈亭也是京族人過哈節娛樂、祭祀祖先和議事的公共場所。
京族三島過哈節的時間各有不同,主要根據各島建哈亭的時間確定。萬尾島京族的哈節為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九至十五,巫頭島為八月初一至初七,山心島為八月初十至十六。哈節的過程,大致分為迎神、祭神、唱哈、鄉飲、送神等程序,都十分熱鬧。其中的唱哈是貫穿祭神和鄉飲兩大板塊的主打節目。表演形式相對固定,表演角色通常由三人擔任:一個「哈哥」即男歌手專門負責操琴演奏,兩個「哈妹」即女歌手輪流擔任主唱。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中間,手持兩塊小竹板,邊敲邊唱,另一個「哈妹」則手持竹製的梆子應和,曲調明快,歌聲悠揚,令人看到賞心悅目,聽得心醉神迷。
從前的唱哈祭神由於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度被禁止,甚至連唱民歌、情歌也受到限制。1962年春,國歌的詞作者田漢來到京族三島,問村幹部為什麼不辦哈節和不唱民歌了。村幹部答:「低級的東西多,不符合社會主義文化需要。」田漢讓他唱幾句聽聽。村幹部唱道:「日頭落海半邊陰,葫蘆入水半邊沉;為何不沉沉到底,半浮半沉掛郎心。」田漢連聲稱好:「這歌有點《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味道呀,很好啊。」村幹部不好意思地又唱:「怎得變?怎得沙洲變良田?怎得變成三歲孩,朝朝抱在妹胸前?」聽得田漢哈哈大笑:「民歌就是粗獷諧趣,勞動累了,唱來解解悶不好嗎?」隨後,他賦詩相贈:「正是欽州春播愁,北風時雨到巫頭。沙田薯秀稱先進,淺海帆多佔上遊。織網林中虧汝力,彈琴月下待郎求。哈亭可惜清規在,欲唱情歌不自由。」勉勵京族人棄糟粕、存精華,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與唱哈活動相對應的,還有京族傳統的「花棍舞」「竹槓舞」「天燈舞」等舞蹈表演。哈亭內歌舞昇平,哈亭外也歡欣鼓舞。鬥牛、比武、拉大網、踩高蹺、彈獨弦琴、歌圩等活動也隨之拉開,附近的漢族、壯族群眾也紛紛趕來赴會。近年,連越南也派出代表團前來參加。200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京族哈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的京族哈節,已經成為集現代性、廣泛性、開放性、兼容性、娛樂性和國際性為一體的地方大型旅遊文化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