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記得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住在一個院子裡的,還有村前村後,大家挨得很近。經常到了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會端著碗到院子裡邊吃邊聊天。
那個時候,要是誰家做了好吃的,門口就會吸引一大堆孩子,眼巴巴的瞅著廚房的模樣。每家每戶做了好吃的,也都會一家送點,表示個心意。
可自從大家都掙錢買了樓房以後,以前院子裡的真誠生活,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現在大家出門就是坐車,進屋就關門,有很多住了多年的鄰居,卻一點兒也不熟悉,甚至連名字都叫不出來。
以前大家出門趕集,或者辦事,大多都是靠不行,特別是去走親戚啥的,遇到隔家遠的,能走上半天。
從早上天剛亮就出發,一直到中午才走到,然後吃過飯歇息會,又趕路回家。那種一家人同行去走親戚的和畫面,直到現在還另我記憶猶新。
以前的人,特別的好客,一進門就給煮碗荷包蛋,放點糖,吃著別提有多舒服了。然後一起坐著聊聊天,家長裡短,總有說不完的話。
可現在的人,卻不愛再去別人家裡串門了,到底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三個人的實話。
1、52歲的江女士說,她因為是遠嫁,去年回娘家哥嫂哪裡,住了兩天就趕緊回來了。她哥家裡是買的樓房,本來就只夠他們一家人住,她去了以後,就給她專門騰出了一間房,可儘管這樣,她住著還是不如家裡舒心。
原來她52歲的張女士遠嫁多年,父母也都走了,娘家就剩下一個哥哥,今年他哥生日,喊她過去玩一玩,她想著好久沒見過面了,就去了。
結果她去了以後,才發現自己在家裡住習慣了,突然還地方一點也不適應。而且每天除了在家裡玩,上小區附近轉轉,也不敢走遠了,怕迷路。每天跟著一起去超市買買菜,回來就做飯,吃飯,看電視,實在是過得無聊又憋屈。
而且因為家裡多住了一個人,他哥哥的兩個孩子本來是一人一個房間,現在是一個跟媽睡,一個跟爸睡,每天又要學習,搞得很不方便。
所以她在住了三天後,就趕緊找了個理由回家了,到家的那一刻,她感到全身都舒服不少,她說以後隔得遠的親戚,如果沒有重要的事,她是不會登門的。
2、35歲的何女士說,最近她一些朋友讓她們一家周末去她家裡吃飯,她推脫了幾次,實在不好再拒絕人家,周末就帶著去了。
這個朋友是上班認識的同事,關係處的不錯,想著別人邀請了很多次,再不去就不給面子,就答應了。
結果去了以後,人家說他們從一大早開始,就忙碌到現在,做了一大桌子菜,最後大家也沒吃多少,剩了很多菜。
其實這種真的很浪費,人不多隨便炒幾個菜吃幾天,做一大桌豐盛的菜,不僅吃也吃不完,錢也浪費了,還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做。
而且孩子也吃不了多少,竟在別人家裡搗亂了,一會看看這,一會兒摸摸那, 有時候真是喊也喊不住。
最後走的時候,把別人家裡弄得烏煙瘴氣的,心裡覺得很是麻煩,感覺很不好意思。
3、28歲的李女士說,她的孩子老喜歡往樓上一家鄰居家跑,因為鄰居家的孩子比她家的大幾歲,孩子總想找她玩。
她是在外面租的房子,跟樓上鄰居認識了兩三年了,還是她剛懷孕那會兒,就認識了。
現在孩子大了,在家裡待不住,總想找人陪她玩。可是鄰居家孩子又不太願意跟她玩,兩個在一起,不一會兒的時間,就會發生搶玩具哭鬧的畫面。
而且自家孩子太小,有很多都不懂,兩人玩不到一塊去,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一玩就玩著不久,有時候別人要做事或者出門就很不方便。
次數多了,就很招人煩,所以她儘量不會讓孩子去別人家玩。
有時候一不小心弄壞了什麼東西,人家也不好意思說賠,自己心裡也覺得過意不去。
所以有孩子後,她不太願意讓孩子去別人家玩,寧願帶去小區樓下,或者遊樂場,也不去人家家裡。
結語:
雖然我們有時候並不願意去別人家做客,但推脫不了的時候,去別人家做客,可以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
①去遠的朋友或者親戚家裡,可以選擇去外面開個房間,這樣自己也住得舒服,也不用太麻煩人家。
②帶孩子去別人家裡,一定要提前做好溝通,不能隨便亂動別人家東西,要做一個懂事有禮貌的好孩子。
③孩子在一堆避免不了爭吵和打鬧,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及時拉開,並找到原因,如果自己孩子做得不對,一定要跟她溝通,並引導她如何跟別的朋友怎么正確相處。
其實大多數人,不願意去人家家裡做客,就是因為怕麻煩人家,不知道你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煩惱?歡迎在下方留言說出你的看法哦!
我是作者楠夏:關注我,帶你分析更多情感問題,解讀人生。