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簡介
新戴南路位於新沂市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北部,北側緊鄰新戴運河,道路東西走向,西起藏圩東路、東至臨沭南路,全長約3000米。本項目性質為道路廣場改建類項目。
新沂市新戴南路區位圖
原有道路排水系統採用傳統快速排水方式進行設計,地表汙染物隨著道路雨水徑流經市政雨水管網直接進入新戴運河中。本項目在原有排水系統設計的基礎上,統籌考慮道路及其附屬綠地,綜合採用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池)、生態旱溪、生態停車位和透水人行步道等多種海綿技術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淨化雨水水質、緩解城市內澇的作用;同時採用契合新沂城市景觀品味的植物配置,使得海綿設施兼具良好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將新戴南路打造成新沂市高水平示範性的第一條海綿型道路,在新沂市海綿城市建設中起到了典型示範意義。
二、設計思路
(1)通過在人行道使用透水鋪裝技術、停車位使用生態停車位技術進行雨水源頭減排,降低地表徑流係數,增加雨水的自然下滲,處理路面徑流汙染。
(2)結合綠地景觀布局,因地制宜布置生物滯留池和生態旱溪,人行道採用平路牙,道路雨水徑流自流進入生物滯留池和生態旱溪,通過生物滯留池植物、介質以及生態旱溪中水生植物、卵石等的攔截、滯蓄、淨化作用,有效實現雨水的緩排、調蓄和水質提升。同時,通過設置連通管串聯生物滯留池和生態旱溪,構建了海綿設施的聯動運行模式,提升了海綿設施的綜合效益。
(3)雨水首先漫流至生物滯留池和下沉式綠地,超過調蓄容積的雨水經生物滯留池中的雨水格柵進入園路南側的旱溪和生態淺溪,經卵石和植物過濾後,再通過溢流口進入市政雨水管網,再進入新戴運河。
(4)通過實施新戴南路海綿化建設工程,起到了控制雨水徑流總量、削減雨水徑流汙染、延遲徑流峰值時間、改善雨水入河水質、緩解城市內澇的綜合目標,也為新戴運河的水質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輕工南路至新華南路段雨水徑流組織圖
三、海綿技術運用
(一)生物滯留池
海綿設施簡介:生物滯留池結構層從上到下依次為滯水層、過濾層、透水土工布、過渡層和排水層。滯水層150毫米;過濾層為厚度500毫米的人工填料;透水土工布規格200克~300克/平方米;過渡層為厚度100毫米的中粗砂(粒徑0.25-2毫米);排水層為厚度200毫米、粒徑為10-20毫米的級配碎石。滯留池周邊採用兩布一膜進行防滲處理。
海綿設施作用:通過生物滯留池植物、介質等對雨水的滯蓄、淨化和調節,在減緩流速、控制徑流總量的基礎上,有效改善雨水排放水質。
生物滯留池實景圖
(二)生態停車位
海綿設施簡介:生態停車位採用透水磚,主要包括植草磚面層、找平層、基層和墊層。植草磚孔隙率達到20%;找平層採用中粗砂,透水係數不小於植草磚;墊層採用級配碎石。
海綿設施作用:通過採用大空隙結構層使雨水能夠就地下滲,從而達到控制地表徑流、雨水原位下滲、補充地下水、涵養水源的目的。
生態停車位實景圖
(三)旱溪
海綿設施簡介:旱溪內鋪設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河卵石,點綴一些稍大景觀石,植物群落與景石有機搭配,形成獨立或組團小景觀。採用拋物線型斷面,邊坡比約1: 1.5。
海綿設施作用:旱溪內的卵石與植物群落有機搭配,既可淨水,亦可減緩水流,雨水會慢慢下滲,回補地下水,而且植物群落地表以下龐大的根系可以涵養水源,增加土壤溼度。
旱溪實景圖
四、植物設計
輕工南路至新華南路段綠化帶被設計為連續而靈活的平面空間,一條清晰且連續的林蔭人行道促進了人行流通,局部點綴的小廣場,公共座椅鑲嵌在廣場上,為市民提供新的休閒空間。人行道由透水磚鋪設,雨水滲透到鋪裝下的土壤中。人行道一側是由行道樹和花灌木組成的綠化安全分隔帶,巧妙的植物搭配呈現豐富的季相色彩變化;另一側布置蜿蜒的旱溪,採用植物群落和卵石搭配,打造多層次的視覺肌理,增強景觀的線面層次。利用設立生物滯留池時移動的土壤建立新的地形,其間點綴層次豐富的植物島,鄉土植物與多樣的花卉隨著地形起伏布置,構建可行、可遊、可賞的多元化沿路景觀帶。
植物設計實景圖
五、實施成效
設計力求將單一功能的路旁綠地空間打造出新的公共體驗,提升傳統人行道的功能,使其更具開放性、活躍性、生態性。沿車行道、人行道根據現場情況設置了不同尺度的綠化帶,創造出舒適的微氣候、四季變換的景致及人性化尺度的景觀街道。在道路交叉口和公共服務設施處設置了小廣場,可以改善人們通行時的空間體驗,同時增加接到的空間層次。海綿技術融入到人行道、綠化草叢、停車位的設計,不僅解決了之前道路積水的問題,還實現了7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50%面源汙染削減率,同時增加了公共停車和市民休閒等綜合功能。
道路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