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非遺⑨】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

2021-02-18 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2011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從2005年正式啟動,目前已建立了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資源普查、項目申報管理、傳承人傳習、傳承基地建設、理論研究、宣傳普及、建立規章制度等系統工作有序推進。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88個,市級非遺項目152個,縣級非遺項目353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全部非遺項目類別。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6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110人,市級非遺傳承人229人,縣級非遺傳承人370人。公布了兩批共42個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團體,建立了3個自治區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營造全社會關注非遺的良好氛圍。我們將推出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文章,宣傳非遺知識,普及非遺文化,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進非遺融入生活。

蠟筆生花,靛染五彩

他們以銅刀作筆,以蜂蠟為墨

圖案瞭然於心

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

或花鳥魚蟲,或龍鳳水波

看似隨意卻口授相傳

這些美麗質樸、古雅聖潔的蠟染藝術

猶如爛漫的山花盛在幽谷之中,令人沉醉

融水縣苗族蠟染製作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幹斑布」。 

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蠟幔」(蠟染)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桂一些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於湘西、貴州、雲南、廣西、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大多數地區都將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蠟染,古稱蠟纈(xié),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敘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 

融水苗族自治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環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過去,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繡、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1、畫蠟前,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布的反面,待曬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

2、點蠟:將白布平鋪於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裡,用火熔化,用竹籤蘸蠟,畫出各種圖案花紋。

3、染色:把畫好的蠟片放到藍靛染缸裡,每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摺疊而損裂,於是便產生天然紋理的「冰紋」。「冰紋」能使蠟染圖案層次更加豐富、自然,別具風味。 

4、去蠟:經過衝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

苗族蠟染製作工藝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苗族民間染織工藝相當水平。發掘、搶救、保護蠟染製作工藝,有如下主要價值:

(一)苗族蠟染根植於民間,工藝獨具匠心,所用原料均為綠色,與化工印染比較,具有汙染少、環保的特點。值得研究、保存、推廣。

(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蠟染具有民族特性,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原理。它的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發掘、搶救和保護蠟染製作工藝對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將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三)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發展蠟染製作工藝,對融水苗族地區經濟建設、美化人們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科學、協調、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數千年來

蠟染有著古老的傳統技藝

神秘的原始紋樣

賦予著深邃的民族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
    廣西非遺【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融水縣苗族蠟染製作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幹斑布」。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2020-03-31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探訪海南苗族蠟染刺繡:原始技藝引圍觀
    付美斌 攝  中新網瓊中4月9日電(記者 付美斌)身著苗族盛裝的鄧梅玉,一邊唱著苗族山歌一邊用竹製工具蘸一下熱碗中的熔蠟,再熟練地往身前白布上點去,一點點精工細雕,不大一會,一幅具有苗族特色的圖案現雛形。  4月9日,是中國農曆三月三日,今天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歡慶的傳統節日。地處海南島中部山區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辦以「情醉三月三·黎苗瓊中遊」主題活動。
  • 蠟染技藝展風華——在青博DIY課堂感受非遺魅力
    蠟染技藝引人入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 蠟染技藝展風華——在青博DIY課堂感受非遺魅力
    蠟染技藝引人入勝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 丹寨苗族蠟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詩
    時光流年裡的「藍花敘事」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繪花於布,而後染之,去蠟則見花」的蠟纈,蠟纈即蠟染,也就是在布料上,以蠟作為防染劑作畫,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白花。蠟染曾是中國古代染纈工藝三種基本類型之一,在唐朝時,蠟染成為盛行的裝飾紡織品,並沿著中西貿易古道「絲綢之路」遠銷歐亞。
  • 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蠟染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提起蠟染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蠟染就是我們苗族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稱為「畫染」我們苗族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機械代替人工,傳統手工蠟染技術瀕臨失傳。
  • 守護和傳承中國苗族蠟染技藝的苗女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早在秦漢時代,中國苗族人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貴州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1971年出生在畢節市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的楊曉珍,和村裡的絕大部分村民一樣都是苗族。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
  • 走進「蠟染刺繡」之鄉:永善苗族蠟染 布藝「青花瓷」
    面對艱難的生活環境,勤勞智慧的苗族同胞用傳承千年的苗家織布技藝,用火麻、綿花和羊毛捻結成線手工織成棉布,把對美好生活的憧景和祝願用蠟染、刺繡來體現,並在每年最隆重的節慶花山節上,穿上親手縫製的衣服和披肩「耍花山」,在10萬畝原始草原上對山歌、「踩月亮」。
  • 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在這座神秘的洞府迷宮附近的小妥倮苗寨,有一處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關於苗族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方志四川•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珙縣苗族蠟染
    【方志四川•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珙縣苗族蠟染 2020-05-07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布藝上的藝術 苗族蠟染技藝
    蠟染起源於秦漢,盛行隋唐,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  蠟染能在文化傳承中存留下來,依靠了苗族人民的努力。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上周,多多帶大家一起走進了「天然桑拿房」——織金洞。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 【紡織非遺】苗族蠟染:畫蠟挑染譜寫生命圖案(一)
    據考證,蠟染起源於我國古代,最遲在距今5000 多年前的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利用蜂蠟和蟲蠟作為防染原料進行布製品印染。《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古時被稱為「闌幹斑布」。在苗族中,關於蠟染的起源流傳著許多傳說。一說是桀驁的蚩尤在中原逐鹿中被皇帝俘獲,被鎖以木枷示眾。
  • 扎染|蠟染|苗繡,邊城敘永讓苗鄉千年技藝,再現獨特魅力
    比如梘槽苗族鄉,就保留著傳統的扎染、蠟染、苗繡,曾經的鄉土民俗服飾文化,如今卻成了脫貧致富和非遺項目的寵兒。對於不了解的朋友,肯定會疑惑什麼是扎染、蠟染、苗繡呢?沽酒客之前了解也不多,在查閱和研究了相關資料後,也給自己增加了新的知識點。
  • 展現苗嶺高光 蠟畫藍染畫蠟染藝術展開幕
    蠟染作為中國遺存千年的三大古老印染技藝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裡苗嶺上傳承著苗族人民歷久彌新的藝術密碼。11月22日,中國民族博物館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苗嶺高光——苗族蠟畫藍染畫蠟染藝術精品展》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中華女子大學、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等數十名專家學者出席了開幕式。
  • 苗族蠟染|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手工藝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原始的、緩慢的手工工藝越發的顯得彌足珍貴,苗族的蠟染便是如此。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在2006年,我國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黔東南的丹寨縣是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集區,當地苗族有個習俗,當地苗女自小便學習蠟染技藝,從裁靛植棉、織布紡紗、畫臘挑繡到浸染剪裁,環環相扣,代代相傳。
  • 2019年錦繡非遺走訪:苗族蠟染
    前言:蠟染,不是以蠟來染布,而是以蠟來防染。織物中上了蠟的地方,在之後的染色環節中,封蠟將在織物纖維與染料間形成隔絕。如此,上蠟之處不染色,無上蠟之處染色,花紋由此得來。第四站:苗族畫娘們的蠟染人生基加村,位於一個山溝裡,在手機地圖上,它被標為「雞家村」。從貴州丹寨縣城出發,沒有巴士開到那裡,只能自己開車。清晨,從縣城出發,近50公裡的路程大半為彎曲狹窄的山路,兩個多小時後,基加村到了。羅佩瓊穿著頗厚的傳統苗族服飾,在路邊等我們到來。她領著我們爬上一段小坡,來到她的家——一座兩層高的木質吊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