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是全能型書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採。
1945年5月,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後二夫人黃凝素加入)、兒子張心智、侄子張彼得、學生肖建初和劉力上及幾個裱工,後又聘請藏畫家索南丹巴的四個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畫,面壁兩年七個月,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達276幅,敦煌石窟藝術從此走向世界,也為其以後的繪畫創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基礎。
張大千在敦煌耗時約二年七個月,總共完成臨摹敦煌壁畫276幅,其中62幅(有說56幅)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200多幅(有說183幅)由其大夫人曾正蓉在解放初期轉交給成都四川博物館代為保管,剩餘的臨摹畫散落於民間,或贈送親友,或贈送寺廟等不得而知。
張大千在敦煌期間,曾親手剝離了幾個洞口甬道上的壁畫,使得壁畫後面被覆蓋住的更早年代的壁畫顯露了出來。原來敦煌的壁畫常常畫中有畫,最裡面一層是唐代的,偶有後人在壁畫上抹上灰泥,重新繪上一層畫,以適應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和宗教內容。一般來說唐代的壁畫比宋明清的壁畫更精美。張大千所做的事情就是剝離了甬道兩側受損害較大的壁畫,他認為這些壁畫已經面目全非,為什麼不讓後面的壁畫重見天日呢?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渲染大波,連民國政府都出面調查。此後關於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的爭論便沒有停止過,人們認為殘破的壁畫也不能說就沒有藝術價值了,更重要的是是否剝離應該等有關部門來決定,而不是想剝離就剝離。
對於這件事張大千並沒有出面解釋什麼,也有人說張大千是個收藏家,被剝離的壁畫可能被其收藏起來了。對於此事人們褒貶不一,那麼你認為張大千對於敦煌石窟所作所為是功大於過呢,還是過大於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