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宏
冬天的來到,烤肉開始火爆。這邊就有個小仙女鄭合惠子曬吃烤肉,標題定位為小鄭人生名言:烤肉不點五花肉,縱是仙女也枉然。可以看到鄭合惠子抱著米奇,可愛調皮的樣子,引來眾多粉絲羨慕的眼光。網友評論:隔著屏幕聞著烤肉的香味,隔著屏幕被親。
看到小仙女吃烤肉,腦海中各種最烤肉的方法,一一篩選一遍,口水自然是少不了。五花肉因本身含有脂肪,在烤制的過程中不需要其它油的輔助,自稱體系。說到烤肉就得提起南宋·辛棄疾,他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有一句話:「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這裡說的是烤牛肉的事情,很多朋友就說了宋朝殺牛不合規矩,但我還是特別的說一下「八百裡」是古代一種極為珍貴的牛,並不是距離。在《世說新語·汰侈》中完整的記載了「八百裡」的出處,說當時晉王愷有一頭很是珍貴的牛,其名就叫八百裡。這樣就很好理解辛棄疾的大作,「分麾下炙」說的就將一種極為珍貴的牛肉,烤熟分賞給部下享用。
烤肉的起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單從中國飲食文化說起,經歷了秦、漢(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吃烤肉的方式也一直在變化。
追溯到原始人時代,火的發現,烹飪這門手藝隨之誕生。開始人們吃東西根本沒有什麼講究,幸福的生活來自烤食抓捕來的野獸。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一個叫「伏羲」的年輕人說起。
遠古時代先祖們並不會主動捕獲獵物,他們對大自然有天生的敬畏感,吃肉全靠蒙,守株待兔在這個時期極為盛行。伏羲的出現把捕獵從被動改為主動,他教給人們用植物做成繩子,織網捕獵,這包括了水中的食物。
然而,吃生肉卻比吃野果子更加容易生病,還是伏羲聰明,他直接取來天火,教會人們把抓來的獵物烤熟再吃,從而解決了吃生肉有害健康的問題,也開啟了燒烤的時代。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伏羲這一創舉,便有了「庖犧」一說,說的就是第一個用火烤熟肉的人。
烤肉的發展:
漢代之前,肉是很珍貴的食物,一來各種好抓的動物數量急劇減少,使得獲取獵物的途徑變得困難。二來,火的應用讓人們有更多的食物選擇。所以這個時期烤肉一般在王公貴族中常見,《禮記·王制》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可以看出這時的人們飲食主要是素食主義,烤肉這種東西都是祭祀等大型活動才有。
直到後來人們開始逐漸養一些小動物開始,烤肉慢慢變成招待貴賓的美味,當然,這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詩經·小雅》就有這麼一首:「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灸之。」說的就是主人烤兔肉烤,用此待客。
後來漢高祖劉邦喜歡吃烤肉,於是上行下效,燒烤之風便開始流行。從《齊民要術》記載來看,南北朝的時候中國的燒烤已經成型,這個時期的烤肉不僅用料有法,而且烤的樣式上也有極為講究的做法,調料也開始出現。直到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融入,讓烤肉有了質的飛躍。
《隋書·王昭傳》中說:溫酒及炙肉,用石碳、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可以看出此時的烤肉已經是一種時尚小吃,大唐盛世,讓老百姓有了消費基礎,出去擼串也就成了改善生活的方式。到了宋代烤肉的器皿隨著發生改變,讓烤實實在在入戶到家。
《歲時雜記》中說:「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臠肉於爐中,圍坐飲喝,謂之暖爐。」說的就是宋代時期,入冬以後人們圍著暖爐,吃著烤肉,喝著小酒,這生活和我們現在多麼相似,不過那時間的烤肉還是比較天然,不用擔心肉質問題。
元代烤肉主要停留在羊肉上面,元代人們對羊肉的追求絕對是空前的,甚至是一種偏執。不管是朝堂御膳,還是民間街道,羊肉的各種吃法盛行於此,包括送禮都是以羊肉為貴。順便烤羊肉的吃法,在這個時期被人們發掘的淋漓盡致。
隨著明清時代的推進,烤肉變得更為普遍,以滿漢全席的出現,美食文化發生了質的飛躍。烤肉無論從做法,還是花樣都已經極為常見,特別是在清代,大街小巷都有烤肉攤。甚至在清代有燒烤席,這也是現在燒烤店的前身。
《清稗類鈔·飲食》一書描述:「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筵席中之無上品也。烤,以火幹之也。於燕窩、魚翅諸珍錯外,必用燒豬、燒方。豬以全體燒之。酒三巡則進燒豬,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膳夫座之專客,專客起箸,簉座者始從而嘗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燒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體,然較之僅有燒鴨者,猶貴重也。」
可見當時滿漢全席和這個燒烤席是有關係的,也有資料證明滿漢全席指的就是燒烤席。不管怎麼講,我們現在吃的烤肉,來之不易,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才有今天的烤肉。
冬天,吃烤肉既能補充能量,又能取暖,就像古人所言。圍著烤爐吃著烤肉,喝著喜歡的美酒,要是再有美人作陪,整個人生都到達了高潮。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鄭合惠子這盤烤肉,是否覺得口水已經不經意間從舌頭底部,流向牙齒部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