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2011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從2005年正式啟動,目前已建立了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資源普查、項目申報管理、傳承人傳習、傳承基地建設、理論研究、宣傳普及、建立規章制度等系統工作有序推進。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88個,市級非遺項目152個,縣級非遺項目353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全部非遺項目類別。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6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110人,市級非遺傳承人229人,縣級非遺傳承人370人。公布了兩批共42個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團體,建立了3個自治區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營造全社會關注非遺的良好氛圍。我們將推出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文章,宣傳非遺知識,普及非遺文化,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進非遺融入生活。
蠟筆生花,靛染五彩
他們以銅刀作筆,以蜂蠟為墨
圖案瞭然於心
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
或花鳥魚蟲,或龍鳳水波
看似隨意卻口授相傳
這些美麗質樸、古雅聖潔的蠟染藝術
猶如爛漫的山花盛在幽谷之中,令人沉醉
融水縣苗族蠟染製作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幹斑布」。
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蠟幔」(蠟染)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桂一些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於湘西、貴州、雲南、廣西、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大多數地區都將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蠟染,古稱蠟纈(xié),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敘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
融水苗族自治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環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過去,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繡、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1、畫蠟前,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布的反面,待曬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
2、點蠟:將白布平鋪於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裡,用火熔化,用竹籤蘸蠟,畫出各種圖案花紋。
3、染色:把畫好的蠟片放到藍靛染缸裡,每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摺疊而損裂,於是便產生天然紋理的「冰紋」。「冰紋」能使蠟染圖案層次更加豐富、自然,別具風味。
4、去蠟:經過衝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
苗族蠟染製作工藝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苗族民間染織工藝相當水平。發掘、搶救、保護蠟染製作工藝,有如下主要價值:
(一)苗族蠟染根植於民間,工藝獨具匠心,所用原料均為綠色,與化工印染比較,具有汙染少、環保的特點。值得研究、保存、推廣。
(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蠟染具有民族特性,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原理。它的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發掘、搶救和保護蠟染製作工藝對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將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三)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發展蠟染製作工藝,對融水苗族地區經濟建設、美化人們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科學、協調、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數千年來
蠟染有著古老的傳統技藝
神秘的原始紋樣
賦予著深邃的民族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