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吳宇珈)近年來,河北秦皇島開發區大力實施產城融合發展戰略,以產業資源激發區域活力,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統籌協調推進產城融合,進一步提升全區環境面貌、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建成生態宜居、低碳環保、亮麗智慧、宜居宜業的「產城同興」綜合性示範區。
以城引產,產業高地強勢崛起
e谷創想空間是一家「中關村模式」的科技孵化器,坐落在開發區科技大廈北側的12號科技標準廠房。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e谷創想空間自2016年開始走上了發展壯大的「快車道」,截至目前,共孵化打造了100多家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小微科技型企業,成為了區內具有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發源地和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地。e谷創想空間總經理助理劉琳說:「作為京津後花園的秦皇島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開發區的產業發展定位和我們十分契合,在這裡複製中關村新型孵化模式,得到了許多創業者的認可,同時也得到了開發區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圖為e谷創想空間。崔煒攝
「十三五」期間,開發區先後出臺了《扶持創業中心在孵企業暫行辦法》《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扶持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項目的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在場地租金、增值稅、所得稅等方面對創新創業給予支持。
截至目前,開發區已建成燕大科技園、北島博智科技孵化器、科泰創新工坊、創智港先進位造基地等19家眾創空間,培育創業團隊180多個,入駐企業300多家。此外,北京化工大學環渤海生物產業研究院、鵬遠光電、中興網信等眾多高校研究院與企業也加入到創新創業的行業中來,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共同打造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匯聚的高地。
在產城融合發展過程中,開發區以城市區劃調整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區域空間布局,為開發區的提質提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開發區黃山路12號,這裡曾是邦迪管路有限公司的老廠房,隨著開發區整體區域規劃的調整和企業發展的需求,工廠已擴大規模整體搬遷,2016年,開發區決定利用廠區內的工業遺蹟,把老廠房升級為適合創意、會展、休閒、旅遊、情景體驗等多種文化創意載體的產業園,為紀念秦皇島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輝煌,將園區命名為「1984文化創意產業園」。經過5年的時間,進駐園區的企業有文化創意設計、主題茶藝酒吧、動漫影視製作、紅酒文化交流、書畫交流空間、戶外裝備研發、旅遊產品設計開發等多種類型,全面帶動了開發區文創產業的聚集和發展。
為了更好地服務區內企業,促進產業能級提升,開發區還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和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產業基地利用評價體系,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資金等資源,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讓更多的企業願意來到開發區投資興業。十三五」期間,開發區持續做強汽車零部件、重大裝備製造、糧油食品深加工等主要優勢產業和大數據、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開發區的產業規模實現集聚性發展,產業體系逐步完善。
以產興城,城市品質跨越提升
產城融合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系統更新、完善配套服務。產業的升級和轉型,也帶動了區域空間品質的提升。曾經的湯河兩岸工業廠房已經搬遷,化身成為亮麗的開放式公園,舒適宜居的居民區沿河林立。產業布局的結構調整和城市發展的重新規劃,合理促進了人力資源和城市生活要素的優化配置,同時也促進了全區環境面貌的提升,讓產業與城市發展之間形成一種互為促進的機制,使開發區向「產城同興」綜合性示範區不斷邁進。
圖為「幸福秦皇島」工程設置的24小時便民亭。崔煒攝
開發區充分利用區內數據產業資源的發展優勢,通過「網際網路+」,加快形成城市管理新方式,提升了開發區新型城區的公共服務功能,發揮開發區在秦皇島市主城區西延拓展中的骨幹作用,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推動力。
陳淑琴是開發區明日星城二區的社區網格長,負責著500多戶居民和小區環境衛生的管理服務工作,自從用上「民情通」APP,使社區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陳淑琴讚不絕口。 「我們每一位網格長都在手機上下載了『民情通』,平時巡查的時候,發現問題立馬可以在現場拍攝上傳,處理得非常及時,現在小區裡環境非常乾淨整潔,居民們都很開心。」
「民情通」APP是開發區建設的「幸福秦皇島」大數據平臺中的一項應用,與社區綜合管理系統緊密結合,共同構成了「幸福秦皇島」工程的一個重要板塊。它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可視化和人工智慧技術,打造智能化管理的「大腦」,促進社區管理工作更加精準高效。與此同時,和線上管理平臺相配套的還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幸福社區」便民服務站等線下服務終端,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創造新型智慧社區。「幸福秦皇島」工程自上線運營以來,「幸福社區」建設已覆蓋西區城市區十萬餘人,「幸福秦皇島」APP裝機量40餘萬人,社保、公積金、生活繳費等功能服務面向全市群眾開放,已為全市居民提供服務580萬餘次,在提升社會現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助力城市形象提檔升級。
以人為本,產城人協調發展
以人群帶動產業發展、以人群激發城市活力。開發區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產城同興」綜合性示範區,關鍵在人。
「十三五」期間,開發區堅持將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大力實施「生活品質提升」戰略,藉助產業發展承接引入優質民生資源,帶動本地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打造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在便民服務、教育、醫療康養等民生事業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增強硬體、優化配置、整合資源,努力提升全區百姓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促進產城人協調發展。
開發區和平裡社區的張大媽今年67歲,由於二次中風,身體起立、行走等機能嚴重受損。兒女們為了能讓老人逐漸恢復自理能力,決定送她到2016年開業的秦皇島泰盛健瑞仕國際康復中心。該中心是由開發區與美國醫療保健組織GRS康復服務集團合作建立,針對急性期後疾病——腦中風後遺症、心血管疾病、支架手術、關節畸形等患者提供短期集中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恢復正常身體功能和獨立生活狀態。張大媽在中心住了兩個多月,從最初的起床訓練已經逐漸進行到了四肢聯動訓練。
自2016年以來,開發區加快基層醫療結構建設,搭建基層醫療服務網絡的同時,積極引進、扶持培育北醫三院、泰盛健瑞仕等重點項目,著力提升醫療、康養水平,建設北方獨具特色的高端醫療康復產業基地。
開發區不僅是產業的綠洲,更是幸福的家園。「十三五」時期,開發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時刻關注民生期盼,把在發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出了一條極具自身特色的產城融合發展之路。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